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常表現為反酸、海南化学和药上腹部疼痛等,砂仁其病因有多種,成分中醫認為飲食不節、理作情誌不暢、用研外邪犯胃和脾胃虛弱等可致胃氣阻滯、究进不通則痛,海南化学和药西醫研究認為與幽門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過多等因素有關。砂仁總之,成分其發病機製通常認為是理作胃黏膜攻擊因子和防禦因子失調。中醫的用研宏觀辯證與西醫的微觀理念相得益彰,即中醫主扶正祛邪,究进化腐生肌,海南化学和药西醫主抑製攻擊因子,砂仁增強防禦因子。成分
砂仁作為傳統的中藥,用藥曆史悠久,可化濕開胃,治療脾胃虛寒,經典中醫方藥香砂養胃丸即以其為君藥。基於此確切的經驗療效,對海南砂仁的現代藥理活性研究集中在治療消化性潰瘍方麵,目前已報道的海南砂治療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抗胃潰瘍和抗潰瘍性結腸炎。
與陽春砂相比,對海南砂抗消化性潰瘍的研究較少,在抗胃潰瘍方麵僅檢索到2篇文獻,具體研究內容對比如下表:
通過表1可以直觀的看出海南砂醇提物及水提物均對胃潰瘍的治療有效果,雖然采用的動物和模型具有差別,但海南砂對胃黏膜乳癌相關肽或者稱三葉因子(TFF1)均起到上調作用,從而起到胃黏膜保護作用。但研究的不足之處在於未對海南砂抗胃潰瘍的具體分子機製及涉及到的炎症通路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朱毅等采用2,4-二硝基氯苯和乙酸誘導SD大鼠建立了潰瘍性結腸炎模型,並采用海南砂仁揮發油製成乳劑進行灌胃治療,結果顯示大鼠臨床症狀有所減輕,病理組織狀況得到了改善,但未進行作用機製的研究。趙錦等除了采用上述造模方法外,還增加了另外一種造模方法,即使用葡聚糖硫酸鈉誘導Balb/c小鼠建立實驗性潰瘍性結腸炎,采用同樣的給藥方法,療效亦同上,並初步研究了海南砂仁揮發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作用機製。鑒於潰瘍的發生可能與體內產生了大量的自由基相關,故該試驗考察了涉及到氧化-抗氧化係統的因素,例如一氧化氮自由基和與胃腸黏膜細胞產生自由基密切相關的一氧化氮合酶、以及參與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酶等,考察了與炎症反應與免疫反應密切相關的細胞間黏附因子、炎症因子TNF-α和靶向因子NF-κBp65,並探討了其可能的機製是通過減少自由基的產生、減輕結腸細胞間的粘附、明顯抑製TNF-α與NF-κBp65兩種因子的表達從而起到抗炎作用。
劉金鵬采用DPPH法,對從海南砂仁二氯甲烷萃取部位中所分離得到的二苯庚烷類化合物進行了抗氧化試驗,得到了陽性結果。董琳等采用DPPH法和羥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測定法,結果海南砂仁的二氯甲烷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顯示了較佳的抗氧化活性,但未對該兩個部位進行進一步分離,結合劉金鵬從海南砂二氯甲烷部位分離得到的單體化合物,提示二氯甲烷部位可能含有較多的二苯庚烷類化合物,並且二苯庚烷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在2.1.2中談到氧自由基可能參與了胃腸粘膜潰瘍發生,同時海南砂的抗氧化試驗證明了二苯庚烷類化合物的良好抗氧化活性,故推測二苯庚烷類化合物可能是治療胃腸潰瘍的物質基礎之一。
海南砂仁除了具有上述活性外,還具有抗炎、鎮痛和止瀉活性。經趙錦等研究,海南砂仁揮發油對分別用二甲苯和對角叉菜膠造的小鼠炎症模型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對熱板法和醋酸致痛模型具有良好鎮痛活性;對番瀉葉造的腹瀉模型有止瀉效果。海南砂仁具有良好的抗炎、鎮痛和止瀉活性,這些活性可能在砂仁抗消化性潰瘍的機製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藥對機體產生的整體性調理作用可能是基於中藥的多化學成分、多作用靶點的特點,各化學成分之間可能發揮著相互協調的作用,從而對綜合藥理活性產生重要影響。中藥發揮治療作用機製的複雜性亦與其具有的多種化學成分有關,目前中藥化學、中藥藥理等相關學科致力於探尋中藥的物質基礎。
海南砂仁作為海南省的道地藥材,且有研究證明陽春砂與綠殼砂及海南砂相比,海南砂的化學成分與陽春砂更為接近,但截至目前對海南砂的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研究還相對較少。海南砂仁含有的揮發油、二芳基庚烷和黃酮等化學成分可能是潛在的抗胃腸粘膜潰瘍藥物,還需進行大量的藥理試驗收集數據以證明其功效,故需要探尋成本更低、化學成分與療效相聯係、證據證明可信度更高的研究方法。利用海南省良好的砂仁種植條件,以研究和發現療效佳產量高的海南砂仁,致力於開發熱帶藥用資源。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海南醫學院學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砂仁,一氧化氮合酶,揮發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