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白區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電白絲苗米產業園”),一批“新農人”正在迸發出興農“新活力”。小伙兴农
1998年出生的返乡蔡霖暉是一名業務經理,供職於茂名市冠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冠美農業”)——電白絲苗米產業園5后牽頭實施主體之一。作為公司的电白地骨幹力量,他努力鑽研農業技術、版种播种策劃農文旅融合項目,小伙兴农積極參與產業園建設,返乡在家鄉田野上播種“興農夢”5后
“紮根以待,电白地相信土地的版种播种力量。”蔡霖暉十分認同農耕題材綜藝《種地吧》的小伙兴农口號。跟節目中的返乡種地少年們一樣,他完成一次次成長蛻變,與產業園實現“雙向奔赴”。
蔡霖暉在田間巡看作物病蟲害情況。 受訪者供圖
從“外出逐夢”到“回鄉築夢”
仲夏時節,翠綠的水稻正在抽穗,開始孕育新“豐”景。
跟不少年輕“追夢人”一樣,蔡霖暉曾在大城市裏求學、當兵。大學期間的入伍經曆極大地錘煉他“能吃苦”的堅毅品格。退役軍人“退役不褪色”,他如今投身農業廣闊天地,同樣懷揣著建功立業的初心。
隨著電白絲苗米產業園建設的深入推進,資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現代要素紛紛在此集聚,吸引著不少返鄉青年前來就業。林頭鎮文車村是產業園的生產基地之一,冠美農業在村裏種植了430畝絲苗米稻田。在這裏,蔡霖暉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大舞台,學到了現代農業管理的新經驗、新思路。
聽聞他進村“上班”,剛開始,他身邊的同齡朋友將信將疑,甚至要求他拍工作照來證明自己,這令他哭笑不得。此外,一些不理解的聲音也開始出現:“難道是在城裏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才跑到農村?”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抱著“要在鄉村基層一線幹出一番大事業”的決心,他在不同崗位上接受曆練,當起了“萬金油”,為產業園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產業園是一個人才聚集地,重點針對返鄉農民、高校畢業生、農業中小企業家、新型經營主體等創新創業群體,搭建一批創業見習、創業服務平台。大學實習期間,蔡霖暉選擇前來冠美農業實習,通過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班、鄉村直播售貨員培訓班、生豬養殖技術培訓班等課程,增加對現代農業的認知,為投身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作物的種植到人生事業的經營,夢想的實現離不開腳踏實地的付出。蔡霖暉意識到耕耘的力量,“形狀差不多的種子生長在相鄰的土地上,不同人去種植管理,產出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產業園的發展日新月異,這給“新農人”們創造了越來越多機遇,讓他們找到很強的歸屬感。從小在城市裏長大的蔡霖暉很快融入了鄉村生活,在田園中找到平靜與詩意。有些時候,他走在鄉間,不禁哼唱起:“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夜裏,他享受著鄉間的寧靜,抬頭仰望夜空,繁星點亮他心中的“三農夢”。他身邊有不少年輕同事,都是“返鄉青年”,紛紛看好產業園的發展。大家聚成一團火,共同點燃鄉村振興的夢想。
從農業“小白”變身“鄉土專家”
如今,電白絲苗米產業園正在加速建設,通過產業融合、產業聚集,把水稻育苗種植、加工銷售、倉儲物流等有機融合發展,使全產業鏈條得到有效延伸,成為現代農業的“演練場”。在蔡霖暉的辦公桌上,有厚厚一遝證書,“輕騎兵”“鄉土專家”等各種稱號組成他的“新農人”畫像。沉甸甸的收獲背後是他夜以繼日的灌溉耕耘,他的奮鬥之路也是廣東絲苗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粵強種芯”工程,搭建產業園科技創新平台,加強科技創新條件建設,積極打造“廣東絲苗米”品牌。位於林頭鎮的絲苗米種植基地輪番進行絲苗米選種育種試驗。每一次選種培優的過程,都是蔡霖暉充實自身積累的“知識課堂”。
產業發展呼喚人才、培育人才。這些年來,蔡霖暉從農業“小白”成長為鄉土專家;像節目《種地吧》裏的少年們一樣,他的“絕殺技”是勤奮。回憶起技能進階之旅,他自嘲道:“剛開始從事農業工作時,常常五穀不分,令農戶笑話。”
一些絲苗米品種名稱及特性不易記,他剛開始常常記錯,“比背書、記歌詞難太多!”於是,他采用“笨辦法”,一頭紮進田間,從辨認品種生長期的樣態開始,逐個認個臉熟。經過長年累月的田間觀察,他對品種特性娓娓道來,“‘美香占2號’抽穗整齊,長得比較清秀;‘象牙香占’長勢強,外形更加細長,葉姿直立。”稻穀烘幹去殼變成大米後,他常常守在倉庫前,通過辨認米粒形狀加深對品種的印象。
“不懂就問!”從分辨品種、觀察絲苗米生長特性到熟悉噴藥施肥指南,他常常向專家請教。在這個過程裏,他也漸漸變成“鄉土專家”,並將自身積累的知識幹貨傳授給農戶,帶動更多農戶、合作社、企業等生產者進行種植,讓絲苗米香飄得更香更廣。
如今,電白絲苗米產業園大力推廣機械化生產,不斷提升稻米品質及產量,打造電白特色稻米品牌。蔡霖暉的必修課又多了一項“硬核”訓練——學習輪式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技多不壓身!”蔡霖暉一想到學成後,能馳騁在田間地頭,樣子拉風,技能拉滿,就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每一天,產業園都孕育著新希望,加快實現特色稻米“生產+加工+科技+品牌+營銷”全產業鏈轉型升級。從泥土裏到雲端上,電白絲苗米產業園迎來發展數字農業的良機。蔡霖暉緊緊抓住這個契機,學習電商直播、數字化管理等知識,爭做數字農業時代的“衝浪者”,助推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經營,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從鄰家大男孩蛻變致富“興農人”
產業融合跑出發展“加速度”。電白充分挖掘產業園生態優勢、土壤稟賦和特色的粵西農耕文化、旅遊資源,立足稻米產業的轉型升級,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目標,組建稻米研發中心,優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基地,加快發展稻米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倉儲物流體係,大力發展長壽之鄉特色休閑旅遊產品與線路,發展新型品牌營銷業態,拓展產品功能,促進產業與要素融合集聚發展。
產業園成為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的新引擎,煥發著無限的生機。蔡霖暉所在的基地,農戶月均增收3000元,高出當地平均水平15%以上,聯農帶農成效顯著。他還有更多致富“金點子”。在他的推動下,該基地建成書畫院,吸引不少藝術家前來揮毫潑墨。蔡霖暉計劃將這些作品集中展出,讓更多人發現鄉村之美、產業之興,更加關心鄉村的發展。蔡霖暉還計劃立足本地資源特色,策劃推出係列研學、康養等主題項目,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真正變“流量”為“留量”。
蔡霖暉的事業發展遇上產業園這一好平台,插上了夢想的翅膀,鄰家大男孩成長成為致富“興農人”。“有激情有夢想的他,跟節目《種地吧》裏的少年們十分相像!”如今,對他的選擇,身邊人的態度已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同事李誌輝十分欣賞他:“霖暉這小夥子陽光帥氣,有知識,有責任心,總給人帶來滿滿的正能量!”
蔡霖暉在春耕現場。 譚家富 攝
陽光灑在稻田上,風吹過,稻浪翻湧。在“新農人”這條路上,蔡霖暉還想走得更遠。
鏈接 >>>
【作者】楊智明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