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通通”每次在家鄉聽到熟悉的鼓音,我便知道燈謎會開始了。声欢
其實我從未刻意赴會,灯谜因為在汕頭,射虎鼓燈謎會實在是喧笑再常見不過。春節、声欢中秋、灯谜元宵……每一個喜慶日子,射虎鼓不管是喧笑公園、廣場、声欢村口,灯谜還是射虎鼓城裏的各個小區,都能瞧見猜燈謎的喧笑人群。
遠遠望去,會場被一片紅彤彤的燈光籠罩,猜謎的人裏三層外三層地圍聚著,水泄不通。大紅燈籠高高懸掛,上麵醒目地寫著“射虎榜”三個大字。榜上張貼著一條條寫滿謎題的彩紙,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向心有靈犀之人發出邀約。
“為什麽要猜謎要叫射虎呢?”我問身邊的大人,但大家隻知是一種習俗。可大家也隻是知道這是一種習俗,具體緣由難以說清。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在我們這,參與猜謎者需先起身大喊一聲“射虎”,才算參與。
“擊鼓猜射”是潮汕特色,據說這是從宋代傳承下來的儀式。燈謎會“主考官”一人一鼓站在一旁,微笑著用目光掃著猜謎群眾。也許是對所有答案都了然於心,那神色間隱隱透著一絲得意。
每當有人喊出“射虎”,主持人會擊鼓一聲作為回應,清脆而響亮的鼓音,向全場宣告挑戰者的到來,原本嘈雜喧鬧、討論紛紛的人群,會在刹那間安靜下來。緊接著,射虎者報出謎題編號,此時人群中傳來幾聲低聲的猜測,如答案心中想的一樣,心裏便踏實了幾分;若不一樣,內心又懸了起來。隨著主持人又一聲鼓起,僅有的一點雜音也消失了。讀完了謎麵,又一聲鼓起,草裏的鳴蟲都屏住了呼吸。讀完了謎目,又一聲鼓起,心跳聲代替了鼓聲在耳邊轟鳴。
之後便是揭曉謎底的時候。若未中,主持便會敲敲鼓框,人群也重新回到嘈雜的討論聲中;若猜中謎底,便可換來主持人擊鼓兩聲。但這還不算勝利,還得詳細解釋謎麵與謎底之間的關聯。要是解釋得牽強附會,即便謎底正確,也算不得中。隻有解釋得通順合理、條理清晰,獲得主持人高亢有力的三聲鼓聲,才算是真正猜謎成功,也就是“射中了老虎”。這時,猜謎者便能在眾人的掌聲中,取下貼著謎題的燈籠,帶著這份戰利品和獎品回家。
童年記憶中的第一次“射中”老虎,是猜中“出泥不染真君子”的謎底“荷蘭”。現在回想,怕是為小孩們單獨準備的簡單謎題。但當初學著大人喊出“射虎”時聲音的顫抖,被全場目光聚焦時臉頰的滾燙,以及一路小跑把燈籠帶回家時的興奮,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隨著參加的燈謎會越來越多,我才驚覺燈謎的範疇遠比小孩子熟知的那幾個國名要廣闊得多。詩詞、警句、誌目、泊號,乃至外國名著、時下小說……若不是飽讀詩書、學識淵博,腦海裏連個備選答案都難以浮現。僅僅有知識儲備還遠遠不夠,還必須打開思維的枷鎖,運用諧音、象形、會意、倒裝等各種巧妙的手法,解開一道道複雜的謎格。有些謎題甚至融入了潮汕話的諧音梗,而我們這兒不同縣區的潮汕話發音又各有差異,更增添了不少難度和樂趣。
越是長大,越是難中。我終究沒有為自己起個“謎號”,成為一位真正的謎人。但兒時猜謎射虎的諸般樂趣,卻成為我枯燥學習路上的航標,激勵我在書山文海中奮勇前行。
後來,我離開故鄉,外出求學、工作,也參與過幾次燈謎會。廣州的燈謎會,少了故鄉燈謎會那種熱鬧的場景。參與者隻需取下懸在燈籠下的謎題,默默地走到一旁找主持人對答案即可。
每當有幸猜中答案時,那“通通通”的三聲鼓音,仿佛又在耳畔清晰地響起。人生之路充滿了未知與迷茫,每一步都像是一道待解的謎題。沒有人永遠都壓中正確答案,但重要的是享受頭腦風暴過程的樂趣,是擁有站起來挑戰難題的勇氣。
射虎,實則是射心中的那隻“攔路虎”。兒時的謎題,如今我有了自己的答案。
澄海燈謎選析:
農業學校(打一稱謂·卷簾格)
謎底:地理教師
【注】依格讀作:師教理地。老師傳授的是操理土地的事情。
古稀之年雄心在。(打一字)
謎底:華
【注】古稀之年為“七十”;雄心為“亻”
假期(打一成語)
謎底:大有希望
【注】《爾雅·釋詁》假,大也。期:希望。
“惟願存在的人間壽高”(打一畫家)
謎底:祝大年
【注】麵出《西廂記》。祝:禱告,以照應謎麵的“惟願”。年:歲數。大:年長,以照應謎麵的“壽高”
“左右流之”(打一潮口頭語)
謎底:過旁派(意為“很豐盛”“很大氣”)
【注】麵出《詩經·關雎》。之:往、到…去,以扣合“過(經過)”派:水的支流,故“左右流”扣“旁派”
——摘自澄海燈謎會林友周先生著作《林風謎集》
|非遺名錄|
澄海燈謎
澄海燈謎以其傳播知識、啟迪智慧的功能和獨特的文化價值,深深融入了當地的元宵節、中秋節等習俗之中,成為民間廣泛參與的一項文化娛樂活動,而且曆久不衰,澄海因此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燈謎藝術之鄉”, 澄海燈謎於2008年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代康熙年間的《澄海縣誌》,已有“好事者或為藏頭詩句,令猜者什百為群,曰燈謎”的記述,傳承至今已有300多年,且已流傳到東南亞的潮籍華僑華人社區。
澄海燈謎內容非常廣博,文史經籍、詩文韻語、俚歌方言、時人舊物皆可入謎,與社會生活關係密切,人文內涵十分豐富。澄海燈謎的表現形態更是多姿多彩,如創作體裁有會意體、離合體、象形體、諧聲體、假借體、別裁體等多種類型,法門有白描寫真、頓讀別解等20多個,迷格有“卷簾”等40多個,謎種有印章謎、畫謎、啞謎、實物謎等20多個,謎目也有近百類數百項等等,由此形成了一個既普遍通用又別具澄海特色的謎語創作體係。
澄海燈謎的開猜形式既繼承傳統,又不斷創新。其中最難得的是至今還保留著宋代流傳下來的“擊鼓猜射”式,此外還有懸猜式和筆猜式;改革開放後,又相繼出現了報刊函猜式、電控競猜式以至手機短信互猜、網絡聯猜、電台聽猜等新的開猜形式。
撰文:方壯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