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時節,潮水初退的红树护生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灘塗上,20隻全球極危物種勺嘴鷸正埋頭覓食,林守绿美鏟形黑嘴在淤泥中來回掃動,态国靈動活潑。宝绘這些全球僅存四百餘隻的新篇“鳥中熊貓”翩躚覓食的場景,被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意外捕獲,丨寻創下廣東近四年勺嘴鷸單日觀測紀錄,美南更成為湛江紅樹林濕地生態修複成效的粤①鮮活實證。
如今,湛江在廣東湛江雷州灣畔,红树护生這片鬱鬱蔥蔥的林守绿美“海上森林”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态国是宝绘全國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總麵積超兩萬公頃,新篇占全國紅樹林麵積的五分之一。這片由16科26種紅樹植物構成的超級生態係統,是極危物種勺嘴鷸最大越冬地之一,也是守護南粵海岸線的生態“國寶”。
(點擊查看視頻:尋美南粵——紅樹林篇)
海岸衛士 生態國寶
紅樹林不是指單一的樹種,而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由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喬木或灌木組成的濕地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林是海岸衛士,它在淨化海水、調節氣候、保護海岸、防災減災等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橋管理站站長林廣旋介紹道。
紅樹林的根係能夠有效過濾海水中的汙染物,淨化水質,同時它們還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調節氣候。在抵禦台風、海嘯等自然災害時,紅樹林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像一道天然的屏障,保護著沿海地區的安全。
在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白骨壤、桐花樹、紅海欖等優勢樹種交織成林,珍稀的角果木、玉蕊、銀葉樹點綴其間。漲潮時,樹幹隱於海水中,形成獨特的“海上森林”景觀;退潮後,灘塗上的底棲生物活躍起來,彈塗魚、招潮蟹等生物穿梭其間,構成完整的生態鏈。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極危物種勺嘴鷸。 通訊員林蔭
“紅樹林為鳥類提供了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林廣旋拿起觀鳥專用的望遠鏡望向遠處灘塗說,保護區已記錄到314種鳥類,包括勺嘴鷸、東方白鸛、中華鳳頭燕鷗等全球珍稀水禽。它們與紅樹林相互依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係統。
紅樹林還是一個巨大的碳庫,紅樹林的固碳能力是熱帶雨林的5-6倍。2021年,湛江完成全國首個紅樹林藍碳交易項目,5880噸碳減排量轉化為保護資金,反哺生態修複。
種養耦合 點綠成金
在湛江,海岸衛士紅樹林,正成為新的綠色增長極。當地,結合紅樹林生態修複與保護,發展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即在宜林塘基、堆島等較高處種植紅樹林,在養殖塘、潮溝等較低處養殖水產品,在保護紅樹林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
湛江雷州市雷高鎮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試點
1月16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承擔的廣東省林業局“生態林業建設新增濕地保護修複”項目“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試點在雷州市雷高鎮通過現場測產驗收。項目種養耦合模式試點麵積約180畝,種植紅樹麵積共15畝,成活率達95%。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漁業環境研究室主任黃洪輝介紹,項目成功構建了池塘和河口灘塗兩種“紅樹林種養耦合生態漁場模式”,將養殖圍塘紅樹種植固堤防潮減災與水產養殖綠色可持續發展相結合,水產資源生物增養殖與紅樹林濕地生態係統服務功能提升相結合,實現並提升了紅樹林生態產品多元價值,助力鄉村振興和“百千萬”工程,探索了一種新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美廣東樣板”。
“我們試點養殖了黃鰭棘鯛、藍子魚、對蝦、星蟲、青蟹、牡蠣、文蛤等,水質穩定達標,養殖效益可觀,同時種植的紅樹林成活率也很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駐雷高鎮幫扶工作隊副隊長孫偉說,結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工作隊深入一線與科研人員和當地村民緊密合作,開展了養殖技術服務,為種養耦合模式的落地實施提供了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和協調保障,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不僅如此,駐雷高鎮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還參與建立了兩項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的養殖容量評估技術方法、編製了紅樹林種養耦合技術規程,在惠州考洲洋、江門台山等地廣泛開展了紅樹林種養耦合模式的構建與示範推廣。
在科研人員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探索努力下,這片“海上綠屏”不僅守護著生態安全,更逐漸成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共生共治 綠美新篇
“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好紅樹林”,殷殷囑托猶在耳畔,深入人心。這份沉甸甸的生態責任,正轉化為可觸可感的保護實踐。
“我們強化巡護力量,采用‘人防+技防’的方式,對保護區紅樹林進行智慧化監測監管。”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葦介紹道,通過加強護林員隊伍建設,借助無人機等智能監測手段,強化一線巡護力量,確保紅樹林不會受人類活動的影響。
高橋保護站護林員隊伍。
在築牢防護體係的同時,保護區同步推進係統化生態修複。通過退塘還濕、有害生物防治、科學營造人工林等措施,促進紅樹林資源加快恢複,自2019年來,保護區共新造紅樹林5900畝,封育補植1.89萬畝。為凝聚保護合力,保護區積極開展國際濕地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保護紅樹林生態係統國際日等各類宣教活動,營造關注紅樹林、珍愛紅樹林、保護紅樹林的良好社會氛圍。
通過一係列保護修複工作,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資源得到有效恢複,生物多樣性進一步提高,保護區鳥類種類從2002年的194種增加到2025年的314種,鳥類種群數量穩步上升,珍稀物種不斷刷新,湛江紅樹林生態係統日趨穩定,生態功能正在恢複提高,整個生態係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保護區生態功能得到有效發揮。
在紅樹林保護體係建設方麵,湛江也走在了全國前列。湛江出台了全國首個地級市紅樹林保護修複規劃《湛江市紅樹林保護修複規劃(2021—2025年)》,頒布實施全省首個紅樹林資源保護地方性行政法規——《湛江市紅樹林濕地保護條例》,構建形成了“國家—省—市—保護區”紅樹林濕地保護四級製度體係。
特呈島百年紅樹林群。
沿著雷州半島1556公裏海岸線,紅樹林遍布。從特呈島的百年紅樹群到金牛島的“海上千島湖”,紅樹林的綠意已融入湛江的肌理。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帶動紅樹林生態旅遊同樣火熱,研學課程、康養步道、紅樹林主題旅遊線路……紅樹林生態旅遊越來越旺,年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新業態層出不窮。2024年“紅樹林之城”湛江半程馬拉鬆賽期間,上萬人跑過紅樹林,接待遊客量約2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約2.12億元。紅樹林的“綠美風景”正逐漸變成“美麗經濟”。
紅樹林生態旅遊越來越旺。
湛江紅樹林的故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注腳,也是廣東紅樹林保護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縮影。如今,這份綠意正在廣東4114公裏海岸線上綿延。國際紅樹林中心在深圳成立,台山鎮海灣建成30公裏紅樹林景觀帶,惠州考洲洋首創全國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
湛江市霞山觀海長廊,紅樹林成為白鷺等鳥類的棲息地。
據最新統計,廣東紅樹林麵積達1.14萬公頃,位居全國首位;紅樹植物種類豐富,達18科24屬27種。隨著《廣東省林業局加強紅樹林保護工作方案》全麵實施,到2026年底,廣東將基本形成可覆蓋紅樹林重點區域的監測監視係統,切實推動廣東紅樹林實現高水平保護,打造廣東紅樹林知名品牌。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任峻男
攝影/攝像/剪輯:南方農村報記者 藍東旭 彭華(署名除外)
設計:王舒嘯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