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威1號”“湛農1號”“湛江灣1號”……湛江2023.6公裏的綿長海岸線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越來越多的领航海上大裝備、大平台在此下水、海工海洋向深海挺進。装备湛江壮
推動海洋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培育湛江走在全省前列。现代據統計,产业2023年湛江市水產養殖總產量128.5萬噸,集群總產值290.15億元,领航產量產值連續20多年穩居全省首位,累計建成重力式深水網箱3563個,占全省七成。錨定“全國現代化海洋牧場示範市”的目標,湛江正不斷提質增速,從近海近岸挺進遠海深藍。
裝備升級,挺進“深藍”
在浩瀚的雷州流沙灣海域上,“海威1號”“海威2號”等海上智能養殖平台傲屹深海,533座深水網箱錯落有致,數千萬條金鯧魚在其中歡快遊弋。
“過去的海產品養殖走不出近海,主要受製於落後的材料和裝備。”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威集團”)的董事長助理陸圳祥介紹,十多年前大家用的多是木製漁排,抗風浪能力非常弱,雖然養殖企業曾嚐試在離岸較遠的海域利用重力式深水網箱進行養殖,但海上天氣瞬息萬變,隨時可能讓養殖者血本無歸,“行業內一直期待著抗風浪性能更強的新型養殖裝備出現,解決‘靠天吃飯’的問題。”
2022年4月,由海威集團投資近2000萬元建造、湛江首個深遠海養殖平台“海威1號”在雷州市覃鬥鎮流沙灣海域啟用,這一突破性進展為行業帶來應對複雜海洋環境的曙光。該平台采用桁架式結構設計,平台外部框架由圓形鋼建造、受力麵小,四角錨泊定位、抗風浪能力強。“建成不到兩個月,就扛過了14-15級的台風。”陸圳祥表示。
海威1號是湛江首個深遠海養殖平台,單個養殖周期可收獲超60萬斤優質深遠海養殖魚類。圖源海威集團官網
經過這次考驗,海威集團更堅定了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裝備的信心,於2023年6月又啟用了“海威2號”,向離岸13海裏(約26公裏)的海域推進。相比於“海威1號”在離岸7海裏(約14公裏)駐足,“海威2號”走得更深更遠。如今,海威集團海上養殖麵積已經達到5000多畝。
海威2號由海威集團聯合湛江灣實驗室共同打造,單個養殖周期可收獲超100萬斤優質深遠海養殖魚類。圖源海威集團官網
突破資源約束,開辟發展空間,使得那些曾經因各種條件限製而無法養魚或者難以養好魚的地方,如今能夠實現高質量的養魚作業,正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
隨著深遠海養殖裝備技術不斷升級創新,以重力式網箱、桁架式網箱及養殖平台、養殖工船等為代表的一批大型漁業裝備設施在湛江沿海湧現:今年4月8日,全球首創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台——“湛江灣一號”開工建造,同日,總養殖水體達到6萬立方米、廣東最大養殖平台“恒燚一號”落戶湛江;8月15日,廣東目前規模最大的座底式桁架智能養殖平台——“湛農1號”第一個網箱模塊在湛江正式下水浮運……從近海到中遠海,湛江的深藍之路正在往更深更遠處推進。
科技賦能,以“智”添“質”
上午10點,細長的播撒器將飼料噴灑而出。瞬間,平靜的水麵泛起層層漣漪,金鯧魚紛紛遊了上來,你爭我搶地享用美味“盛宴”。隻要在飼料倉加足飼料,而後按照既定的時間,輕鬆地一鍵啟動,設備便會精準運作,有條不紊地實現養殖倉的飼料投喂工作。如此高效而有序的場景,正是全省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養殖平台——“恒燚一號”的日常寫照。它宛如一座海上的智慧堡壘,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給魚群提供滿滿的“安全感”。
“恒燚一號”是全省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深海養殖平台。謝進揚攝
“在這裏,可以實現對‘一條魚’全生命周期的監測。”“恒燚一號”相關負責人介紹。“恒燚一號”開發的智能化養殖管理係統,可滿足養殖平台結構健康監測、水質預測預警、生長預測攝食行為、死魚識別等智能養殖需求,精準控製魚兒的“吃”和“住”。在控製室內,全壓載係統可控製平台完成收魚作業、網箱清洗等工作,顯控係統可以實時顯示水體溫度、浪高、流速、流向溶氧度等養殖參數,魚群狀態一目了然。得益於“恒燚一號”的高度智能化平台,僅需4名工作人員就能完成36萬餘尾魚的日常管理工作。
在養殖領域,一般定義離岸10公裏以上或水深20米以上為深遠海。養殖裝備走向深遠海,意味著需要更為敏銳的“眼睛和耳朵”,采集到更詳細的海上數據。近年來,湛江瞄準大型、高端、深水、智能方向,持續推進智慧漁業賦能工程。
依托粵西地區首個獲批設立的區域重大創新平台湛江灣實驗室,湛江已經初步搭建起聚焦海洋科技攻關及深遠海養殖平台建設體係,為110個深海養殖裝備安上了多重傳感器,既可以實時監控養殖設備中的魚類的狀態,還能采集到氣象、水質、流速、聲波等多類數據。傳感器將感應到的數據匯集到湛江灣實驗室的大數據中心之後,通過大數據實時匯總和智能分析,可以實現行業動態一屏通覽,為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提供科學決策支撐。
綠色養殖,“蠔”事連連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在祖國大陸最南端徐聞縣角尾鄉,一場深遠海生態化養殖的探索正在進行。
“這是浮子延繩筏生蠔養殖。我們在海底打樁連接繩子,在繩子上掛上浮球,浮球之下吊養著一排排籠子,裏麵棲息著茁壯成長的生蠔。”指著東南海域海麵上的一顆顆彩色浮球,廣東暢凱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暢凱”)相關負責人陳康梅介紹。
徐聞角尾鄉的浮子延繩筏生蠔養殖。 受訪者供圖
在有著“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美譽的湛江,生蠔和蝦、金鯧魚一起,構成了三張閃亮的城市名片。近年來,湛江重點發展“一條魚、一條蝦、一隻蠔”,打造海洋牧場千億級產業集群。
“目前湛江生蠔養殖整體呈快速增長趨勢,但是存在過於密集的養殖現象,加之長期過度養殖,品質有所下降。”陳康梅表示。
2023年底,暢凱通過競拍方式取得6000畝的海域使用權後,擬投資1.5億元用於建設以生蠔碳匯養殖為主體、結合魚類和藻類養殖的深遠海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
采用延繩吊養牡蠣機械化采收設備,在海上就可以完成收割、清洗等一體化操作。受訪者供圖
在距離岸上6海裏、水深20米的海域上,暢凱開始了多層級立體養殖模式的嚐試,將傳統的木樁養殖和浮排吊養改為浮球吊養。“浮球吊養方式,不僅能優化養殖密度,增加蠔的攝食空間,讓生蠔長得又大又肥。還具備可控性,我們可以根據自己養殖海域大小和養殖密度進行靈活調整。”陳康梅說。在生產作業方麵,暢凱采用延繩吊養牡蠣機械化采收設備,用機械吊臂作業,在海上就可以完成收割、清洗等一體化操作,既降低了人工收獲的損失率,也大大提高了生蠔收獲效率。
鏈接 >>>
撰文:林伊晴
視頻:林曉婷
設計:鍾淇淇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