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点题“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广东如何破题?

来源:时间:2025-04-21 08:27:17

專家解讀:中央一號文件點題“文明鄉風建設工程”,专家中央廣東如何破題?解读件点_南方+_南方plus

▲點擊查看“聚焦2025中央一號文件”係列報道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圍繞“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题文提出加強宗祠規範管理,明乡持續整治人情攀比、风建大操大辦、设工厚葬薄養、程广散埋亂葬等突出問題,东何完善約束性規範和倡導性標準。破题

近年來,专家中央廣東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為抓手,解读件点大力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深化治理行動,号文通過引導完善村規民約、题文推廣運用“積分製”、明乡倡導“喜事新辦”、創新發展民俗文化等方式,讓文明鄉風持續浸潤南粵大地。

在此基礎上,廣東如何接續實施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進一步提升鄉村文明程度?南方農村報記者邀請中國農業大學農村研究所所長朱啟臻和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解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結合廣東實踐探討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多元路徑。

發揮村規民約約束作用

以“積分”兌換新鄉風

“農村風俗是鄉土社會長期沉澱的產物,但隨著社會發展,也要與時俱進。”朱啟臻指出,當前農村移風易俗工作仍麵臨諸多難點,例如彩禮、份子錢等風俗根深蒂固,由於具有一定隱蔽性,規範和監管難度較大,“即使製定了彩禮、份子的標準,也難免有無法落地的情況。”

朱啟臻認為,“紅白理事會”、村規民約依然是當前推進移風易俗最為有效的方式。“在製定村規民約的過程中,要確保老百姓充分參與、表達和了解,讓村規民約成為村民內心認可並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避免形式主義。廣東等地通過村規民約規範村民行為,取得了良好效果,在這方麵有豐富的經驗和實例。”

“部分地區的‘紅白理事會’製定明確規則,對紅白喜事的操辦規模、標準等進行規範,村幹部以身作則,帶頭遵守規定,帶動村民積極響應,有效遏製了大操大辦之風。”鄭風田指出,以婚俗改革為例,一些地區探索舉行公益性集體婚禮,邀請當地領導出席主持、見證,既有紀念意義,又能為新人節省開支,還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近年來,廣東在農村地區大力推行“積分製”,遵守村規民約的村民可以獲得積分,用於兌換米麵油及日用品等。朱啟臻肯定了“積分製”的積極作用,“這種方式能夠樹立榜樣,起到示範作用,讓村民覺得這樣做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引導村民切實感受到移風易俗的意義,並積極加入進來。”

開平市塘口鎮裡村神步村民小組積分兌換現場。(開平市塘口鎮供圖)

今年春節,廣東利是“講心不講金”這股“紅包界清流”再引熱議;除了利是,廣東地區彩禮數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現象也常常引發網友討論。

朱啟臻提到,在經濟發達地區,彩禮問題不再突出。他認為,這是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關於彩禮的觀念。“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不再將彩禮、紅白喜事作為斂財手段,相關不良風俗自然會淡化。”因此,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是推動移風易俗的重要基礎。

加強文明鄉風宣傳引導

因地製宜避免“一刀切”

“有喜事來種樹”,這是如今廣東農村地區的新風尚。近年來,湛江、茂名、韶關等地新增一片片“喜事林”,群眾紛紛以種樹紀念重要節日,“喜事簡辦”“喜事新辦”“添綠賀喜”等觀念深入民心。

廉江市一對新人參加“有喜事來種樹”認養活動。

鄭風田認為,種“喜事樹”也是體現儀式感的一種形式,這些好的做法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宣傳,鼓勵更多地區借鑒效仿,引導群眾采取更加文明、環保的紀念方式。

他指出,大力開展文明鄉風宣傳活動,是推行移風易俗的重要手段。“可借助自媒體、短視頻等多元化平台,製作並傳播弘揚正能量、諷刺不良風氣的內容,生動展現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行為的危害,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轉變觀念。”鄭風田舉例道,可以通過講述因高價彩禮致貧、騙婚受法律製裁等真實案例,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加快群眾觀念轉變沒有‘特效藥’,無法一蹴而就。”鄭風田指出,要充分認識到移風易俗工作的複雜性和長期性,通過綜合施策、多管齊下,逐步引導村民摒棄不良習俗,樹立文明新風尚。

朱啟臻亦提到,在基層開展移風易俗工作時,要堅決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他建議,年輕幹部要深入了解農村實際情況,包括農業生產、鄉村文化、村民需求等,避免機械執行文件。“要根據不同村莊、地區以及不同情景等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地製定針對性措施,確保移風易俗工作切實符合農村實際,得到村民的支持和擁護。”

活化祠堂打造新型空間

培養村民科學思維方式

“一直以來,宗祠在約束族人行為、教化民眾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鄉村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朱啟臻強調,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規範宗祠管理,旨在發揮其積極作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避免消極影響。

近年來,廣東持續開展鄉村文化空間營造提升行動,多地活化利用傳統祠堂,打造新型鄉村文化空間,如珠海唐家古鎮將巨川唐公祠活化打造為香山悅書齋,潮州潮安江東鎮將啟錫公祠修繕打造成展示潮州陶瓷、潮繡、潮劇等多種特色傳統文化的民間展館等。祠堂成為了宣傳宣講黨的政策、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進移風易俗的重要陣地。

在廣東農村地區,祠堂正成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進移風易俗的重要陣地。圖為普寧市富美青年英歌隊。(普寧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宗祠管理方麵,廣東、浙江等地的經驗值得借鑒。將宗祠與文化禮堂相結合,開展文化活動,舉辦傳統文化講座,弘揚孝道、鄰裏和諧等價值觀,有助於基層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朱啟臻表示。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加強農村科普陣地建設”。對此,朱啟臻表示,開展農村科普的重點不僅在於傳授科學知識,更要注重培養村民的科學思維方式。“隻有讓村民具備科學思維,才能使他們自覺分辨科學與迷信,遠離那些缺乏邏輯和科學依據的迷信內容。這同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地推進科普工作,創新科普方式,讓科學思維在農村紮根。”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劉涵

編輯 肖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