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時代國際傳播的發展增添動力,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共话文化支撐,11月17日,发展“數智時代國際傳播新生態與區域發展”2024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發展論壇暨廣東省數智化精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華南理工大學仁厚裏美育基地舉行。相聚新传
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共话國際傳播發展中心主任陳實,发展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常委、相聚新传副校長吳波,共话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黨組副書記、发展副總裁、相聚新传總編輯鄧豔東,共话廣州廣播電視台副台長黃楚恒等相關單位領導以及全國百餘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发展共同探討數智時代國際傳播新生態與區域發展。相聚新传論壇由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譚誌偉主持。共话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吳波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吳波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肩負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的重大使命。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研究院堅持走文理融合、文工交叉的特色發展道路,在人才培養、高端智庫、服務國家戰略等領域取得了一係列成就,逐漸實現了智能傳播與國際傳播的深度融合,未來將進一步為提升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貢獻力量。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陳剛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陳剛向各位專家學者和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他介紹了學院二十年來在人才培養和科研平台建設上取得的顯著成就,分享“一轉二融三交叉”的學科發展總體思路和“2+5”特色優勢學科發展方向。他表示,本次論壇是貫徹落實“構建更有效的國際傳播體係”“全麵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重要學術行動,期待與會專家相互交流學術、砥礪思想、增進友誼,共同促進學術共同體的建設。
開幕式上,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國際傳播發展中心主任陳實,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吳波,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黨組副書記、副總裁、總編輯鄧豔東,廣州廣播電視台副台長黃楚恒、廣州市委宣傳部外宣處處長黃晟、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鍾布、華南理工大學社科處處長李石勇、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陳剛共同為“廣東省數智化精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隨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研究院研究中心”授牌儀式舉行,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劉國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陳剛、副院長羅韻娟、副院長劉銀娣進行授牌,計算廣告與品牌國際傳播中心主任餘世紅、智能媒介與未來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張陸園、國際傳播智能計算與創新中心主任盧遠航、嶺南文化數字創意與傳播中心主任孫瑉領牌。
為加強戰略合作,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張毓強社長與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剛院長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共同啟動華南理工大學傳媒教育文獻數字化工程。
主旨演講環節,六位嘉賓多維度、多視角、多方位探討國際傳播領域,演講由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研究院副院長劉銀娣主持。
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國際傳播發展中心主任、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研究院聯席院長陳實
中國外文局副總編輯、國際傳播發展中心主任、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研究院聯席院長陳實在《聚焦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建設 全麵提升中國國際傳播效能》主題演講中指出,中國外文局主動融入技術革新的潮流,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麵上不斷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國際傳播領域的實踐。她強調,麵對國際傳播新興範式的一係列挑戰,專家學者們應當持續提升對人工智能工具的駕馭能力,不斷深化交流合作,積極探索文化科技有機融合的新路徑,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添新動力。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教育部大數據與國家傳播戰略實驗室主任張昆解讀《環球民意指數(2024)》數據報告。他展示了國際核心議題上的民意與觀點,並深入剖析中國國際形象的塑造,強調當今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話語權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中國澎湃的發展潛力正在為世界注入新的動力。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黨組副書記、副總裁、總編輯鄧豔東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黨組副書記、副總裁、總編輯鄧豔東發表《探索主流媒體“供給側改革” 促進國際傳播效能提升》的主旨演講,詳細介紹了深圳廣電國際傳播機構適應新媒介生態環境的國際傳播機構的探索與實踐。他表示,在AI融合國際傳播的數智時代,媒體平台應當使新技術賦能傳統媒體產業的內容生產與傳播渠道的建設,主流媒體依然要成為社會的守望者和現實的觀察者,將國際傳播之路走得更寬更遠。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鍾布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院長鍾布闡述了國際傳播領域人工智能在新聞行業的應用曆程與典型事例,包括機器人記者、自動化新聞生產和智能預測等多方麵的實踐。他指出,AI在提高新聞吸引力和盈利方麵具有良好潛力,但同時也會帶來數據隱私和監管方麵的挑戰。傳統媒體應當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充分利用AI技術來支持媒體行業的發展革新。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洪忠在線分享《AI大模型時代國際傳播格局變化與思考》的主旨演講,他回顧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曆程,並指出全球網絡文明的格局正在重塑,基於大模型的應用水平將影響文明交流互鑒的效果。他從內容供給側、文化側、用戶側三方麵闡釋了大模型時代下應當靈活利用新技術提升國際傳播實踐和研究工作的效果。
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劉國強
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劉國強在《媒介化視域下城市景觀生產與國際傳播》的主旨演講中以重慶為例,指出城市景觀的生產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還涉及社會觀念、傳統文化和現代媒體的交互作用。他強調,提升城市國際傳播效果需要加強開放性和互通性,在城市景觀的塑造與傳播的相互影響中更好地融入全球化進程。
接下來,四個分論壇依次舉行,主題涵蓋數智賦能網絡視聽國際傳播效能提升分論壇、智能化背景下的國際傳播研究前沿分論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數字創新實踐分論壇以及品牌國際傳播與城市品牌國際傳播力建設。
據悉,論壇由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傳播研究院聯合主辦,廣東省數智化精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網絡視聽創作與研究中心共同協辦,受到華南理工大學社會科學處悉心指導,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學術研究》、《對外傳播》、《現代傳播》、《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單位鼎力支持,南方日報、廣東廣播電視台、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廣州市廣播電視台等主流媒體持續關注。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