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飄香,漁歌唱響。渔歌12月7日,汕尾深圳食博2024全球高端食品及優質農產品(深圳)博覽會(下稱“深圳食博會”)開幕。非遗在汕尾館,圈粉“一桌菜”各類優質農產品受熱捧,品擂陸河客家擂茶製作技藝品鑒體驗、茶唱海陸豐民俗文化漁歌表演引得觀眾層層圍觀,渔歌汕尾味道及非遺文化圈粉無數。汕尾深圳食博
傳不斷,擂韻悠長潤心田
珍珠菜、圈粉薄荷、品擂小茴香、茶唱艾葉、花生……在擂茶技藝展位,地道原材料依次擺放。隨後,工作人員將原材料放進擂茶缽,研磨成茶泥時加入開水衝泡,一缽醇香的擂茶就製作完成。
“現場展示陸河擂茶製作技藝,推介家鄉非遺文化,感到非常開心!”一輪輪展示下來,“00後”孔婉如感到忙碌而充實。參加過五屆深圳食博會的她,每一次帶著擂茶製作技藝參展,都感歎現場的熱鬧氛圍。
“來呷擂茶咯!”現場人流越來越多,孔婉如跟同伴熱情地向來往的觀眾打招呼。呷一口擂茶,來自東北的張阿姨第一次嚐鮮,連連讚歎:“真香!”短視頻博主王先生在攤位前駐足許久,認真細致地拍攝下擂茶製作全過程。他表示:“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擂茶製作技藝,被原汁原味的原材料以及細膩的做法所震撼!”
現場特別安排擂茶製作技藝環節,吸引不少觀眾踴躍體驗。據介紹,觀眾可以根據不同口味需求,用不同原材料製作搭配。擂茶講究“一粗二順三韌勁”,“粗”指研磨茶葉時簡單擂幾下,粗略粉碎即可;“順”指研磨芝麻時用力均勻平順;“韌勁”指隨著熟花生米等佐料的不斷增加,研擂越來越費勁,要持之以恒。
據了解,陸河擂茶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淨茶(鹹茶),以焙炒過的綠茶、生芝麻、炒花生等製作而成;二是油茶,將一些新鮮野菜,通過巧妙搭配擂成茶膏,衝泡而成。2012年,“陸河擂茶製作技藝”入選第四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唱不衰,漁歌新韻話新風
一碗擂茶,是汕尾人平日待客的舌尖美味。而這也體現在世代流傳下來的汕尾漁歌裏。
“牙砵擂茶響咧咧,正有客人到阮家,到阮家。今日泡茶是乜泡,烏烏油麻地豆茶,地豆茶……”現場,汕尾漁歌《鹹茶歌》被唱響。演員們的歌聲婉轉悅耳,唱出汕尾人的好客熱情。參與表演的漁歌傳承人蘇姿蓬,來自汕尾市城區新港街道,此次攜包括六歲女兒在內的五名隊員登場獻唱,配合默契,十分亮眼。
汕尾漁歌,俗稱“甌船歌”,是甌船漁民世代傳承下來的口頭藝術精華,旋律抒情優美,唱詞生動諧趣。2014年,“汕尾漁歌”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邊聞著擂茶香,一邊用歌聲演繹漁歌風情,蘇姿蓬有說不出的激動。“我們一大早從汕尾趕過來,希望唱響漁歌,讓更多人了解汕尾的風土人情!”蘇姿蓬所在的歌隊經常外出演出,她們享受其中,也影響到越來越多愛好者加入創作隊伍。
“漁歌唱來清哩哩,唱俺漁村新規矩,勤儉節約唔攀比,漁民敢立新……”平日裏,除傳頌傳統習俗外,蘇姿蓬還跟隊友們表演創作新歌,唱出漁村文明新風氣、新生活。蘇姿蓬說,她們從鄉村振興火熱實踐中取材,創作原創曲詞,反映嶄新的文明鄉風,抒發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撰文:楊智明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