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走中國科學院、深空國家航天局、探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下稱“規劃”)。更深更远規劃提出了中國有望取得突破的中国走五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其中,深空在“宜居行星”主題中,探测太陽係考古、更深更远地外生命探尋等優先發展方向備受關注。中国走
深空探測是深空全球科技競爭的製高點。從月球到行星及小行星探測,探测中國深空探測正在走向更遠、更深更远更深的中国走新階段,不斷推動著人類對太陽係和宇宙的深空理解和探索。
探索月球是探测起點
近日,在意大利米蘭召開的第75屆國際宇航大會上,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麵采樣返回的月壤樣品首次向全球展出,吸引眾多國家航天機構和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與會代表參觀。
今年6月25日,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麵帶回了1935.3克樣品,這是人類首次從月球背麵帶回月球樣品。國家航天局係統工程司司長楊小宇說,科學家正在對這些月球樣品進行整理,初步的物理、化學成分和結構的探測已經完成,從中發現了月球早期演化和月球背麵火山活動的信息,記錄采樣點火山活動曆史的玄武岩以及來自其他區域的一些非玄武岩物質等。
千百年來,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月球的探索。走過20年曆程的中國探月工程,不斷創造著月球探測的新突破,深化著人類對月球和太陽係演化曆史的科學認知。
按計劃,中國將在2026年發射嫦娥七號,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其中,嫦娥七號要對月球南極環境和資源進行探測。嫦娥八號將開展月球資源就位利用的技術驗證,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會構成正在論證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據介紹,目前國際月球科研站正處於可行性研究論證的階段,在國際合作方麵取得了廣泛成果。中國已經和17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將與國際合作夥伴在總體任務聯合論證、國際月球科研站聯合設計、項目技術合作、總體任務規劃實施以及科學數據共享方麵開展廣泛合作。
2030年前,中國人將實現首次登陸月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說,中國將發揮好航天員在月麵開展探測活動的獨特優勢,為探索地外天體提供更為廣闊的曆史機遇。
月球是人類深空探測的起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曾表示,探月隻是一個起點,我們的目光已朝向更廣闊的太陽係空間。中國未來更有底氣去火星、小行星等地外天體探測與采樣返回,更有信心去探索太陽係的星辰大海。
從太陽係的空間尺度來看,月球與地球38萬公裏的距離非常“近”,但月球的各項條件並不適合人類生存,也較難改造。在歐陽自遠看來,月球將成為人類在太空中的“中轉站”,經過月球,人類將繼續向火星前行。
星際探測新跨越
2020年,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實現了火星環繞、著陸,祝融號火星車開展巡視探測,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中國航天實現從地月係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
楊小宇表示,在行星探測方麵,未來中國將發射天問二號、天問三號、天問四號。其中天問二號將對小行星進行采樣返回,對小行星演化和太陽係早期曆史進行研究;天問三號將進行火星采樣返回,對火星環境進行探測;天問四號將對木星和木星的衛星進行研究,對木星空間和內部結構進行探測。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此前表示,中國已經開始籌劃建設世界首個火星樣品實驗室,同時深化論證天問四號探測任務,實現木星及其衛星環繞探測,隨後抵達天王星。縱觀世界各個國家的進展,中國有望成為第一個火星采樣返回的國家。
為何要探測小行星?吳偉仁說,小行星撞擊地球概率極小,但危害極大。對此,中國已經開展小行星防禦計劃,預計將在2027年前後對一顆數千萬公裏外的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使其改變運行軌道,並在軌開展撞擊效果評估。
與此同時,小行星沒有大氣層,小行星上的隕石坑以及外來元素得以更好地保存。專家表示,行星中含有很多放射性元素,會產生熱量,從而導致演化、熔融,慢慢將太陽係初期的曆史湮沒。而能量小、熱量少的小行星,基本上沒有發生過演化,仍保留著太陽係形成之初的狀態,對小行星進行探測,可以更好地了解太陽係的形成以及地球生命起源等科學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