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位於佛山市南海區的北打响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車水馬龍,一輛輛活魚運輸車整裝待發,运淡熱鬧非凡。水鱼立秋過後,自里招牌我國華北、全链西北等地市場逐步進入水產品消費高峰期,发力大量鮮活魚產正從南海“遊”向全國餐桌。金字
何氏水產運輸車滿裝南海淡水魚,駛向全國各地
南海區是广东我國淡水魚主產地之一,市場網絡覆蓋全國100多個大中城市,超半每日運往全國的北打响淡水魚占廣東50%以上。從築堤種桑、运淡臨江捕苗,到開塘養魚、育苗成業,再到跨省流通、漁遊全國,南海區淡水漁業的鏈條化、品牌化、現代化逐步得到市場認可。
佛山市南海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南海區淡水漁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源於南海區淡水魚養殖麵積大、產量高,更得益於南海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的有力帶動。2022年產業園獲批建設以來,南海區產業集聚效應和規模優勢不斷顯現,淡水漁業全產業鏈加快升級,已成為當地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張亮眼名片。
園區引領產業升級
推動水產養殖綠色轉型
“在南海建設國家級產業園,是業內對南海淡水魚產業的認可,在產業園建設帶動下,我們企業的發展也得以加速提質。”位於南海九江鎮的佛山市南宏漁業有限公司是業內著名的生魚(烏鱧)苗種繁育企業。負責人吳國宏表示,產業園為公司提供了技術、資金、信息、政策等多方麵支持,有效助力公司生魚苗種繁育質量和產量雙提升,帶動更多養殖戶增收致富。
南海九江被譽為“中國淡水魚苗之鄉”
南海區是廣東淡水魚苗種產業的發源地和核心區,“高起點、高水平”是其漁業發展的重要標誌。資料顯示,北宋年間“桑園圍”水利工程建設時,南海人就開始築塘養魚。明代開始,南海的魚花魚苗產業享譽全國;上世紀50年代,南海籍科技工作者鍾麟在全世界率先突破魚類人工繁育技術;90年代,廣東最早的規模化、集約化名優魚類養殖在此興起,此後水產養殖屢創佳績。
從傳統養殖到現代化建設,南海漁業步履不停,在產業園建設推動下,逐步發展成為全國養殖技術高、產量豐、品種多的核心市場之一,吸引大批漁業企業、科研機構入駐發展。
近日,廣東魚興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鱸魚、佛山市合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鱖魚養殖基地通過了審核與技術評估,獲得了有機產品認證證書。“有國家級產業園的建設引領和資源配置,我們的發展信心更足,對接科研機構和合作洽談也更有底氣。”佛山市合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產業園在南海丹灶鎮共建了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項目,開展飼料鱖等高價值魚類養殖,共同推動當地傳統漁業向設施漁業轉型升級。公司負責人陳賀介紹,產業園引入了多家科研機構,推廣最新的養殖技術和各種養殖設備,在此基礎上,合漁順勢與產業園、農戶三方攜手合作,事半功倍。“由於產品安全、優質,公司贏得了更多合作夥伴的認可,公司在魚苗繁育、成品魚銷售、水產物流加工、水產預製菜生產等方麵也加快推動全產業鏈發展優化升級。”
合漁農業的優質魚運送到集團分公司(賽應水產)進行加工銷售
產業園的落地建設,有力引領帶動南海區現代漁業轉型升級。據悉,自2022年建設以來,產業園已建成標準化養殖基地20個、省級以上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13個,培育集聚了12家市級以上淡水魚龍頭企業。在生態化、高效化綠色養殖模式的大力推廣下,建成29個水產工廠化健康養殖示範推廣基地,不斷推動水產業綠色轉型。
2023年,南海區淡水養殖麵積13.9萬畝,水產品總產量超20萬噸。其中,產業園產量占全區總產量的80%,培育了加州鱸、生魚、黃骨魚、鰻魚、桂花魚等優質品種,湧現出何氏水產、香良水產、卓記水產、百容水產等8家龍頭企業,30畝以上水產規模養殖戶達1000戶。
流通加工企業聚集
年加工量超12萬噸
近年來,水產預製菜成為水產養殖業“接二連三”的重要機遇。南海區水產企業緊抓風口,在產業園帶動下推動全產業鏈做大做強,企業發展攀上新高峰。
何氏水產緊抓風口發力預製菜
“產業園落戶以來,吸引了種業、流通、加工、銷售等大批水產全產業鏈企業齊聚南海區,為我們搶抓預製菜產業發展,推動初加工轉向精深加工提供了有力支撐。”何氏水產董事長何華先表示。何氏水產是南海區集淡水魚養殖、收購、暫養、加工、物流配送為一體的綜合性龍頭企業,其配送網絡覆蓋全國50多個城市,幾乎覆蓋了全國200多個水產批發市場和1000多家生鮮超市、餐飲企業。
正當何氏水產謀求轉型發展時,產業園送來一股東風,有力帶動其全產業鏈優化升級,駛入水產預製菜快車道。今年1月,何氏水產獲得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證明,實現水產預製菜的“出海”銷售,4月獲得艾媒谘詢授予的“全國魚片銷量第一”稱號。2023年,何氏鱸魚養殖基地通過了審核與技術評估,獲得了全球水產聯盟BAP認證(即全球最佳水產養殖規範認證),預製菜品牌“何氏蹦蹦魚”全國魚片銷量市場份額為5.9%,排名第一。據悉,在產業園引領下,何氏食品正加快建設淡水魚製品預製菜加工示範項目,包括多功能加工生產線,配套相關加工和液氮速凍鎖鮮設備,建成後日產量高達8萬斤,年產量約1.5萬噸,預計年產值約3億元。
勇記水產公司員工正在生產水產預製菜產品
產業園為南海區水產流通加工企業搭建了良好有效的合作橋梁。自2022年啟動建設以來,產業園內已集聚勇記水產、何氏水產、魚興港水產、香良水產等水產加工流通企業,淡水魚加工流通基地麵積超8.6萬平方米。加州鱸、黃顙魚、桂花魚等優質魚日均北運量占全省北運量50%以上。
“加快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是有效提高養殖效益、發展現代化漁業經濟的重要抓手。”南海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據悉,產業園內預製菜等精深加工業發展迅速,當前年加工量超12萬噸。去年11月,工信部賽迪顧問消費經濟研究中心發布“2023預製菜產業基地百強”榜單,佛山市南海區位列全國第五、廣東省第一。
推動漁文化融入生活
農文旅新業態蓬勃發展
2023年4月,產業園“南海淡水魚”區域公共品牌創建正式啟動。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在活動上表示,南海要建設農業強區,不僅要充分用好獨具特色的地理地貌優勢,進一步發展生態綠色養殖,更要堅持差異化發展,做好全產業鏈、品牌和附加值的文章。
南海區淡水魚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logo標識
好產品,要有好品牌。南海淡水漁業養殖曆史悠久,資源稟賦優越,品牌打造提質升級。近年來,南海區以產業園建設發展為契機,大力推動“南海淡水魚”品牌建設,對內建設完善漁業全產業鏈,對外參展會拓銷路,取得良好成效。據悉,當前園區培育出3個魚苗商標,20多個粵字號農產品、水產品品牌,4個全國名特優新水產農產品。通過打造“南海淡水魚”區域公共品牌推廣宣傳活動,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南海水產企業接連亮相上海、成都、武漢等大城市,何氏蹦蹦魚、勇記水產等南海品牌集體“走出去”,共同叫響“南海魚”品牌。現場參加活動的四川省火鍋協會會長嚴龍在了解南海淡水魚品質後讚不絕口,“佛山名品進軍川渝地區一定能越銷越旺,尤其是酸菜魚、預製菜、黑魚片等‘南海魚’金字招牌。”
數百年的南海水產業正煥發生機
好產品,更要有好故事。南海因水而生、依水而興、向水而為,以水為脈、以園聚鏈,聯動漁場田園、山湖江島、古村古跡、特色街區等產城人文資源,以產業園引領深入挖掘淡水魚產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推動漁耕粵韻文化旅遊園、詩意海壽島、富硒平沙島、源林西江濕地公園、翰林湖農業公園等多個項目提質升級。近年來,產業園陸續開展南海優品匯、魚樂節、開漁節、農民豐收節、大地藝術節等多項特色活動,通過“摸塘底”“數魚花”等項目,吸引眾多年輕人“以魚會友”,不斷推動“漁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南海魚樂節以新穎奇妙形式宣傳傳遞”南海淡水魚“文化
其中,南海優品匯係列活動吸引了超100萬人次參與,拉動了過千萬元消費,大力打造“農產品展銷+供需對接+文旅營銷+全媒體推廣”農商文旅融合消費新場景。南海魚樂節接待人數超5萬人次,為市民奉上了一場潮流歡樂與漁耕傳承相結合的娛樂盛宴。首屆南海大地藝術節於2022年底成功舉辦,吸引全球100多萬人到南海觀光旅遊,受到全國乃至全球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成為全國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示範項目。南海也因此被國家地理雜誌特別推薦為“全球年度26個必遊地”之一。
目前,產業園依托廣東千古情、煙橋古村、鬆塘古村、鷺鳥天堂、龍舟基地等旅遊資源,打造出省級鄉村旅遊精品路線3條、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1個、示範村2個、示範點5個,“農業生產+休閑觀光+農耕體驗+文化傳承”新業態蓬勃發展。
西江水奔流不息,沿著漁耕文化的軌跡,延續數百年的南海水產業生機勃發,持續煥發生機。隨著產業園建設持續推向深入,漁業全產業鏈加快升級,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南海漁業高質量發展的腳步更加前行有力。
南海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撰文:鄧漢文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