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化學教材中的氧化验實驗方案
中學化學教材在探究二氧化碳化學性質時都不約而同地安排了 “二氧化碳熄滅階梯蠟燭”的實驗,如人教版九年級化學就設有該實驗的碳熄梯蜡方案, 見圖1。灭阶當傾倒二氧化碳時,烛实應該看到蠟燭自下而上依次熄滅的创新現象,這能說明 “二氧化碳的设计密度比 空氣大”的物理性質,和 “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氧化验 一般也不支持燃燒”的碳熄梯蜡化學性質。可見,灭阶實驗的烛实成功對於學生形成物質概念十分重要
國內不同版本的教材采用的實驗方案略有不同。滬教版中的创新階梯蠟燭實驗,在傾倒二氧化碳氣 體時用玻璃片遮擋著蠟燭火焰,设计見圖2;粵教版中的氧化验學生實驗,則是碳熄梯蜡通過自製的喇叭形紙筒來傾倒 二氧化碳,見圖3。灭阶
查閱文獻資料可知,國內學者對二氧化碳熄滅蠟燭實驗的改進主要從裝置上著手:(1)通過增加 擋板的方法,如在燒杯內增加隔板、毛玻璃片等阻 擋物來阻止下沉的二氧化碳氣體與上方蠟燭火焰接 觸,可以避免上方蠟燭先熄滅;(2)利用改變二氧化碳氣流通道的方法,例如添加紙筒、漏鬥,或連接粗導管、箱體、長階梯等來導引二氧化碳氣流順利下沉,從而保證下方蠟燭先熄滅。
2 本實驗設計研究的意義
好的教學實驗應該符合用品簡單、現象明顯、 安全可靠的原則。前麵提到的實驗方案中,圖1的實驗設計頗具代表性。觀察證實,熟練教師進行 演示實驗時一般都能成功,但師範生或中學生進行實驗時的成功率偏低,他們常出現 “上方蠟燭先熄 滅”或 “2支蠟燭同時熄滅”的 “不正常”情況,因此許多研究者提出了多種改進方案。問題是,由於改進後的實驗方案中添加了各式各樣的輔助工 具,反而使實驗複雜化了,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實驗原理的正確認知。
為了保持簡約、直觀的特點又能提高成功率, 在人教版教材實驗方案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研究, 著力在 “階梯蠟燭的設計”和 “二氧化碳氣體傾倒 方法”處下功夫。與之前的改進方案不同,本文將用實驗數據作支撐。
3 研究過程
“二氧化碳熄滅階梯蠟燭”的實驗原理並不複雜,在室溫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為1.977g/L,大 於空氣的密度 (1.293g/L)。一般會認為,傾倒的 二氧化碳氣體會順利下沉至燒杯底部,實驗必然成 功,但卻忽略了二氧化碳氣體在下落過程中自身的 擴散以及蠟燭燃燒時產生的上升熱氣流對下降的二 氧化碳氣體所造成的影響。為此,進行了2方麵的 改進。
3.1 階梯蠟燭的改進
如圖1-圖3中搭建的階梯蠟燭占據了燒杯約 2/3的空間,其燃燒產生的上升熱氣流容易阻擋二 氧化碳下降的通道。為了減小占用空間,改良了階梯蠟燭的設計:將2支燃燒匙用細鐵絲捆綁後分別朝向左和右,再將石蠟熔入燃燒匙中,加棉芯,製 成階梯蠟燭。鐵絲帶有掛鉤,可固定在燒杯中,還 可隨意調節2支燃燒匙的間距,方便實驗研究,見 圖4。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於《環境研究與監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二氧化碳,密度,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