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草菇栽培技术发展历程与创新研究进展(二)

来源:时间:2025-04-22 02:41:12

2.2 中藥渣栽培原材料及處理方法

隨著草菇栽培規模的草菇创新擴大,栽培原材料從稻草為主轉變為廢棉渣為主,栽培廢棉渣的技术进展使用量越來越大,價格不斷飆升(從免費獲得到 1 000 多元 /t,发展最高達 2 000 多元 /t),历程種植成本不斷增加,研究無論是草菇创新科研工作者還是種植戶,都在尋找免費獲得並可替代廢棉渣和稻草的栽培原材料,研究利用各種工、技术进展農、发展林業下腳料栽培草菇試驗,历程如采用甘蔗渣、研究香蕉葉、草菇创新黃麻屑、栽培劍麻渣、技术进展蠶豆莖、豌豆粉、花生藤、玉米須、酒糟、煙莖、麥稈、油菜籽殼、油棕廢料等。與此同時,還開展了混合料栽培草菇試驗,如棉籽殼搭配菜園土,劍麻渣加少量稻草,廢棉渣加稻草和麩皮,幹雞糞和棉籽殼等栽培草菇均獲得成功。盡管在原材料篩選時,許多材料都可以栽培出草菇,但是由於供應量、運輸及產量等因素影響,仍沒有真正得到應用推廣。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鎮龍鎮一農民在中藥廠附近的中藥渣上發現有野生草菇,將情況告訴筆者,筆者迅速與該農戶到當地共同開展中藥渣栽培草菇試驗並獲得成功,隨後進一步在廣州市天河區草菇廠進行室內床栽試驗也獲得成功,雖然產量不如廢棉渣,但是與稻草產量相當,由於中藥渣可以簡單加石灰拌料後即可進行栽培,而且可以免費獲得,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生產成本,到 1995 年下半年廢棉渣價格成倍增加時,中藥渣栽培草菇開始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隨後筆者團隊經過多次試驗,優化配方、工藝等,篩選出中藥渣(70%)墊底、廢棉(30%)鋪麵的優良配方和生產工藝,使原材料成本降低 20% 以上,草菇產量與純廢棉栽培相當。在廣東,目前中藥渣已經成為草菇栽培三大原材料之一,全國各地也陸續應用中藥渣栽培草菇,既為中藥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創了新途徑,又為供不應求的草菇培養料開辟了新的原料來源。

2.3 其他原材料探索創新

進入 21 世紀,隨著各草菇主產區培養原材料日趨緊張,從業者繼續探索新的草菇栽培原材料,開展菇渣再利用栽培草菇試驗研究。彭榮等利用不同菇渣(香菇、平菇、金針菇)處理後加入輔料作栽培基質用於草菇的栽培,結果表明,與傳統的稻草栽培配方相比,經過簡單處理的菇渣栽培草菇有菌絲生長快、產量高、成本低等優點,其中金針菇渣栽培草菇的生物轉化率達到 22.6%,比傳統稻草栽培料高出 15.7%,說明菇渣用於生產草菇菌種可行並有效。研究發現,利用金針菇、杏鮑菇菇渣栽培草菇,其生物轉化率分別達 22.9%和 22.0%,比稻草培養料高出十幾個百分點。任海霞等利用 5 種不同的工廠化菇渣栽培草菇,發現蟹味菇、海鮮菇菇渣由於透氣性較差、粘度大,容易產生菌皮,草菇產量低,不宜直接用作栽培,可添加稻草、玉米芯顆粒等其他原料混合使用。

實踐證明,工廠化栽培的菇渣與中藥渣、稻草等混合,適當添加其他輔料科學調配,可以取得良好效果,而且栽培完草菇的廢料仍然可以再用於栽培雙胞蘑菇或製作有機肥,循環利用。但是不同工廠化栽培的菇渣理化性質、孔隙度、顆粒度、營養成分等差別很大,種植戶如果培養基配方調配不合理、原材料處理方式不當等會導致雜菌汙染、菌絲徒長、栽培質量不穩定甚至出現栽培失敗。目前,菇渣栽培草菇還沒有實現標準化,仍需進一步探索不同菇渣栽培草菇的配方、處理方法及配套管理技術。盡管在原材料篩選時,許多材料都可以栽培出草菇,但是受供應量、運輸及產量等因素影響,目前真正得到應用推廣且可持續的原材料隻有廢棉渣、稻草、中藥渣、棉籽殼、玉米芯和工廠化栽培金針菇、杏鮑菇的菇渣等。

3 草菇菇房結構與加溫方式創新

3.1 菇房結構

草菇從室外栽培轉入室內栽培以來,菇房結構經曆了具有一定保溫保濕性能的薄膜菇房到有良好保溫保濕性能的泡沫房、磚瓦房的過度,目前仍以保溫磚瓦房為主。近年來,隨著草菇工廠化栽培探索研究的開展,草菇栽培菇房向能人工精準調控的調溫、調濕、調光及通風換氣的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專用菇房發展。

3.1.1 薄膜菇房 

20 世紀 80 年代初,草菇栽培還是季節性栽培,菇農采用薄膜菇房和栽培雙胞蘑菇60~100 cm)、中間為過道(約 80 cm),設 3~4 層床架,層間距離約 50 cm,最低層離地麵 30~50 cm,房頂為金字型結構,最頂層床架離菇房邊牆約 50 cm、離房頂端約 100 cm,地麵通常不鋪水泥。整個菇房麵積以 10~20 m2 為主。搭建菇房時,先搭床架,床架柱子也是菇房支柱,搭好床架後在床架四周和頂部封薄膜,再在房頂蓋草簾遮陽。這種菇房隻能在夏、秋高溫季節栽培,在廣東珠三角地區一般 5—10 月可以栽培。80 年代後期,這類菇房隨著保溫泡沫房的出現而逐步消失。

3.1.2 保溫泡沫房 

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21世紀初,保溫泡沫菇房是草菇栽培最主要的場地,僅廣州市天河區就超過1萬間,最典型的泡沫菇房規格長×寬為5.0 m×2.2 m,菇房房頂中間高約2.8 m,房頂兩邊高約2.3 m,麵積11 m2左右,菇房內有兩排床架,每排床架4層。搭建菇房時先將場地平整,在地上設地爐供加溫用,地爐鋪設好後鋪厚度3~5 cm的水泥。搭建地上部分時,通常是先搭床架,後蓋薄膜和泡沫板。床架框架用杉木方搭建,木方規格一般為4 cm×4 cm或3 cm×5 cm。床架寬約70 cm,層間距離約45 cm,底層離地麵約35 cm,頂層離屋頂邊緣距離約50 cm,離屋頂最高處100 cm。兩排床架間距約65 cm,床架搭好後,在床架外側及頂部覆蓋厚度0.06 mm的聚丙烯薄膜,蓋好薄膜後再封泡沫板,泡沫板厚度以3 cm為宜,薄膜接口處用塑料膠布封口。兩塊泡沫板接口處用杉木片壓實,釘牢。最後開設門窗,門的規格通常為1.7 m×0.65 m,窗的規格為0.4 m×0.5~0.6 m。此類菇房因使用壽命短、且易變形倒塌,到21世紀初逐漸被保溫磚瓦房所取代。

3.1.3 保溫磚瓦房 

與保溫泡沫房相比,保溫磚瓦房栽培草菇的室內環境條件更加穩定,但造價是泡沫房的 2 倍以上。建造方法如下:先用磚砌房子,長 × 寬為 6 m×4 m,即麵積為 24 m2,邊高 2.8 m,頂高 3.5 m,蓋石棉瓦或隔熱瓦。菇房內 2 排床架,床架寬約 1 m,共 5 層,層間距離 0.45~0.5 m,底層離地 0.4 m,頂層離邊高 0.5 m,離頂高 1.2 m 左右。設一門,高 × 寬為 1.8 m×0.7 m,設上、下兩排窗。磚房砌好後,在屋頂封 3 cm 厚的泡沫板,再封一層薄膜,最後搭床架,房內設加溫爐和散熱管道。這類菇房保溫性能好、堅固耐用,至今仍是草菇栽培的主流菇房。

3.1.4 工廠化栽培專用菇房 

草菇工廠化栽培菇房建造處在模仿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菇房階段,采用封閉式廠房,菇房麵積介於100 ~200 m2甚至更大,牆體采用保溫板房,采用自動調控係統,能有效地將溫度、濕度、光照和CO2含量調控到適合草菇菌絲生長和發育的狀態。菇房內床架寬80~100 cm,設5~6層,層間距離約50 cm,根據菇房大小擺放2~4排床架,過道約1.2 m。由於草菇是高溫型菌類,對溫度、通風等因素要求與低溫型雙孢蘑菇有較大差別,目前仍處於探索階段,尚未有成型的草菇工廠化栽培專用菇房方案。

3.2 加溫方式

大規模采用加溫栽培草菇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加溫的目的主要是升溫進行二次發酵和滿足低溫季節草菇菌絲培養及子實體生長發育需要。最初的加溫采用木炭爐加溫,提高菇房內溫度,當時木炭便宜,而且草菇每 500 g 售價為 8~15 元,經濟效益非常好,後來因為木炭價格越來越高,越來越少人使用且難以買到,到 2000 年後已沒人采用。

在采用木炭加溫的同時,一些菇農也采用燃煤加溫爐、電爐及蒸汽加溫,由於當時用電緊張,而且高溫高濕環境用電不安全,電爐加溫很快沒人再用。蒸汽加溫也曾被眾多菇農采用,但因菇房內室內溫度要維持在 30~36℃,蒸汽直接通進入菇房,導致房內濕度增大,室內環境持續高溫高濕,菌絲徒長,嚴重影響子實體生長發育,影響產量和品質,後來也被淘汰。為了避免蒸汽直接加溫導致濕度過大的問題,有的菇農改為在菇房內安裝循環管道,蒸汽在管內流通散熱加溫的方式取得較好效果,但因該方式一次性投資較大,普及率不高。燃煤加溫因其成本低、操作相對靈活逐步被菇農接受,煤爐加溫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二次發酵加溫時采用,將已經點燃的煤爐直接放進菇房過道,爐子數量和加煤量根據菇房大小、培養料多少及當時氣溫而定;另一種是播種後菌絲生長和出菇階段至栽培結束的加溫,這個階段不能直接將煤爐放入菇房(煤煙廢氣會影響草菇生長),而是采用壁爐或地爐加排煙管道結合的方式,進風口和出煙口都在菇房外麵,管道在菇房內散熱起到加溫目的,此加熱方式一直沿用至今。隨著草菇工廠化栽培的開展,電熱加溫重新被采用,通過新風係統將加熱的新鮮空氣送入菇房,清潔衛生而且精準調控,是今後草菇栽培加溫的發展方向。

4 草菇栽培方法創新

草菇栽培有堆草栽培、層架式栽培、筐式栽培、袋式栽培、玉米芯輕簡化地栽等方法,各種方法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程度創新和發展,不同階段各種方法被采用的比例有所不同,隨著產業化的發展,層架式工廠化栽培將成為主流。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廣東農業科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生物有效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