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巾帼农业科技特派员这一年

来源:时间:2025-04-22 03:05:15

巾幗農業科技特派員這一年_南方+_南方plus

三月荔枝花開,從化荔博園,农业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教授冼繼東在荔枝林裏開啟了現場培訓,科技指導種植戶如何疏花;

珠海金灣,特派龍勝種苗高級工程師黃舜梅行走在塘邊,员年察看魚塘中馬友魚生長情況;

饒平高堂鎮,巾帼“鵝教授”付晶埋頭在鵝群裏,农业解決農民提出的科技技術難題:

……

農業科技特派員,這是特派冼繼東、黃舜梅、员年付晶身上共同標簽。巾帼在廣東農業科技特派員隊伍中,农业巾幗力量約占23%,科技是特派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的精銳力量。

2024年4月,员年“‘百千萬工程’巾幗農業科技特派員在行動”活動在廣州增城舉辦,揚巾幗之誌,建巾幗之功。一年來,她們奔忙在田間地頭,活躍在產業一線,以實際行動踐行著為農服務的使命;她們柔韌紮根田野,把希望種在農民心田,為鄉村振興貢獻出巾幗力量,成為一支推動“百千萬工程”的“娘子軍”。

專注

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

說著一口東北話,饒平高堂鎮獅頭鵝養殖戶稱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動物科技學院教授付晶為“鵝教授”。從2021年開始,付晶帶領團隊來帶這裏,講“鵝”語,與鵝打交道,給“鵝”送上了一杯產業“旺禽水”。

論當紅寵“鵝”,莫屬潮州饒平獅頭鵝。潮州是我國最大型鵝種——獅頭鵝的原產地。其生長速度快,鵝肉及鵝毛具備高利用價值,排泄物可回田施肥,具備生態養殖優勢,經濟效益可觀。饒平獅頭鵝飼養量超150萬隻,總產值超2億元。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教授付晶(右)聚焦獅頭鵝,服務鄉村振興。

“不能關起門來搞科研,而要打開門來做支撐。”付晶說,製約獅頭鵝產業發展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新品種培育,我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作,將科技攻關和技術服務“一竿子插到底”。我們在這裏,著力破解獅頭鵝全產業鏈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將科研成果轉化成助農增收的力量,讓創新鏈與產業鏈“相望也能相見”。

冼繼東(右) 在荔枝園裏

讓技術長在泥土裏,教學課堂就在田間地頭。

“技術的力量在於實踐,隻有真正能夠幫助農民提高產量、提升品質的技術,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與尊重。我喜歡走進果園,和農民交流,手把手地教農民朋友如何識別病蟲害,解答他們的每一個疑問,確保他們能夠完全理解並正確應用這些技術。”冼繼東與荔枝結緣20多年了,足跡踏遍廣東荔枝主產區,稱為農民心中的技術專家。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石茜

“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堅持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入鄉村、進田野,把農業科技送到田間地頭,把科技致富的種子播撒在鄉野沃土裏。”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石茜表示。

2024年9月,柏橋·中山大學科技創新人才工作站在高州根子鎮柏橋村成立,打造飛鳥智慧果園管理平台,利用無人機低空飛巡的技術,對大麵積的果園進行常態化監測和標準化管理,對它的‘水-肥-人’的管理實現了精準時機、精準區域和精準用量。每天都有無人機自動起飛工作,對柏橋村6800畝的荔枝果園進行精準定位和跟蹤監測分析。

“以‘百千萬工程”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鄉村行’為契機,我將致力於用智慧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產業發展,推動農業種植過程數字化,種植流程標準化,種植技術智能化,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石茜說。

實踐

將產業和農技推廣結合

眼下正是馬友魚秒生產時節,黃舜梅每天都在育種車間察看魚苗生長情況。 21年前,黃舜梅從潮州來帶珠海金灣區紅旗鎮大林社區,開展海水魚種苗培育試驗。20多年來,她牽頭成功培育金灣馬友、黃立魚等20多種水產種苗,供應珠三角、福建、浙江、山東等地,年產量超1億尾,推動金灣馬友、黃立魚遊出一條鄉村振興的“黃金路”。

深耕水產養殖多年,黃舜梅對黃立魚、馬友魚的養殖極為熟悉,也看到了製約產業發展的因素。“最大的問題是許多農戶缺乏科學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方法,導致養殖效益不高。”黃舜梅說。

黃舜梅組織農技專家在塘頭開展培訓

作為農業科技特派員,黃舜梅深知肩上的責任,傳播先進技術,培育富民產業,推動更多新品種落地、新農技見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黃舜梅將自己多年積累的養魚經傳授給養殖戶,指導農戶科學養魚,積極聯合省、市、區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及科研機構,開展20多場免費技術培訓,線上線下覆蓋人次超40萬人次

“全國巾幗建功標兵”、陽江市漁鄉子水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月喜和海打交道33年了,公司有近200百畝海水優質種苗繁育基地,1000多畝配套養殖基地,2個親魚培育網箱魚排,也是中國鱟保育基地,年培育水產種苗5億尾以上,輻射帶動周邊養殖麵積約8萬畝,年產值6億元以上。

這些年來,吳月喜不斷總結水產養殖經驗與技術,先後撰寫了《水產養殖100問》《明蝦生態混養法》等論文,獲得了9項發明和實用專利,培育的石斑魚苗、金鯧魚苗獲評廣東名牌產品。

過硬的專業技術讓她聲名遠播,前來參觀、交流、學習的同行紛至遝來。多年來,吳月喜通過培訓班、自辦養殖小報、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向全國各地200多名養殖戶無償提供科學養殖技術培訓。她還通過 “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讓1500多名養殖戶受益,帶動和輻射5000多人就業。

堅守

農民的喜悅是工作動力

“農業技術推廣是一項讓人充滿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工作,農業科技特派員要做農民致富的引路人。”懷揣著“田園夢”,廣州市從化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鄧彩聯總是“蹲下身子,想農戶所想”,成為農民心中的知心姐。

1996年,鄧彩聯從廣州市農校畢業後成為市良種繁育場的一名技術員,負責品種試驗以及常規品種選育,開啟了農技推廣之路。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近30年,鄧彩聯引進試驗農作物新優品種1500多個次、新技術10多項,篩選出可推廣種植的農作物新品種200多個,示範推廣新優品種200多個次、新技術20多個次。

廣州市從化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鄧彩聯

“成為農業科技特派員後,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作為一個老農技員,就要發揮好帶頭的作用。”鄧彩聯說。

“看到農民豐收時臉上洋溢的喜悅,我就感到快樂,這也是我從業多年的動力。”紮根服務農業二十五年,雲浮市鎮安鎮河西村的洪梅香成為了當地的“柑橘種植專家”。

洪梅香(左)服務草莓種植。

2000-2010年間,柑橘種植在肇慶、雲浮地區逐漸興盛起來。2008年,洪梅香承包土地種植沙糖桔。常年在田間地頭奔走的她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農作物種植,最關鍵的就是技術和管理。”

洪梅香很樂意把自己掌握的技術分享給種植戶,每年都有雲浮本地、廣東陽江,甚至廣西、雲南等地柑橘圈子的朋友慕名而來,來她的農場參觀學習,彼此交流種植技術。

韶關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鄧冬梅

韶關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鄧冬梅(右二)

堅持"紮根田間、科技賦能、服務為民"的理念,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14年,韶關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鄧冬梅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產力。  

“過去服務的一年,我深刻體會到農民對適用技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無論是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還是農業設備的應用,鄉親們對適用技術的接受度和學習熱情讓我深受觸動。例如在翁源壩子鎮推廣番茄設施栽培水肥一體化技術時,村委幹部和村民主動配合調試設備、記錄數據,這種信任讓我更堅定科技興農的方向。”鄧冬梅說。

像鄧彩聯、洪梅香、鄧冬梅這樣數十年堅持在農技推廣一線的,還有很多。來自全省各地精準對接服務典型村、專業鎮村的巾幗農業科技特派員們,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是那份對農技推廣的熱愛與執著,讓她們孜孜不倦,把科技的根須紮進泥土,讓豐收的希望年年拔節生長。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葉香玲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葉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