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啊,神药千萬不能拖。泡沫”
短視頻裏,宣称线围一位看似“專家”的糖果男士麵向中老年人耐心勸解,不經意間推薦起糖尿病調理好物。治糖一副金絲眼鏡、尿病年人一頭打理整齊的数字黑發顯得格外精神利落,身著中式傳統服裝則增添了幾分儒雅氣質。人批不過,量上猎老過度虛化模糊的神药背景、偶爾不協調的泡沫嘴型和聲音,難免讓人看到AI生成的宣称线围影子。
隨著AI時代開啟,糖果造假科技含量提高,治糖成本也在下降。尿病年人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調查發現,大批AI數字人正“扮演”權威醫療專家、西裝革履的帥哥、妝容精致的職場女性,24小時不間斷地講述著養生“奇跡”。這些AI虛擬健康顧問為“好姐姐”“家人們”“糖友們”熱心分享健康常識並“謀福利”的同時,各種團隊潛伏背後,以短視頻、直播為引流工具,將消費者引流至微信等私域平台,誘導中老年群體購買高價保健品。
趙黎(化名)的母親便沒能抵住這樣的“糖衣炮彈”。“他們以直播課的名義獲取老人信任,再通過給老人科普養生常識、送土特產、電話推銷等方式進行洗腦式營銷。”趙黎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自己母親花費16761元購入保健品,3個月時間仍維權無門。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調查了解到,AI數字人疊加養生內容已成為帶貨的“黃金”賽道,有商家同時擁有數十個矩陣賬號,以AI數字人批量起號獲客。與此同時,“賣鏟人”開啟付費教學,圍獵相信暴富神話的創業者。
一場免費養生直播,迷信糖尿病“神藥”
去年7月,趙黎察覺到母親有些異常,不僅開始早起晚睡,經常拿著本子聽直播課、記筆記,不時還躲著家人用手機發消息。直到一箱保健品郵寄到家門口時, 趙黎才意識到,母親入了養生保健視頻的“坑”。
付款記錄顯示,趙黎母親花費16761元購入杭州唐來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唐來邦)銷售的保健品。據趙黎講述,這些保健品有著固定的銷售方式——銷售人員一般不會直接推薦保健產品,而是通過AI視頻或普通視頻進行引流,以直播課的名義獲取老人信任,此後通過添加微信和微信群,對老人進行科普養生常識、送土特產、電話等信息轟炸。
王阿姨向貝殼財經記者回憶,自己正是看了健康講座直播而“上鉤”。
去年8月,王阿姨通過健康講座直播添加了自稱唐來邦工作人員的企業微信。在工作人員免費提供的養生公益直播課中,自稱清華大學海峽研究院醫學營養中心特聘健康管理師的楊靜大談糖尿病逆轉妙方。直播課後,王阿姨稱,收到了來自唐來邦工作人員的電話,稱一款引進美國技術的藥物可以逆轉糖尿病。
“一聽說是清華大學我就太相信了,覺得他們還挺專業的。”王阿姨的經曆並非個例。貝殼財經記者在黑貓投訴中以“唐來邦”為關鍵詞搜索看到,近一年相關投訴超過10條,其中,逆轉糖尿病、腦梗的保健品無效、虛假宣傳均成為槽點。
藥物不見神奇療效,歐女士同樣開始為父親維權。據歐女士講述,經過直播和相關工作人員一番宣傳,自己的父親逐漸相信唐來邦可以治療糖尿病,並花費4868元購買了產品。“唐來邦在宣傳中稱研發團隊與清華海峽研究院有合作關係,派團隊去美國學習研究三個月研製出桑葉枇杷複合肽來治療糖尿病,誇下海口說治療了十幾萬人,我的父親便相信了。”
有了“清華大學”這個金字招牌,王阿姨和歐女士的父親相繼交了線上診斷方案費、定金,下單購買產品,超四千元餘款則由快遞員代收。
王阿姨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交了4000多元後,工作人員將自己拉入一個養生打卡群,並定製了營養餐單。不過,據此服用藥物兩個月後,王阿姨自測血糖不降反升,還出現血尿的症狀。察覺受騙,王阿姨至今卻不知如何追回錢款:“他們采用第三方快遞公司到貨付款的形式收款,我現在根本沒有辦法追溯到錢付給誰了”。
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不少養生直播售賣產品均采用快遞代收費用,商家鑽快遞代收服務空子,也為消費者維權增加了難度。順豐客服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快遞代收服務一般會收取5%服務費(每票最低收取3元),若金額超過50萬元以上可能會進行調整。
清華大學“查無此人”,糖果產品難言治病
權威人士出鏡增加了保健品的可信度,身份卻往往有假。
根據受訪者提供的線索,貝殼財經記者在清華大學海峽研究院官方網站進行檢索,其管理團隊信息中未見“楊靜”。
貝殼財經記者隨後致電了清華大學海峽研究院,工作人員稱,“此前也有很多消費者打來電話求證,我們確定沒有叫楊靜的相關人員”。
貝殼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消費者購買的唐來邦兩款產品分別為桑葉枇杷複合肽壓片糖果和金奧力牌苦瓜蕎麥桑葉膠囊。前者的產品類型為壓片糖果,配料包括桑葉粉、山梨糖醇、微晶纖維素、大米肽粉等。後者的成分包括苦瓜提取物、苦蕎麥提取物、桑葉提取物、硬脂酸鎂。
調查中,貝殼財經記者在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信息公示平台查詢桑葉枇杷複合肽壓片糖果,結果顯示產品類別為糖果。此外,產品受委托方廣州森活健藥業有限公司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所生產產品類別為固體飲料和糖果,包括咖啡固體飲料、果蔬固體飲料等。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陳海冰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是否可以逆轉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通常已經確診的1型糖尿病和病程比較長的2型糖尿病被認為是無法逆轉的,但是早期肥胖型2型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可以通過飲食控製、體重控製、服用藥物等方式有效管理和控製疾病,甚至使血糖恢複到正常水平,這被稱為糖尿病的逆轉。上述兩款產品分別標明“壓片糖果”和本品“不能替代”藥物,可以說均不是藥物,所以沒有“逆轉”“治療”“根治”疾病一說。
貝殼財經記者以“唐來邦”為關鍵詞在多家短視頻平台檢索發現,帶貨視頻大多有著AI合成的影子。在視頻中,真人形象出鏡宣傳產品功效,但嘴型與聲音明顯不協調。記者隨機觀看的視頻宣稱“再厲害的糖尿病也怕這個東西”“調理糖尿病新方法”,視頻宣傳銷售一款名為唐來邦遠紅外化糖貼的產品。
記者隨機下單並收到這一貼片產品後,根據標注的備案號信息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進行了檢索,結果顯示該產品通過外力僅起壓力刺激作用,所含成分不發揮紅外輻射治療、磁療等作用,不含有發揮藥理學、免疫學或者代謝作用的成分。
對此,陳海冰表示,該商品最多僅用於日常保健,並無直接證據證明其對治療糖尿病有實際臨床效果。“在多年以前,我就注意到有人聲稱某種藥物或保健品能夠完全治愈糖尿病或幾個療程就可以不吃藥、不打針,但實際上這些產品往往無效甚至有害。”
3月11日,貝殼財經記者就上述消費者投訴、楊靜身份、唐來邦行醫資格、交付形式、數字合成視頻等問題采訪唐來邦方麵,截至記者發稿時,暫未獲得回應。
AI批量生產帶貨視頻,“名師課程”的盡頭是保健品
如今,養生賽道狂奔,數字人成了低成本的掘金利器。
貝殼財經記者在多個視頻平台搜索發現大量利用AI合成的數字人視頻以及相關直播。這類視頻通過AI技術或摳圖拚接的方式大批量合成發布,並以養生科普吸引眼球。視頻下方通常附有“免費領取養生名師課程”的鏈接,從而將用戶引流至微信或微信群,再以一對一客服對接的方式誘導中老年人下單。
貝殼財經記者通過一AI數字人直播間的鏈接添加了名為夢夢老師的企業微信,隨後,夢夢將記者拉入課程群,宣稱“聽完課可以領紅包獎勵”,並每日推送名為“衛民大健康”的課程直播鏈接。記者在觀看完視頻並答題後,領取到了0.3元的紅包獎勵。
在課程直播中,主講人周賢良不斷強調失眠問題對於健康的損害,並推薦失眠患者服用熊膽粉。根據直播畫外音介紹,周賢良為天津南開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曾獲人民日報登報表彰、三部委聯合表彰,擅長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皮膚病、眼病等多種慢性病。
貝殼財經記者根據公開信息並未檢索到天津南開三甲醫院,可查詢到的天津南開醫院公開醫生信息中,沒有這名副主任醫師。
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許浩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上述行為涉嫌侵害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有知情權,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他表示,宣傳保健品能治病是違法行為。根據規定,保健食品的經營者在宣傳中必須真實、合法,不得作虛假或者誤導性宣傳,不得明示或暗示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預防或治療功能。如果商家宣稱保健品有醫療功效,屬於違法行為,將麵臨嚴厲處罰,包括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罰款,甚至吊銷營業執照等。
許浩建議,消費者可以及時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商家的違法行為,要求監管部門依法對商家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此外,消費者應當區分保健品和藥品,警惕保健品的虛假宣傳,不輕信所謂的“治未病”“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等誇大宣傳。
衍生教學產業鏈,“賣鏟人”標榜日入過萬
AI風口之下,數字人帶貨漸火,嗅到商機的人也盯上了這塊蛋糕。
貝殼財經記者發現,AI數字人疊加養生內容成為掘金之地,背後也衍生出製作數字人的教學產業鏈,“賣鏟人”編造出一本萬利的故事,學員成了“韭菜”。
貝殼財經記者以0.01元便購買了一個AI數字人起號教學課程,賣家宣稱跟著課程學,每天下班隻需拿出一點時間,一個月就能獲得幾千元收益,多勞多得。這一教程主要為平台規則、AI工具批量生產短視頻、帶貨變現、運營技巧等內容,“低成本高收益”“0基礎輕鬆月入過萬”成為銷售噱頭。
實際上,低價教學課程隻是引路,背後暗藏收割套路。教學過程中,授課老師往往頻繁推薦付費AI工具、剪輯軟件會員、代運營教學、投流服務等。
“自從學了AI數字人直播後,我的直播間一單都賣不出去,完全沒有流量”。去年11月,寶媽陳果(化名)通過知乎上的網絡廣告添加了數字人直播操盤手“潛龍”。
陳果透露,宣傳中,數字人直播是普通人入局直播賽道最低門檻的項目,不需要運營技巧,可以實現完全掛機播放,甚至可以日入過萬。自己支付了4450元學費,便被拉入一個八個人的微信課程群。
陳果告訴貝殼財經記者,開課後“潛龍”在群裏為學員提供了一個製作數字人的軟件,其中各種風格、性別的數字人形象供用戶自由選擇,可以自動生成任意話術的視頻。
采用數字人直播數日後,陳果發現直播間沒有流量與收益增量,她的號甚至因沒有達到基礎交易額而被平台強行下播,因此花費248元申請新號。她向記者抱怨稱,數字人的互動能力有限,沒有辦法回複公屏上的問題,觀眾很容易看出來這是假人帶貨,留存率和轉化率極低。
“一天到手幾千元”的話術同樣打動了羅穎(化名),最終7680元學費同樣“打了水漂”。去年5月,她在直播間接觸到數字人課程,商家聲稱可以通過各種AI帶貨新玩法賺錢,並承諾有注冊公司支撐。
購買無人直播培訓課程後,羅穎沒有如願賺錢,商家則持續建議她購買電腦、養生數字人直播課程,以及代運營等各種付費項目。
賺錢心切,羅穎繼續花費1500元購買了養生數字人直播帶貨課程和10天的代運營服務。羅穎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商家提供的代運營服務隻是以學員的賬號代理直播,通過搭建類似綠幕直播的場景,以養生食療、國學等錄播內容吸引粉絲,並將粉絲導流至指定的微信賬號,從而實現私域導流以獲取資源費用。
“養生數字人的直播效果很差,使用的技術非常粗製濫造,畫麵卡頓且效果不佳。”羅穎並未獲得預期收益,“他們後來才告訴我,隻有直播間觀眾被成功導流到指定的微信群,並且下單購買相關產品,才會給我支付代理傭金”。
許浩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宣傳日入過萬實際不產生相關收益,並誘導消費者持續消費等行為,涉嫌虛假宣傳,消費欺詐,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商品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公開、公平、自願、誠實信用的原則。如果構成消費欺詐,商家將麵臨退一賠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