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農村職業經理人主要職能在於為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策劃運營,結合鄉村本地資源情況打造特色項目,芬稻發展特色農業,田铁堂丨吸引外界流量,骑兵實現鄉村富裕興旺。走进职业他們是人民人风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者、創新創業的农村推動者、農民溝通的经理谘詢者。他們整體協調與領導鄉村,沈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芬稻鄉村振興需要農村職業經理人們的田铁堂丨存在和發揮作用。《廣東農村職業經理人風采》欄目真實記錄了這些農村職業經理人的骑兵奮鬥故事,是走进职业洞察廣東鄉村產業發展的一個窗口。
可甜可鹽,可萌可颯。农村廣東省廣州市增城石鄉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燕芬就是這樣的女孩,別看這個90後小姐姐笑容甜美、身材嬌小、長發飄飄,在田間開起各種農機大塊頭,動作比很多老師傅還嫻熟。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石鄉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燕芬。
2024年12月,廣東千名農村職業經理人培育行動在廣州開班,沈燕芬成為一名學員。“90後”的她是“新農人”的代表。對於農村職業經理人這一新身份,沈燕芬說:“我的家在農村,我成長的這片廣闊土地有著無限生機和潛能。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一起興農,振興鄉村。”
華麗轉身
城市白領長成“新農人”
如今的沈燕芬說起增城絲苗米興致勃勃,談到現代農業頭頭是道,駕駛大型農機動作嫻熟,儼然是田間的一把好手。然而四年前的她還是一名在深圳工作的白領,每天穿梭在城市的寫字樓裏,與田野、農業有著遙遠的距離。
為什麽選擇返鄉?許多人都問過沈燕芬這個問題。她總是坦誠地答:“最開始確實是因為我的父母。”父親沈燦星從事農機服務已有40多年,是當地最早一批做農機服務的農民,還於2009年帶頭成立了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隨著一係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出台,他萌生了讓兒女們返鄉發展的念頭。
媽媽尹炎愛、沈笑芬、沈燕芬、沈智豪。
在父母的“軟磨硬泡”下,2020年,沈燕芬正式辭職回到了家鄉——廣州市增城區石灘鎮石湖村。最終,除了沈燕芬,妹妹沈桂芬、沈笑芬,弟弟沈智威、沈智豪也都畢業後,一起返鄉創業,和父親一起運營合作社。從一個農業“小白”開始,4年來,沈燕芬通過所知所學所長,結合現代農業機械化科技手段,讓農民種田變得輕鬆、簡單、高效。積極投身農業產業創新發展,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用青春和汗水澆灌希望的田野。
2021年,她帶領自家合作社,與其他幾家農機合作社聯合,組建成立了廣州市首家農機聯合社。“抱團發展,一方麵可以幫助我們傳統農機合作社轉型升級,另一方麵也可以解決農忙時期農機具調配不開的難題。”
打響品牌
觸電拓寬銷售渠道
父親擁有超高技術和實戰經驗,但不懂互聯網。沈燕芬自帶互聯網基因,在抖音、快手盛行的今天,她經常拍攝開農機的照片和視頻,在朋友圈引發陣陣驚歎:“小姐姐好酷!”“每次開著拖拉機進村幹活,老老少少閑來沒事都喜歡過來田間圍觀,感覺成了全村的焦點。”沈燕芬笑稱,現在越來越多人知道,增城有個90後小姐姐能玩轉拖拉機。
網絡上的熱度也給了沈燕芬新的啟發。在沈燕芬的家鄉,增城絲苗米久負盛名。2004年,增城絲苗米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8年,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誌商標,增城絲苗米成為廣州首個獲得兩項認證的“雙地標”農產品。酒香也怕巷子深。沈燕芬認為,“好米”也需大力營銷。
工作中的沈燕芬。
“網絡直播平台可以說是我們推廣家鄉好物、彎道超車的平台和賽道。希望通過打造自主品牌,拓寬銷售渠道,把絲苗米賣得又快又好,讓農戶豐產豐收。”沈燕芬帶動村民積極擁抱互聯網,在短視頻平台展現現代農業新風貌,並推出“遇稻裏”增城絲苗米品牌,打響增城絲苗米品牌,拓寬銷售渠道。
與此同時,她還擔任增城絲苗米產業聯盟副理事長,聯合多方力量做大做強增城絲苗米產業。作為新時代的農民,沈燕芬以自己的方式,解鎖“新農人”的新變化;也以自己的力量,改變傳統農業模式,為振興鄉村貢獻青春力量。
走進大會堂
“新農人”成為“興農人”
廣闊農村大有可為,現代農業更是年輕人的舞台。2023年,沈燕芬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婦女十三大代表,兩度進入人民大會堂。當選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沈燕芬認真履職盡責,著重圍繞鄉村全麵振興建言獻策。
“截止到2022年底,我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了1200萬人,到2025年會超過1500萬人。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是未來咱們鄉村振興的生力軍,怎麽樣能讓他們真正留下來,在農村更好地發揮他們的動能,這是值得關注的問題。”沈燕芬說。
沈燕芬上央視新聞。
因此,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沈燕芬便圍繞“新農人”的職業保障、成長激勵措施等方麵提出建議,希望更多“新農人”回得來,更留得住。“‘新農人’這個群體,不單單是指回鄉務農的年輕農民,還包括那些將過去的城市工作技能與鄉村特色相結合,延伸出新領域的從業者。比如農村電商直播間的主播、運營師、選品師等,都算是‘新農人’。”沈燕芬說。
她期盼未來有更多誌同道合的小夥伴,加入到“新農人”的團隊中。大家一起不斷向前,去探索,去突破,去實實在在地幫農民解決更多問題,讓農村鳥語花香、魚米豐收,成為人人向往之地。
統籌:李曉芬 李金璽
撰文:張玉丹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