今天是代教我國第40個教師節。在廣大教師隊伍中,证年不僅活躍著“70後”“80後”這樣的教育骨幹力量,“90後”“00後”們也已做好準備,变革擔負起為國育才的代教重任。
教師節前夕,证年本報記者專訪四代教師代表。教育在他們眼中,变革曾經簡易的代教校園,實現了現代化的证年教學條件;黑板板書和油印試卷,被智慧化教學係統替代;填鴨式、教育刷題式教學,变革變成課堂情境互動式教學。代教他們見證了教育改革的证年變遷,他們的教育故事正是近年來教育環境迭代升級的縮影。
70後
二十中英語高級教師竹懷俠
新硬件
校園更“現代”
硬件變化:從一座小教學樓發展成擁有藝術樓、圖書館、實驗樓、綜合樓、食堂在內的現代化校園。
1994年,大學畢業的竹懷俠來到北京市第二十中學任教。過去30年間,身為高中英語教師的竹懷俠在校園裏送走一撥又一撥畢業生,使用過從刻板油印到人工智能的每一種教學軟硬件。可以說,“70後”教師竹懷俠見證了教育環境的巨大變遷。
竹懷俠清楚地記得,30年前報到時,地處海澱區清河的二十中周邊還是一片稻田和菜地。“校園裏隻有一座小教學樓,操場是那種土操場。”
隨後幾年,學校相繼建成了南北兩座教學樓、藝術教學樓、圖書館、實驗樓、綜合樓、食堂,操場也變成了標準塑膠環形運動場,並陸續添置了長廊、荷花池、尊師閣、中草藥園。“那時候學校每次有新樓落成,老師都會帶著學生一起打掃衛生,我們也都在校園裏植過樹。”
經過上世紀90年代和00年代初期的建設,學校逐步發展成了今天園林般的環境和現代化的教學條件。“學校越來越好了,每次看到學生在古色古香的古箏教室裏學琴,在設備一流的實驗教室裏做物理化學實驗,我都由衷地替今天的孩子們高興。”
30年的時光,如果說校園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那麽教學工具更是實現了從粉筆黑板向智能化的飛躍。
初登講台時,竹懷俠一節課要寫3至4塊黑板板書,每次擦黑板,粉筆末都會鑽進鼻孔裏。那時,每個班配備一台當時的特色教具——幻燈投影機,通過投放幻燈片輔助教學。每次考試,學生用的都是油印卷子。“現在的老師學生都沒見過油印卷子了。那時候日常教學用的練習題、試卷,都是我們老師自己印出來的。”
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二十中的教學軟硬件開始飛速迭代。1997年學校有了第一個機房;2004年前後,教學課件完全進入電子時代,老師們開始用電腦出練習題,結合教學內容做PPT課件;2013年開始,學校在每間教室安裝集電腦、板書、網絡一體的希沃白板。
2016年北京高考增加英語聽力測試,2021年又新添口語表達測試。隨之而來的變化是,開始時英語老師每天早自習拎著錄音機到教室,放磁帶給學生聽。如今,二十中每周三早自習,高中生們用自己的手機APP進行“聽口”自測,AI當場打分並顯示每個丟分項的原因,老師在後台便可以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過去的30年,北京高中英語教材更換了5次,北京高考方案也多次改革,老師們的教學理念、方法也在不斷調整變化。
“這不僅是因為教材和考試方案在變,學生也在變。有時他們知道的比我多!”竹懷俠說,有一次她講一篇有關“小行星撞地球”的文章,自己不懂,就去請教物理老師,結果物理老師說:“你去找學生給你講,我剛給他們講過。”沒想到學生真的講得頭頭是道。這件事給了竹懷俠啟發,再遇到類似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進入教學環節,讓他們在講述、討論的過程中強化英語的表達能力。
在竹懷俠眼中,無論教學環境、軟硬件如何變遷,她的“用心耕耘、用愛育人”的育人理念始終沒變。
80後
廣渠門中學課程部主任劉超
新設備
教研更“智慧”
設備變化:從實物投影儀升級為利用手機即可把照片、視頻實時多屏轉換到電腦上的大屏幕投影。
今年,是“80後”劉超成為教師的第11個年頭。2014年,25歲的劉超帶著青澀第一次走上中學數學課堂,如今他已是廣渠門中學課程部主任、初三年級組組長。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涯,劉超坦言,“迭代升級”是其教學經曆中最難忘的關鍵詞。
說到變化,劉超首先想到的就是教學設備的“升級”。他坦言,11年的設備迭代可以用“飛速”來形容。
“11年前,學校已經用上了電教設備,但並不智能。當時,我可以在教室裏通過電腦講授自己製作的課程課件,並結合板書一起使用。需要投影儀時,要將實物放在上麵,才能投射到大屏幕上。”劉超說,如今的大屏幕投影,無需把實物放到投影儀上,隻需利用手機即可把照片、視頻實時多屏轉換到電腦上,不用再擔心實物太大或者形狀不規則,無法完整、清晰投影的問題。
同樣,智慧化的教學係統讓教學、教研變得更高效,甚至可“一鍵完成”。他回憶,當年全班40多名同學,作業需要一本一本批改。“當時,每天批改作業耗費很大的精力,不但要記住同學們出現的每一個問題,還要找出全班的共性問題。”如今,在智能化教學的環境下,這些環節變得簡單。智能作業批改係統幾分鍾就可完成全班作業的批改,同時能為每個同學的學習情況精準“畫像”,明確知識短板。
智慧係統還讓教研跨越了“時空”界限。“我剛入職時為了去聽一位名師的公開課,自己開車往返一個小時。聽完課又要馬不停蹄地趕回學校上課,一天都在奔波中。”劉超說,這幾年,市區搭建的智慧係統平台,名師講課實現現場直播且能夠反複回放,不去現場也能全程聽課。
除了教學軟硬件在升級,數學教學的要求也隨著學生成長的需求不斷迭代升級。劉超說,過去的數學教學更注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學生掌握了知識層麵的內容,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即可。如今則要求學生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
他以數學的函數學習題為例,11年前的考題是用函數知識去解決問題。現在的考題更關注聯係實際,比如,二次函數的落點問題考查,要求學生研究高台滑雪的運動軌跡,以此來解決落點問題。“這樣的要求必然帶來教學方法的變化。”劉超舉例說,當年的“數學節”,學校隻是請同學們製作傳統的數學小報,再在班級中進行分享,以達到互相促進,互相激勵的作用。
今年的“數學節”早已從過去的幾天,升級為持續一個月的“數學月”,學校不僅舉辦教師講座、學生講座,還邀請最強大腦節目組專家和選手為同學們講解數學的魅力,邀請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研究院的教授為同學們答疑解惑。此外,學校還實現了跨學段融合學數學,請初中生與小學生一起搭建“達芬奇穹頂”,鼓勵同學們自己編程,引導學生們學數學、論數學、玩數學。
時間變遷帶來教學經驗的不斷豐富,技術迭代帶來教學方式的不斷改變,“無論外界如何變,對我來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初心永遠不能變,也不會變”。
90後
陳經綸中學團結湖分校 初中語文教研組長東雪婷
新教學
課堂更“靈活”
教學變化:從刷題式教學轉變為情境互動教學,從每一篇文章都要講“對”轉變為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
從11年前初次站上講台的求“穩”,到現在帶著孩子在課堂上“玩”。“90後”青年教師東雪婷覺得自己更大膽了,她敢於讓學生追求對語文課本的不同理解,敢於突破常規讓學生多樣性的探索。東雪婷說,這背後,除了自我不斷成熟和成長,更多的則是語文學科教學目標的改變和教育評價體係的多元化變革。
2013年,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東雪婷來到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團結湖分校,成為一名初中語文老師。回憶剛走上講台時的情景,她說那時的自己和所有的新老師一樣,為了站穩講台,力求把每一篇文章都講“對”。學生的每一個“對”則體現在成績上,“那時候總想提高成績,甚至沒人排名自己還願意去排名。”東雪婷說。
如今已是陳經綸中學團結湖分校初中語文教研組長的東雪婷,課堂上不再追求標準的“對”或“錯”,而是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課文的不同理解。“或許你揣度文本後得出的結論和別人不一樣,但是你有自己的理由,有自己的完整思維過程,這就非常好。”
從唯分數論到多元評價體係,這是東雪婷從教語文十餘年來感受到的變化之一。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東雪婷發現,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考察學校,還是校領導考察老師,分數不再是唯一選項。當分數不再是唯一的指揮棒,老師們更大膽,課堂更“活”了,以往刷題式的教學方法不再是課堂的主流,學生們也有了更多的空間去探索。東雪婷告訴北青報記者,她會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們“玩”,做一些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創設情境,在情境互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一堂講授古詩的課上,東雪婷為同學們講了同樣主題的幾首詩,並鼓勵同學們為這些詩寫推薦語、配插圖,設計海報。同學們也在老師的鼓勵下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理解課文,有同學為《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設計了漫畫形象,還有同學把三顧茅廬畫成了連環畫,語文不再是枯燥的背誦,而成為了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和形象。
課堂上,東雪婷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用你喜歡的方式去呈現你的思考”。同樣是對課文的理解,同學們可以梳理思維導圖,畫一幅畫甚至寫幾個符號,隻要是他們喜歡的方式,東雪婷都會給予鼓勵和支持。
從語文教師成長為語文教研組長,東雪婷在多年教學中見證了語文學科的發展和變化——以前學生們更多的是讀課本和一些指定的名著,如今,孩子們的閱讀範圍越來越廣,理解文章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對閱讀習慣的培養不僅是讓學生愛上讀書,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去影響他的思維方式,進而影響到學生認知世界的方式。”
隨著社交媒體、短視頻等傳播方式的出現,如何把孩子的注意力搶回來,讓他們回到閱讀之中?“雖然我們不鼓勵碎片化的閱讀,但他們從社交媒體上獲得的也是知識,關鍵是老師如何引導學生辨別魚龍混雜的信息。”在東雪婷看來,麵對新的傳播方式,宜疏不宜堵。科技的進步讓學習的外延無限擴大,老師作為引導者,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00後
育才學校曆史教師鄭子昂
新媒體
課件更“趣味”
課件變化:在常規的課件基礎上,結合自己擅長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廣泛搜集信息,使課件內容更加豐富和多元。
今年9月10日,對“00後”青年鄭子昂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去年此時,他成為北京育才學校的一名初中曆史老師。作為學校最年輕的教師,一年的從教經曆,他一邊如饑似渴地和老教師們學習教學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一邊利用青年人的優勢,將網絡上獲得的新知識帶到課堂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學們好。”“老師您好!”9月2日,開學第一堂曆史課,鄭子昂簡單介紹自己後,打開PPT,向初三學生逐一介紹曆史課的學習理念、課堂情況、使用教材、作業要求。
幹淨利落的教學語言,有理有據的邏輯論述,恰到好處的師生互動……如果閉上眼睛仔細聽,講台上的鄭子昂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抬眼望去,年輕的麵孔配上米黃色的休閑西裝,青春氣息盡顯。“老練”和“青澀”,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竟然在他的身上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鄭子昂說,“不要把課程內容講得太滿,要考慮到初中生的接受程度”這條前輩教師們的經驗,被他吸收並加以實踐,逐漸內化為自己的教學經驗。如今,他已經能夠輕鬆自如地應對每一堂課。
2001年出生的鄭子昂是北京育才學校最年輕的曆史老師。去年2月,還在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讀大四的他,得知北京育才學校的招聘消息後,便立即了報名。5個月的實習期,鄭子昂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學校安排了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他的“師傅”,他跟隨這些老師學習,每天坐在教室後排,如饑似渴地吸收著他們的教學精華。
2023年暑假,鄭子昂正式成為北京育才學校的一名教師。得知自己將在9月份成為初三畢業班的曆史教師時,他既興奮又感到壓力很大。對他而言,開學的第一堂課不僅是一次普通的教學活動,更是一個與學生建立信任、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關鍵一課。
為了準備好這堂課,鄭子昂在暑假期間通讀了初中三年的曆史教材,並觀看了眾多名師的授課視頻。他還與大學的同學們組成一個教學研討小組,反複進行模擬演練,力求在教學方法、課堂互動和內容呈現上達到最佳狀態。
“當我站上講台的那一刻,暑期的精心準備和平時的積累自然而然地展現出來,第一堂課進行得非常順利。”鄭子昂說。通過向師傅學習,與同行交流,鄭子昂在一年的時間裏便迅速成長為一名“老教師”。
作為“Z一代”青年,鄭子昂在教學過程中發現PPT課件已成為教學的必備工具。去年暑假,他繼承了師傅傳給他的課件,並結合自己擅長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廣泛搜集信息,使課件內容更加豐富和多元。
“通過B站,我發掘了大量名師授課的視頻。同時,我還搜集了眾多高質量的教學資源。例如,在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我使用了全英文的專業地圖;在講授藝術史時,我加入了國外美術館的高清館藏圖片。這些素材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並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鄭子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