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大潮推動下,中国中國科幻文學正以前所未有的科幻科技速度崛起。
中國科幻研究中心日前發布的文学《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達1089.6億元,人文連續兩年超過千億元大關。汇处其中,书写科幻閱讀市場總營收達35.1億元,中国同比增長10.7%。科幻科技
從10年前《三體》榮獲雨果獎,文学到近年來越來越多寫作者投身科幻創作,人文中國科幻文學正以其獨特的汇处魅力,連接著現實與未來、书写科技與人文,中国成為當代文化領域的科幻科技一道亮麗風景線。
科學與想象力爆發:科幻文學繁榮的文学壯麗圖景
中國科幻文學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科幻作家們將前沿科技元素融入作品中,創造出既具科學性又充滿想象力的故事。
作為科幻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內容源頭,科幻閱讀正呈現出多元化、立體化的發展態勢。紙質閱讀、數字閱讀和有聲閱讀三大板塊相互補充,構成豐富多彩的科幻閱讀生態。
科幻紙質閱讀方麵,2024年出版科幻新書758本,碼洋貢獻率較2023年從7.1%提升至14.3%;科幻數字閱讀方麵,包括科幻電子圖書、科幻網絡文學在內的營收為18.4億元,同比增長29.6%;科幻有聲閱讀涵蓋科幻有聲書、科幻廣播劇,營收為5.8億元,同比增長26.1%。
“這背後,是科幻作家們源源不斷的創作熱情和讀者們對科幻作品的熱切期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陸楊認為,數字閱讀在科幻領域的強勁發展,彰顯了網絡文學作為主導力量在推動產業拓展中的關鍵作用。
近年來,科幻文學跨主題、跨領域的多元化趨勢明顯。以往常見的星際探索、外星文明題材依舊熱門,但更多作品聚焦於探討人類與科技深度融合下的社會倫理、虛擬現實對現實生活的衝擊。
2024年,諸多優秀科幻作品問世。一些長期活躍在科幻文學圈內的實力作家持續發力,推出了情節更跌宕、設定更宏大的科幻作品,在想象力和深度上都達到了新高度,例如張之路等的“百年科幻”係列,趙華等的“科幻中國”係列,以及陳楸帆的《未來文明模擬器》等。此外,年輕科幻作者帶著獨特視角和新穎創意的作品嶄露頭角,為科幻文學注入了新鮮血液。
中國科幻文學的繁榮背後,是國家科技實力的躍升,也反映了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
從宇宙空間站到量子計算機,從腦機接口到可控核聚變,當下的科學研究為科幻創作提供了“未來已來”的敘事張力,也讓科幻成為探討技術倫理與文明走向的思想實驗室。
“科幻文學更像是拿著望遠鏡在看人類世界。”《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則臣認為,科幻文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廣闊的想象力,引領著讀者探索未知的宇宙和深邃的人性。
徐則臣發現,在一眾投稿中,年輕作家似乎一開始就用科幻的邏輯在寫作,“這也是傳統文學與科幻文學一個巨大的融合,也許未來,科幻文學不會再單獨拿出來談了,它可能就是我們文學中的生態之一。”
挑戰與機遇並存:AI變革下科幻文學的探索之路
越來越多科幻作家開始使用AI輔助創作。借助人工智能完成情節構思、人物設定等工作,不僅提高了效率,也為作品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機協同的創作模式不是簡單的工具應用,而是一種全新的創作範式。”作家陳楸帆坦言,早在2017年他就開始嚐試與AI共同寫作,使用大模型助力情節發散和靈感迸發。
近年來,清華大學沈陽教授團隊采用人工智能創作的小說《機憶之地》匿名參加科幻比賽並獲獎,華東師大王峰教授團隊利用人工智能創作了百萬字小說《天命使徒》……讀者們不禁要問,人工智能是否將代替人類來創作文學作品?
談及DeepSeek等應用對於科幻文學的影響,作家劉慈欣表示,他已經感受到了技術的力量,但暫時不會用AI輔助,因為寫作習慣很個人化,寫作過程中也不會與人交流。
“與人工智能相比,想象力可能是人類僅剩的優勢了。”劉慈欣表示,寫作最大的樂趣在於獨立的、個人的創造,而非工匠式的過程。
AI寫作給科幻文學帶來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大量科幻作品湧入市場,質量參差不齊,部分作品創意匱乏、情節老套,影響了讀者對科幻文學整體的觀感。
如何規避上述隱憂?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泉根提出重構創作倫理,建立人工智能輔助創作的行業規範;同時,還應加強科技倫理教育,警惕算法對思維模式的潛在影響。
少兒科幻作家尹超表示,作家應關注科技發展前沿動態,主動將最新科技成果融入作品,使作品更加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感;同時,還需要深入挖掘人性、社會等深層次主題,使作品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人文關懷。
專家認為,未來的科幻創作應走向更深層的科技與人文的融合:既要做“望遠鏡”發掘青年創作者,也要做“實驗室”鼓勵跨界實驗,更要做“時光機”將科幻文本淬煉成文化遺產。
科幻文學的未來:跨界融合與全球視野的廣闊天地
展望未來,中國科幻文學的發展前景無限廣闊。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科幻文學將迎來更多的跨界融合。
科幻文學與其他文化形式的結合成為趨勢。科幻文學與戲劇、音樂、美術等融合,產出更多絢麗多彩的文化產品;科幻文學與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結合也為讀者帶來更為沉浸式的體驗。
一方麵,科幻文學將繼續向影視、遊戲、文旅等全鏈條延伸,形成多元化的產業生態。近年來,多部影視作品如《流浪地球》《三體》等紛紛亮相熒屏,IP轉化為科幻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另一方麵,作家們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推動中國科幻作品走向世界舞台。越來越多中國科幻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海外出版發行,受到國際讀者的廣泛好評。
中國科幻文學未來將走向何方?
“當前,國家的科技實力為科幻發展注入現實動力。可以說,科幻寫作正當時。”寫了20多年科幻的作家程婧波表示,傳統與流行、古老與現代、想象與現實正在發生奇妙的融合。回想去年看到青創會上眾多科幻作家的身影,她感慨道,科幻文學既是現代生活夢想的源泉之一,也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瑋認為,科技熱點孕育科幻創作,綠色能源、氣候變化等熱點給科幻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這需要科幻作家深度關注科技發展並堅持創作,為未來日常生活與社會發展預測可能的方向。
中國科幻文學曆經數十年發展,正在以獨特的東方視角重塑全球科幻格局。科幻不僅是對科技的預言,更是對人類命運的思辨。如今,年輕一代創作者們紮根本土、放眼世界,站在科學的基石上持續放飛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