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灣江水綠,兩岸荔枝紅。人刘轉眼又到了從化最美、年换最熱鬧的得槐季節。每到7月,枝香從化處處彌漫著荔枝的从化产业甜香。從一兩棵荔枝樹到成片的双壳守护荔枝園,再到富民興村的槐枝荔枝產業,這顆來自北回歸線上的人刘閃耀明珠,為一年的年换荔枝季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種植、加工、枝香推廣、从化产业科研,每一個崗位上,都有一個個平凡且不可少的人,用自己的力量推動著產業的奮勇向前。南方農村報於近期推出《從化荔枝產業人物》欄目,了解產業發展背後的故事,細品從化荔枝與她背後的人們。
“剝荔枝是有技巧的,你看荔枝表皮有一條明顯的縫合線,沿著它一捏,就可以輕鬆剝皮了。”在廣州市從化區溫泉鎮南平村,劉文銀正忙著接待一批采風遊客,教他們剝荔枝得小技巧。
夏蟬鳴、荔枝紅,嶺南風情搖曳枝頭。作為廣東荔枝優質中晚熟產區之一,廣州從化即將接“荔”上市,為消費者帶來盛夏的專屬甜蜜。和大多數荔農一樣,劉文銀也開始新一輪的忙碌,為家鄉的荔枝四處奔走。
堅守
穩定產量帶來好收成
劉文銀是土生土長的南平村村民,家中以種植、銷售從化荔枝為主業。2014年,劉文銀創辦了廣州市從化區眾兄園藝專業合作社,聯合10餘家農戶互通有無,打通從化荔枝外銷渠道。2019年起,劉文銀辭去了在廣州市區的工作,回到家鄉辦起土特產店,成為從化荔枝文化的推廣者和踐行者。
荔枝樹下這塊石頭,被當地人稱為“荔枝石”。
從化種植荔枝的曆史悠久,清代雍正八年的《從化縣誌》中已有記載。化荔枝有30餘個品種,其中雙殼槐枝是從化四大名荔之一。雙殼槐枝是從化遲熟的荔枝品種,其中以溫泉鎮生產出來的溫泉雙殼槐枝最為出名。由於南平村位於鳳凰山腳下,荔枝大多數種在山上,晝夜溫差大,因此南平村產出的雙殼槐枝糖分充足,汁水甜蜜。
提到從化雙殼槐枝荔枝,劉文銀總是能侃侃而談。目前,南平村荔枝種植麵積4500餘畝,其中雙殼槐枝3000餘畝。由於雙殼槐枝產量穩定,所以即便桂味、糯米糍等品種售價更高,當地荔農也依舊堅持種植雙殼槐枝。“雙殼槐枝是南平村最盛產、也是曆史最悠久的品種,是喝著溫泉水長大的荔枝。”劉文銀說
南平村的槐枝荔枝樹大多是從幾棵一百多年的老槐枝樹上嫁接育苗而來,現存的槐枝荔枝樹齡普遍在20年左右。劉文銀告訴記者,槐枝荔枝樹的枝幹粗壯虯曲,病蟲害相對更少,田間管理較其他品種也更為容易,“隻要稍加管理就能有好收成”。
雙殼槐枝穩定的產量和良好的性狀,給予劉文銀堅守的信心。“去年我們種植的槐枝荔枝樹平均掛果1000斤左右,田頭價格每斤在13元上下,今年的浮動應該不會特別大。”劉文銀說,雖然荔枝掛果有“大小年”,但雙殼槐枝的“大小年”相對不明顯,又因上市時間較晚,市場需求一直比較穩定。“現在從化上市的荔枝主要還是桂味,再過10來天,雙殼槐枝也上市了。”劉文銀說。
創新
“老字號”極品荔廣拓市場
“有了雙殼槐枝這張產業名片,南平村發展得越來越好了!”每到荔枝成熟季節,劉文銀淩晨3、4點就要和合作社社員一起摘荔枝,7、8點在路邊等著采購商上門收購,白天還要接待從省內各地來南平村采風遊玩的遊客,忙得不可開交。
2016年,南平村以“靜修”為主題進行規劃建設,成為從化區首批10個特色小鎮之一。短短幾年時間,南平村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村”,當地更憑借“雙殼槐枝”入選了全國第九批“一村一品”示範鎮名單。
昔日偏僻的小山村,如今客似雲來,不少珠三角的荔枝愛好者了解到雙殼槐枝後,也紛紛來到南平村品嚐夏日至味。敏銳的劉文銀嗅到商機,回到南平村辦起“荔下豆花”,在雙殼槐枝和豆腐花之間搭起了一座“文化橋梁”。
“農民講求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在荔枝樹下種蔬果、種大豆是人們一直以來的習慣,‘荔下豆花’這個名字也由此而來。”當前,劉文銀正致力於把“荔下豆花”打造成南平村的標誌產品。為此,他設計了“豆花+土特產”套餐,在豆花中加入荔枝等時令水果,進一步提高雙殼槐枝的知名度,也讓外地遊客更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劉文銀還利用多種銷售渠道,幫助雙殼槐枝拓寬銷售市場。2018年,南平村被選為荔枝定製銷售模式的試點村。彼時,村裏近13萬斤的荔枝還沒上市就被認購一空。從那時開始,劉文銀便吸引了一批雙殼槐枝的忠實粉絲,每年6、7月便有消費者提前預定。“吃槐枝的大多是老主顧,他們認準了槐枝這個品種後會一直複購,消費者黏性很高。”劉文銀說。
2020年9月,南平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依托“山、泉、林、溪、石”五大特色生態,一座以“靜修”為主題的休閑觀光小鎮拔地而起,“荔枝+旅遊”成為南平村的新風尚。“夏季遊客很多,他們來到村裏采風拍攝荔枝,品嚐從化美食,臨走時還會買幾斤荔枝,遊客們都覺得收獲滿滿。”劉文銀介紹,如今,南平村已探索創新出“旅遊+定製+代收”三位一體的荔枝銷售模式,實現從化荔枝品牌提升、農民增收。
【撰文】梁煜
【設計】王越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