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市场氏京全國新生仔豬數量實現了2.5%的敞开同比增幅,仔豬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年农強勁勢頭,其中規模化養殖的利润加速推進無疑是關鍵驅動力之一。
隨著規模化養殖浪潮的興起,仔豬市場正經曆一場深刻的“洗牌”。2024年,養殖行業前十強的市場占有率首次突破25%,而中小散戶則以每月5%的速度逐步退出市場。規模化養殖的崛起為生產資料企業打開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些企業作為產業鏈的上遊支柱,其產品和服務覆蓋了從仔豬孕育到育肥的全過程,包括飼料、獸藥、疫苗、養殖設備等核心環節,為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得種者得天下,仔豬市場份額擴大
在生豬養殖行業,“得種者得天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仔豬市場份額的擴大,正是我國生豬養殖行業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環保壓力、疫病防控、土地資源、養殖成本和資金投入等因素,正共同推動生豬養殖業向標準化、規模化邁進,散養戶和中小型養殖企業逐漸淡出競爭舞台。在此背景下,許多養殖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愈發依賴頭部企業的仔豬供應,以確保其生產和擴張的順利進行。
大型養殖企業的養殖規模持續擴張,對仔豬的需求也隨之水漲船高。從2018年至2024年,我國生豬產業的規模化程度從49%躍升至70%以上,提升了21個百分點。商啟谘詢預測,到2030年,中國生豬養殖的規模化率將達到83%。
從養殖結構來看,2024年正邦的仔豬出欄量占比高達51.90%,金新農和天邦也分別占據了41%和34%的市場份額。這一格局清晰地表明,仔豬市場的規模化與專業化育肥正在加速推進,為整個行業的積極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2022年到2024年生豬養殖規模化率
種豬的品質直接關係到豬苗的質量,種豬基因在決定豬場養殖效益的核心因素中占比高達40%。因此,“得種者得天下”絕非空談。近年來,“南繁北育”戰略已成為生豬養殖行業的重要趨勢之一。牧原股份、溫氏股份等企業憑借先進的種豬選育技術,通過基因篩選、遺傳評估等手段,成功選育出高產、優質、抗病的種豬,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溫氏構建了瘦肉型豬基因組填充數據庫和SWIM開放服務平台,打破了不同基因分型數據難以合並使用的瓶頸,為行業提供了約19.3萬頭種豬基因組填充服務。通過基因組選配最優5%的組合,產仔數相比傳統選配方法可提高0.5頭,校正天齡可縮短0.68天。
永誠育種集團將規劃五大遺傳核心場,構築了12720頭核心種群,依托逾18000畝天然隔離帶,持續為行業輸送遺傳性能穩定、健康度高的種豬資源,可滿足中國種豬市場10%的需求。若同樣飼養160天,永誠的商品豬則有14天的增重空間,可實現16.8kg的增重。按一個萬頭規模的豬場計算,可增收252萬元。
生產資料企業爭相入局,智能化成產業鏈“新標配”
在仔豬產業鏈中,種豬企業不僅提供優質豬苗,更通過創新模式和服務推動產業鏈的升級與發展。智能化養殖設備和數字化管理係統已成為仔豬產業鏈的“新標配”。非洲豬瘟曾給養殖戶帶來重創,而AI技術通過分析咳嗽頻率、體溫波動等數據,可提前3天預警疾病風險,準確率超過85%。
牧原、溫氏、京基智農等大型企業憑借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不斷擴張市場版圖,市場份額顯著提升。
溫氏在多個養殖基地引入了智能化環控係統和飼喂係統,顯著提高了仔豬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去年11月,其PSY(每頭母豬每年所能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達到29以上,全程成活率接近86%。
京基智農則憑借AI技術實現單頭豬成本低至13.8元/公斤,頭均盈利超過800元,年利潤漲幅高達200%。在傳統養殖中,飼料浪費率高達15%,而AI技術通過分析豬的生長階段、健康數據及原料價格,動態生成最低成本配方,將飼料成本降低了10%-15%。同時,通過無人飼喂設備,將料肉比壓低至2.5:1,比行業平均水平低10%,僅此一項就年省數億元。
隨著規模化養殖的不斷深入,大型養殖企業對仔豬生產資料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對產品質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也極為嚴格。以正邦科技為例,其在全國範圍內不斷新建和擴建養殖基地,對仔豬飼料、獸藥、疫苗以及先進養殖設備的采購量持續攀升。溫氏在采購飼料時,會要求供應商提供詳細的營養成分檢測報告,以確保飼料能滿足不同生長階段仔豬的營養需求。
除了同行之間的競爭,一些互聯網科技企業也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湧入仔豬生產資料市場。例如,京東數字科技集團通過“豬臉識別”技術為每隻豬建立單獨檔案,工作人員可在數百公裏外根據搜集到的豬場溫度、濕度、氨氣含量等信息進行遠程指導。網易味央則采用全球第四代養殖模式,智能攝像頭全程監控豬的身體狀況、進食量甚至排泄物等,通過傳感器實現遠程監控,實時掌握養殖環境和豬隻狀態。
業內人士指出,仔豬市場的火熱吸引了眾多生產資料企業紛紛入局,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撰文:楊智明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