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策與建議
3.1規劃助力園區農業麵源汙染防治
3.1.1因地製宜,农业科學合理進行規劃
農業園區規劃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园区业面源污國務院對打好農業麵源汙染防治攻堅戰的中农治策一係列部署,結合省市的染防城鄉規劃、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等,略初做好定位,农业統籌園區的园区业面源污發展,有效銜接園區的中农治策各模塊運行,做好麵源汙染的染防防治。規劃中應充分了解當地的略初自然資源、產業發展狀況、农业鄉村建設、园区业面源污鄉村特色等,中农治策依托於園區內的染防水、道路、略初植被、產業等現狀條件,選擇適合園區的生產模式、運行機製等,采用合適的生態布局進行科學合理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使園區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係統,能夠進行汙染的自我消納。
3.1.2注重生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園區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要以生態作為第一守則,著力發展節水農業,綠色生產,實現資源的循環化利用。同時不斷完善畜禽養殖土地消納配比、沼渣沼液還田等相關技術標準,研發和推廣新型肥料、高效低毒農藥、生物防控技術、可降解農膜、秸稈還田技術,探索高效的園區運行機製和農業生產模式,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3.1.3堅持創新,科技引領園區發展
規劃要堅持以“創新”為指引,緊跟時代步伐,堅持“規劃興農”“科技興農”,加大對科技化、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將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引入規劃中,讓科技更好的引領園區發展。比如:“3s”技術進行關鍵源區識別;運用農業麵源汙染模型在規劃之初進行模擬,預測園區農業麵源汙染的產生,及時預防。
3.1.4農業園區規劃中需要考慮的要點
主要包括總體結構、農業生產模式、專項規劃等方麵內容。總體結構是對園區防治農業麵源汙染的結構進行整體規劃,農業生產模式中選擇最適宜園區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專項措施將防治麵源汙染的工程與非工程措施進行運用,由此保障農業園區零汙染農業麵源汙染的零產生。
(1)總體結構。
構建由種植、養殖和能源開發3大係統組成的循環產業鏈體係。依據“植物生產,動物轉換,微生物還原”的原則,構建農林牧漁有機結合的複合生態係統。係統單元規模按照“食物鏈”和“生態位”進行量化和布局,如根據園區大田生產所需肥量,結合沼氣池等糞汙處理裝置的產出率,確定養殖規模和園區生活允許排汙量。
其次,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地形等條件,選擇最適宜園區生產的作物,並根據其農業麵源汙染發生潛力進行布局,高肥作物如蔬菜花卉等優先種植在低汙染風險地區,而在高汙染風險區則優先選擇種植需肥量低、效益高的豆科或發展糧食、經濟林等。
最後,根據當地水環境保護要求和土地承載能力,科學確定園區內養殖規模,在非禁養區內合理布局。采取農、林、果、牧相結合的養殖模式,配套發酵床生態養殖,實現廢物利用、資源循環,保證環境的清潔,生態的平衡發展。
(2)農業生產模式。
a.清潔種植模式。根據園區特點,因地製宜調整農業結構,實行農業保護性耕作,推行有機農業等綠色環保耕種方式,擺脫農業發展對資源的依賴性,向創新驅動方麵轉變,大力推廣節約化生產和農機耕作,促進農業生產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針對耕地類型,通過改變農藝措施,采取適宜的農作係統,采用高效的耕作技術,減少耕地水土流失量和肥藥流失。實現秸稈機械還田,提高綜合利用效率,擴大聯耕聯種、深耕深翻,提升秸稈機械化還田水平。從事園區農業生產活動中,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控施減害。增施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多形式秸稈還田技術,鼓勵因地製宜種植綠肥,逐步實現化肥用量零增長。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積極推廣施藥新機械,努力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控製農藥使用強度。
b.清潔養殖模式。在園區內著力推進生態養殖、設施養殖等養殖模式,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采用無公害的生態飼料和喂養技術能夠從根本上避免有毒物質進入生態循環鏈條。運用微生物發酵床生態養殖技術,達到清潔生產,兼具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同時,將廢棄的發酵床墊料經過規範化工藝加工作為生物腐殖酸有機肥。
c.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采用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二者結合生產,相互促進,達到互利互益、高效優質生產的效果。利用畜禽糞便進行種植物的營養灌溉,牧草等作物作為飼養牲畜的食物,這樣一種種養多模塊間生態鏈的循環的模式既減少了作物對化肥的需求,保障了糧食安全,又大大節約了養殖的成本。
(3)專項規劃。
a.道路係統。植草溝是一種植被覆蓋的溝渠,承載集水、排水功能,可以儲存和輸緩降雨徑流,從而使懸浮微粒雨水徑流負荷降低,有效去除汙染物。在進行道路和廣場的規劃設計時,要結合場地周圍的環境和場地區域的土壤滲透性合理選擇鋪裝材料。考慮到道路積水和汙染問題,在道路兩側設置生態排水溝或生態植草溝,利用自然下滲和排水設施連通到下凹綠地或蓄水池,實現全園的水循環。排水溝采用碎石緩衝防治雨水衝刷造成水土流失,同時及時清理溝內垃圾和沉積物,保證水係暢行。
b.灌排係統。采用灌排合一生態環溝、生態景觀型鬥渠和鬥溝組成的新型土地整治灌排係統。遵循“路—林—渠—田—溝”模式,進行植被的高效配置,利用植被的過濾滯留和細菌、微生物的降解,結合溝渠基質和底泥的吸附作用,有效控製農業麵源汙染,同時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廢物利用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功能均大幅提高。
c.大田係統。對農田進行綜合整治。優化農田排灌係統,設置生態田埂和生態溝渠,保障農作物在灌溉期間,對農田損失的養分進行有效攔截、吸收。取締傳統的大田漫灌形式,采用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形式,避免養分的流失。
d.池塘係統。打造溝渠、池塘和濕地相結合的池塘係統。塘渠對於氮磷濃度較高的汙水,可以大大減少氮磷含量,提高抗汙染負荷力。自然濕地或人為打造的濕地通過植物、微生物和基質的攔截作用,對汙染物做進一步的過濾。在溝渠、池塘兩側設置植物緩衝帶,攔截、吸附、吸收汙染物質。
e.植物選擇。植物選擇要求耐旱、抗澇、防汙染,易維護,兼具觀賞價值。種植方式上,選擇當地的鄉土樹種,進行喬灌草結合的複合群落構建,有效攔截雨水中的有害物質,保持園區生態群落的穩定性。
聲明:參考《中國農學通報》,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係列,技術,結構,發酵,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