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力是农业表征土壤肥沃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可以衡量土壤能夠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行业各種養分的能力,是标准布土壤各種基本性質的綜合表現。以往的水稻术规式研究主要通過Fuzzy、全量數據集、土地最小數據集等方法對土壤肥力指標進行加權,力分良技通過土壤肥力質量指數來量化土壤肥力水平。肥改目前的程正肥力評價方法主要考慮土壤指標:比如土壤pH、有機質、农业鉀、行业容重、标准布團聚體、水稻术规式酶活性、土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等,力分良技但指標考慮再多,肥改也不能完全反應土壤的生產力。水稻土的高產與低產除了受土壤性質影響之外,水稻品種、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措施等均可以顯著影響水稻產量。因此,傳統的肥力評價方法中往往會出現以下問題:土壤肥力較高時由於管理水平不當導致的水稻降低,以及土壤肥力較低時由於提高管理水平獲得了較高的產量。這兩種情況的下進行土壤肥力評價時就要綜合考慮土壤綜合肥力指數和水稻產量。
氦磷培肥改良是為了創造最適宜水稻秧苗生長的“肥、鬆、厚”環境。“肥”是指培肥後秧田養分充足,營養成分全麵;“鬆”是指苗床鬆軟,富有彈性,達到幹旱不易裂口,有水不板結;“厚”是指土壤耕作層厚,以利種子紮根生長。在選好地勢平坦、背風向陽、離水源近、土壤肥沃、雜草少、無病蟲害的田塊做秧田的同時,還應認真做好秧田的土壤培肥與改良,這樣才能達到為秧苗創造良好生長環境的目的。
近日,根據農業農村部第487號公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內8家科研單位承擔的農業行業標準《水稻土地力分級與培肥改良技術規程》將於2022年5月1日起實施。
該標準規定了水稻土地力分級與培肥改良技術規程的具體方法,包括土壤采集測試、土壤綜合肥力指數計算、水稻產量比計算、水稻土地力等級劃分和培肥改良技術,適用於我國東北、長江中下遊、華南和西南等主要稻作區域。
據悉,該標準是結合農業農村部耕地質量監測,從農業生產實際出發,在常規的土壤理化指標基礎上,將“水稻產量比”作為表征土壤未知屬性和人為因素的綜合因子,首次將土壤綜合肥力指數和水稻產量比結合起來精準劃分不同稻作區的水稻土地力等級,進而為各稻作區不同等級的水稻土推薦適宜的培肥改良技術,以期為水稻土可持續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相關鏈接:鉀,微生物,水稻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