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2可知,各海拔對野生古茶樹葉片葉肉組織結構的生古影響顯著。其中,茶树野生古茶樹葉片柵欄組織厚度、叶片海綿組織厚度及葉肉厚度隨海拔增加呈現先增後降再增的解剖结构變化規律,在海拔A2增至最大水平,和化海拔較海拔A1分別增加1.31倍、学组1.19倍、分计1.22倍;而在海拔A3顯著降低,量特較海拔A2下降22.02%、梯度36.51%、寨野征对33.23%。生古此外,茶树隨海拔的叶片升高,野生古茶樹葉片柵海比、解剖结构組織結構緊密度先增後降,在海拔A3達到最大值(0.36、0.2160);組織結構疏鬆度在海拔A1和A4分別擁有最大值(0.6826)和最小值(0.5916),且兩海拔間差異顯著。
從圖5可以得知,不同海拔野生古茶樹葉片C、N、P及其計量比表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其中,野生古茶樹葉片C含量在海拔A2和A4均有所增加,且前者增加顯著;而葉片N、P含量隨著海拔的升高先降後增,在A2降至最低,N、P含量則在海拔A4和A1分別擁有最大值。同時,C/N、C/P及N/P在各海拔的變化範圍分別為21.52~25.67、183.09~259.55和8.24~10.17,C/N、C/P表現為先增後降的變化趨勢,而N/P大體上隨著海拔升高而增加,但均在A2顯著增加,分別是海拔A1的115.63%、141.76%、122.57%。
從葉片解剖結構與其化學組分計量特征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這些性狀總共解釋了87.66%的變異,能夠較為完整的體現出千家寨不同海拔下野生古茶樹葉片解剖結構和生態化學計量指標之間的關係。其中第一主成分解釋了56.82%(圖6A),對第一主成分影響較大的指標有葉片厚度(LT)、葉肉厚度(TM)、海綿組織厚度(TST)以及上下表皮厚度(TUE、TLE);第二主成分解釋了30.84%(圖6A),影響第二主成分較大的指標有主脈突起度(MP)、氮磷比(N/P)、柵海比(P/S)、葉片結構緊密度(CTR)、葉片結構疏鬆度(SR),說明這些指標和第二主成分有較高的相關性。此外,圖6(B)顯示,野生古茶樹各海拔下樣品聚集成4個不同的區域,說明不同海拔野生古茶樹解剖學特性和化學組分計量特征組間差異較大,組內差異較小。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生態學雜誌》,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海綿組織,古茶樹,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