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小紅杏、小白杏已到店”“到貨了,助力吃瓜群眾在哪裏”“精挑細選的伽师伽師新梅到達佛山,想嚐鮮的农产快來試試吧”……每年六月,隨著各式各樣的品产新疆水果接連上市,胡新河準時化身“推薦官”,业化粤企在朋友圈大力宣傳推介伽師農特產品。发展
作為佛山疆南宣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疆南宣源”)總經理,疆南疆②胡新河每年的宣源時間一分為二,一半在伽師,拓市一半在佛山。场延闯新他與許多佛山企業家一樣,為助力發展伽師的“甜蜜事業”忘我地奮鬥著,這一幹就是6年。
緣起:讓伽師農產品“香”飄更遠
胡新河與伽師的緣分,要從2018年說起。彼時,佛山援疆工作隊組織了一批佛山企業家前往伽師三鄉等地考察,希望能促進產銷精準對接,拉動產業發展。
胡新河(左二)在瓜田收購伽師瓜。
跨越了五千公裏,胡新河踏上了伽師的土地。“什麽東西都很便宜。”這是伽師給他的初印象。他仍記得,在那裏隻需用一塊錢買一個饢,就能填飽肚子。便宜的物價、隨處可見的土坯房,都在告訴他當地的經濟發展得並不好。
伽師,這個維吾爾語中“美麗富饒的地方”,生長著伽師瓜、新梅、甜菜等優質農產品,卻由於地理距離遙遠、物流運輸不便、銷售渠道不暢通,陷入“價低賣難” 的困境。
“那時候當地水果的收購價都很低,新梅的田頭收購價是3到5元一公斤,伽師瓜更是隻有5毛錢一公斤。”胡新河回憶道。此外,像杏子、西梅這些水果,鮮果賣不出去還能做成果幹,但伽師瓜如果賣不出去很多就隻能爛在地裏。甜蜜的果實,以及當地農戶的淳樸和熱情讓胡新河在心中埋下了助農的種子,他希望能盡個人所能,幫他們解決農產品銷售中遇到的問題。
實踐:“線下+線上”一體化銷售
回到佛山之後,胡新河馬上就行動了起來。2019年,疆南宣源第一家線下銷售門店在佛山禪城區張槎街道正式開業,展銷伽師瓜、新梅、杏、蘋果、水果幹、堅果、灰棗等農產品,讓更多禪城街坊看得到、買得上、吃得好。
除了做零售,疆南宣源還進駐了832平台(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台)、國家中儲糧平台等,加強與社區團購、各大平台電商的深度合作。此外,每年佛山援疆工作隊會深入開展消費幫扶行動,倡導多個單位、社會組織等踴躍認購伽師農產品,以購代捐、以買代幫,協助援疆企業拓寬對口幫扶地區農產品銷售渠道。
“伽師瓜跟哈密瓜都是新疆甜瓜的一種,很多消費者在第一次見到伽師瓜的時候以為是哈密瓜。”胡新河告訴記者,他們在嚐過伽師瓜之後,都表示伽師瓜香氣更濃、口感更爽脆。在剛結束的伽師瓜銷售旺季,疆南宣源一共賣了10車伽師瓜,大概320噸。
“我們收購的伽師瓜都是一級瓜,像新梅的話也要求單個克重在18克以上。”疆南宣源對源頭品質的嚴控,讓越來越多的伽師優質農產品在佛山當地迅速“走紅”,伽師瓜、新梅、甜菜等產品逐漸成為當地市民餐桌上的常客。
展望: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
短短幾年之間,疆南宣源業務量迅猛增長,讓胡新河以及其他夥伴備受鼓舞,他們由此產生了拓展扶貧供銷產業鏈的念頭。如今,疆南宣源在伽師建立起近千畝的種植基地,其中成規模的伽師瓜農田超20公頃(300餘畝),新梅果園超13.33公頃(200餘畝)。此外,蘋果園、杏李果園均已投產,伽師羊的養殖也漸成規模。
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也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豐富鄉村經濟業態的有效路徑。“今年我們在伽師三鄉建設了一個農產品加工廠,生產水果幹、幹果等產品,預計明年正式投產。”胡新河表示,投資建廠,一是為了進一步提高當地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及衛生標準等,以更好地契合大灣區群眾的消費需求;二是可以給當地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到了冬天沒有農作物可以種,村民可以到工廠打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賣農產品其實利潤沒有多少,前期的投入也比較大,但能真正幫到農民,我認為很值得、很有意義。”在這些年幫扶的過程中,看到當地道路變平整了,一棟棟磚房蓋起來了,農民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胡新河越來越堅定援疆的決心。“現在新梅的田頭價差不多25元一公斤,伽師瓜一級瓜沒有低於3元一公斤的,以後應該會更高。”他憧憬著。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歐曉嫦
圖片: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