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隻老鼠,每年會損失人類9公斤糧食。绿色”這是生态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著名美國環境史學家約翰·麥克尼爾認為老鼠吃掉了全球五分之一的综合穀物總量。
在中國古代,防控有一種稅收叫做“鼠耗”,成效鼠耗,显著顧名思義就是鼠口夺粮老鼠造成的損失。鼠耗作為田賦之外的绿色附加稅,稅額是生态非常高的,有些朝代高達20%!综合
鼠類不僅危害水稻、防控玉米、成效小麥等糧食作物,显著也危害果樹、鼠口夺粮蔬菜等經濟作物,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生物災害,同時也是鼠疫等疾病傳播的媒介。可見,“鼠口奪糧”事關糧食生產安全與人類健康問題。
12月5日,2024年農區鼠害監測與防控技術培訓班,在花城廣州舉辦。鼠害防治專家學者、全國31個省份植保係統代表等100餘人相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討鼠害監測與防控新技術、新經驗、新方向。活動由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辦,廣東省農業有害生物預警防控中心(下簡稱“省預警中心”)承辦。
觀摩鼠害防控新技術
親眼見證捕鼠好效果
時至冬日,北方已大雪紛飛,廣州卻依然天氣暖和,和風習習。當天清晨,參會人員首先從黃埔區烏湧碼頭,坐船來到大吉沙島觀摩廣東鼠害綠色防控示範區。
在采收過的稻田現場,大家零距離觀察了解了環保新型毒餌站、生態治理、以貓治鼠、TBS(圍欄捕鼠)等綜合防控措施的捕鼠效果。
在TBS圍欄的捕鼠裝置裏,大家驚奇地發現已有一些老鼠“入甕”了,紛紛拿出手機拍照記錄,並興致勃勃地詢問TBS的建造成本、捕鼠效果、注意事項等問題。
TBS圍欄技術觀摩
現場展示的小包裝毒餌技術,也引起與會人員極大興趣。該技術利用害鼠具有拖毒餌包進洞穴攝食的行為,結合廣東地區多雨情況,製作20-30克小包裝毒餌,投放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該方法可延長毒餌保持時間和提高防效,減少殺鼠劑對水體的汙染。
現場展示的小包裝毒餌
據悉,近年來我國通過多措並舉推進,農區鼠害監測與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藥藥械處副處長張帥介紹,一是農區鼠害發生麵積穩步降低。“十三五”末鼠害發生麵積比“十二五”初減少5000萬畝,全國鼠害重發生麵積控製在4000萬畝以內,鼠害防控挽回的糧食損失逐年上升。二是監測體係初步構建。目前鼠害監測網絡已經覆蓋全國各省區市。三是治理思路日臻完善,持續推進“護產業、保生態、健康宜居”的新時期農區鼠害防控目標。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藥藥械處副處長張帥
廣東地處熱帶、亞熱帶,夏長冬暖,光照、雨量充沛,農作物種植多元化,鼠料豐富,環境適宜,造成害鼠全年發生、密度高、作物受害重。
近年來,廣東高度重視農區鼠害防控工作,突出抓好鼠害綠色防控示範區建設等。省預警中心副主任黃忠革表示,廣東切實抓好農區鼠害監測預警,開展傳統夾夜法監測、TBS(圍欄捕鼠)監測和物聯網智能監測,開展農區鼠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應用,大力推廣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小包裝毒餌、毒餌站滅鼠等綠色防控技術,廣東還率先在全國建成規模最大的TBS,這為保障廣東糧食安全、實現“鼠口奪糧”發揮了重要作用。
省預警中心副主任黃忠革
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
殺鼠劑正確使用有講究
褐家鼠是全球數量最多、危害最大的鼠種,有伴人類而居的習性,適應性強、破壞力大、繁殖力超強,我國除了西藏,全國各地都能安居。近年來褐家鼠呈種群密度上升、發生程度加重態勢,農業農村部也高度重視,去年將其列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管理。
會上,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勇,專門介紹了褐家鼠的防控技術。他提及,褐家鼠有兩個典型的攝食行為學特性,可加以利用進行有效防控。一是其有較強的“新物回避”習性。它們對新放置的食餌不立即取食,也不隨便進入誘捕器,要作一、二天的觀察、試探。故放置誘殺器物後,不宜輕易移動,免增疑忌。二是具有社會學習性。在有血緣關係的老鼠家族成員中,它們會相互傳遞食物信息。抗凝血劑毒餌,老鼠取食半天或一兩天後,才出現不良症狀,這時已是中毒中晚期;這就利於早期尚未有不良反應的老鼠,在其家族中相互傳遞毒餌食物信息,提高滅鼠效果。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勇
此外,對於殺鼠劑的使用,王勇提出以下三點來提高防效:正確使用抗凝血滅鼠劑毒餌;定期輪換使用滅鼠劑;定期監測鼠害抗藥性水平,發現害鼠出現抗藥性立即更換滅鼠劑。
集成推廣綠色防控技術
鼠害技術規範化待提升
廣東積極推行哪些鼠害綠色防控技術,成效如何?省預警中心社會化服務科科長黃立勝具體介紹了示範推廣的生態治理技術、以貓治鼠、TBS技術、小包裝毒餌技術、毒餌站滅鼠等技術,構建廣東省農區鼠害TBS防控技術體係,從而有力提高農區鼠害綠色防控水平。
省預警中心社會化服務科科長黃立勝
其中,在廣東各地應用廣泛的新型毒餌站,針對廣東及南方地區雨水多的情況進行了改良升級。其可離地固定,在底部加裝兩個腳鐵,阻擋毒餌外溢,防止雨水衝刷浸泡,毒餌不易受潮黴變,提高毒餌利用率和害鼠取食率,對人畜禽安全,並減少殺鼠劑對水體的汙染。
環保新型毒餌站
當前,我國通過規範引導、基礎夯實和產業扶持三管齊下,促進AI全方位深化發展。青島清數生態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員韓立亮指出,應用AI技術研發農區害鼠識別模型、物聯網智能監測設備等,可強化鼠情監測智能化,提高防控水平。
如何實現更長久的滅鼠效果?無錫開立達實業公司總經理丁立則介紹了新貝奧生物(植物源)滅鼠劑,產品通過獨特的抗生育、抗凝血作用,可從根本上來降低害鼠種群的數量和密度。
會上,廣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馮誌勇做了《華南農區鼠害防控技術研究四十載記事》,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王登做了《農區鼠害管理策略、挑戰與前景》主題分享,對農區鼠害的研究防控工作提出了策略建議。
廣東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馮誌勇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王登
做好鼠害科學防治工作,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生態安生、農村環境安全的重要一環。對此,張帥強調接下來要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一是強化鼠情監測智能化,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做到治早治小治了。二是強化防控技術綠色化,提升綜合治理水平。在防控方式上,組織實施統一滅鼠,並集成多樣化綠色防控技術手段。同時加強新藥研發,尤其是加強高效低毒綠色生物源農藥的推廣應用,減少對化學藥物的依賴。三是強化人才隊伍專業化,提升服務農業農村的能力水平,人才隊伍建設是鼠害監測治理的核心。最後是強化技術規範化、標準化力度。目前中國鼠害標準隻有2項,明顯偏少,未來要加快鼠害監測與治理工作的標準化規範化進程。
撰文:黃麗豪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