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傾倒二氧化碳方式的氧化验改進
在圖1-圖3中,集氣瓶與燒杯之間呈一定的碳熄梯蜡 角度 (約120°),傾倒二氧化碳時,灭阶氣體會從瓶口 衝向上方的烛实燭焰,造成 “不正常”熄滅。创新為排除此 幹擾,设计改用了平移集氣瓶法來傾倒二氧化碳,氧化验見圖 5、碳熄梯蜡圖6,灭阶操作如下:①將燃著的烛实階梯蠟燭固定在 燒杯的 D 側;②將蓋有毛玻璃片、盛滿二氧化碳 氣體的创新集氣瓶倒放,置於燒杯的设计 B 端,遠離蠟燭火焰;③左手按住毛玻璃片,氧化验右手握緊集氣瓶並迅 速向燒杯中心 E平移,碳熄梯蜡讓氣體自然下落。灭阶
3.3 實驗探究
實驗 用 品:250 mL 燒 杯 (口 徑 7.5cm,高9cm)、250mL 集氣瓶 (口徑4cm)、燃燒匙2支 (銅製)、二氧化碳氣體 (純度99.9%)、固體石蠟若幹、細鐵 絲 若 幹、其 他 儲 氣 瓶 (口 徑 分 別 為 2~5cm)。
3.3.1 探究階梯蠟燭的最佳間距
用250mL燒杯做反應容器,將階梯蠟燭的間 距依次調節為2,3,4,5cm 進行實驗探究,步驟 如下:①將間距為2cm 的階梯蠟燭點燃後置於燒 杯底部一側。②將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的集氣瓶用平移法傾倒,記錄2支蠟燭熄滅的時間 (t1 和t2)以 及熄滅時間差 (Δt),重複 10 次實驗,計算成功率。③再依次取間距分別為3,4,5cm 的階梯蠟燭,重複上述實驗步驟①和②,共得出4組數據。 ④整理實驗數據,算出平均值,見表1。
結果表明,蠟燭間距分別為2,3,4,5cm 時實驗的成功率依次是60%,70%,100%,100%。 分析原因:二氧化碳氣體從集氣瓶進入燒杯的過程 中,發生著沉降和擴散的合運動。當2支蠟燭的間 距較小時,二氧化碳氣體的擴散作用易造成上方蠟 燭先滅或使2支蠟燭幾乎同時熄滅的效果,見圖
7a。當2支蠟燭的間距足夠大時,二氧化碳氣體擴散作用的影響降低,可以觀察到下方蠟燭先熄滅、 上方蠟燭後熄 滅 的 現 象,見 圖 7b。本 研 究 得 出, 當階梯蠟燭的間距為4~5cm 時成功率高,不僅下方蠟燭熄滅得快,而且2支蠟燭熄滅的時間間隔較 長,更便於觀察。
3.3.2 探究不同口徑儲氣瓶的實驗效果
考慮到集氣瓶口大小也會影響到二氧化碳氣體 的沉降和擴散的快慢,理論上可考慮使用小口徑儲 氣瓶的方法來減緩二氧化碳的擴散速度,防止上方蠟燭先滅的情況發生。選用了2~5cm 不同口徑 “充滿二氧化碳”的儲氣瓶進行實驗探究,各重複 做了10次實驗。
(1)蠟燭間距為3cm 時使用不同口徑儲氣瓶的實驗效果見表2。
(2)蠟燭間距為4cm 時使用不同口徑儲氣瓶的實驗效果見表3。
(3)蠟燭間距為5cm 時使用不同口徑儲氣瓶的實驗效果見表4。 綜合表2-表4的實驗數據,得到的實驗結果如下:
① 使用2cm 口徑儲氣瓶做探究實驗時,2支蠟燭均不熄滅。待實驗結束後,將儲氣瓶正放,用燃著的木條伸入儲氣瓶,發現木條在瓶口附近就熄 滅了。說明若儲氣瓶的瓶口太小,燒杯內上升的熱氣流阻止了二氧化碳的下沉,導致實驗失敗。
② 使用3cm 或4cm 口徑儲氣瓶時,實驗成功率高。而且使用3cm 口徑儲氣瓶時蠟燭熄滅的 時間間隔更長,更便於觀察蠟燭自下而上熄滅的現 象。
③ 使用5cm 口徑儲氣瓶時,實驗成功率隻有60%~80%。說明瓶口過大時,瓶內二氧化碳的擴 散作用對實驗的影響更明顯,階梯蠟燭更容易非正 常熄滅,實驗成功率降低。 結論:當蠟燭間距為 3~5cm 時,使用 3~4cm 口徑的儲氣瓶做傾倒二氧化碳實驗時,成功率高。
4 討論
4.1 本實驗改進的優點
(1)用2支燃燒匙捆綁製成可調節的階梯蠟燭,占據的空間小,減少了上升熱氣流和二氧化碳 下沉氣流之間的碰撞,成功率高,重複性好。
(2)采用了平移集氣瓶法,遠離了熱源,操作 安全易控,實驗現象清晰,能正確反映二氧化碳的性質。
(3)實驗探究了二氧化碳氣體沉降和擴散的相 互關係,結果表明:在我們的實驗體係中,階梯蠟燭的間距在3~5cm 成功率高,使用口徑為 3~4cm 的儲氣瓶效果好。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於《環境研究與監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二氧化碳,實驗,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