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桂竹园:做正宗牛肉丸,当风味“丸管家”|汕尾“食”力深调研④

来源:时间:2025-04-21 08:30:28

桂竹園:做正宗牛肉丸,丸管家當風味“丸管家”|汕尾“食”力深調研④_南方+_南方plus

爆汁彈牙的牛肉丸,蘸上靈魂醬料沙茶醬,正宗是牛肉許多人心中永遠的美食。

出生於汕尾,丸当從小對叔輩做牛肉丸的风味技術耳濡目染,如今獨當一麵做牛肉丸生意,汕尾食力深调年過五旬的丸管家蔡智謀成為當之無愧的“丸管家”。2020年,桂竹蔡智謀積極謀變,园做研④創辦汕尾市桂竹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簡稱“桂竹園”),正宗帶領員工傳承家族品牌“丸管家”的牛肉製作技藝精髓,著手現代化的丸当保鮮、鎖鮮技術創新,风味做大做強品牌,在美食江湖分得一杯羹。

傳承鄉味

既要保證口感,也要出丸效率

一碗牛肉丸粿條湯,是蔡智謀心中的鄉味,藏著許多美好的記憶。飯點時分,家家戶戶捶打牛肉丸的聲音,冒煙的鍋氣,組成煙火人家的尋常熱鬧。

“我們家族是做牛肉丸世家,從小就津津有味地觀察叔叔手打牛肉丸,一捶一捶打出來的,特別帶勁。”蔡智謀對恰到好處的手藝力道念念不忘,早早就萌生傳承祖輩技藝的想法。當時,家裏人也非常讚成他留在家鄉繼承家業的選擇。每次看到像乒乓球一樣有彈性的牛肉丸成型,蔡智謀都為家鄉這一寶藏特產感到驕傲。

Q彈性爆汁的牛肉丸美名遠揚,大大滿足各地食客的味蕾享受。90年代,蔡智謀就跟隨叔叔前往在廣州批發銷售牛肉丸,闖蕩牛肉丸行業市場,磨練了做生意的眼界與經驗;由此,他也更加堅定傳承家鄉牛肉丸製作技藝的決心。哪怕出門跟朋友聚會,他總愛分享做牛肉丸的心得,也喚起遠方遊子的鄉愁。

隨著牛肉丸市場消費需求量越來越高,除手打工序外,蔡智謀跟叔叔從香港引進成丸機輔助生產。“我們配好秘方,經由成丸機出丸,既保證了風味口味,又更好滿足暴漲的訂單需求。人工一天隻能製作50斤,而機械設備一天可製作5000斤。”蔡智謀認為,為更好傳承家鄉風味,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改良,顯得十分必要。

鎖住鮮味

融合國外保鮮技術,創新開展凝膠工序

在蔡智謀心裏,做一粒新鮮的牛肉丸,離不開新鮮的牛肉食材。他猶記得,每次都是提早一天“搶訂”牛肉,第二天早早起床接貨,進入牛肉丸製作工序前,首先確保原料的“第一鮮”。

粒粒皆辛苦,粒粒皆美味。“從原材料到牛肉丸成型,需要經過15道精致工序。”蔡智謀說道,我們嚴控品質,生產工序十分精細。早期,為追求牛肉丸鮮度,蔡智謀的叔叔尋找學習國外先進的預製菜科學生產技術,並高薪聘請國外師傅指導生產工藝;不同技藝的融合創新,讓一粒粒牛肉丸成為市場“爆品”,風味更鮮更足,並為後期打造更高品質產品夯實堅實的技術基礎。

一粒牛肉丸要做到Q彈有嚼勁,在低溫車間裏,開展蛋白質的凝膠工序是關鍵,保證生產質量,鎖住更多的水分,讓牛肉糜更加鮮嫩滑口。

“前前後後,我們能大規模開展了‘三道凝膠’工序,延長牛肉丸的保質期,像一些廠家或家庭廚房條件有限,隻能做到‘一道凝膠’。”蔡智謀介紹道。經過多次生產工序改良和創新,丸管家的丸子在不添加防腐劑的情況下,能做到長期冷凍保鮮。在儲存、冷鏈物流方麵,做了精心布局,建設四個專用成品冷凍儲存保鮮倉庫,長期與順豐、京東冷鏈簽訂協議,做好配送服務,最大限度保證產品的新鮮度。

遠飄香味

線下展會人氣“爆棚”,線上“電商快車”助力

放眼市場,牛肉丸生產工藝的精進,提升了產品的品質、安全性,也能批量生產出更多不同口味的創新產品。“我們推出牛肉丸、海鮮丸、豬肉丸、豬肚丸、菜丸等20多個品種。”蔡智謀如數家珍地說道,我們不斷上新新口味,追趕美食潮流,才能更好拿捏食客的胃。

如今,在火鍋店、家庭餐桌,都可見“丸管家”產品的身影。看著家鄉這道風味越來越走進尋常百姓家,蔡智謀心裏有說不出的成就感。“丸管家”係列產品作為汕尾味道的代表,頻頻被邀請參加國際性參展,招牌名氣越來越大。

蔡智謀舉例稱,在2024廣東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上,許多食客前來圍觀“丸管家”的攤位,現場試吃品嚐過後,立馬掃碼、下單。“參展首日便售出了250斤丸子,15個客戶下了采購訂單。散客中有不少回頭客,以及介紹新食客,我們幾個谘詢微信被加到爆!”蔡智謀笑著說。

“爽脆盈口、鮮香嫩美、原汁原味”是“丸管家”係列產品的風味特色。蔡智謀稱,牛肉丸十分暢銷,旺季時一天最高能生產6000斤,淡季時一天也能生產3000斤。產品的熱銷讓蔡智謀嚐到“甜頭”,他計劃加大銷售推廣力度,線上銷售門店進駐拚多多平台,進一步擴大銷售增量,增強品牌影響力。“我們求新求變,好產品搭上‘電商快車’,才能更好地展示汕尾味道的魅力。”蔡智謀對當好消費者的貼心“丸管家”,充滿新期待。

牛肉丸製作曆史悠久,進入新消費時代,這道傳統美食風味不僅被保留下來,還催生出新的技藝工序,這就是汕尾味道的“食”力所在。一粒牛肉丸“鏈”成一個大產業,曆經工藝的“千錘百煉”,終能成為“金名片”。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楊智明

圖片:受訪者供圖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伍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