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的跨学科实课需求出發設計教學,將生物這門“副科”轉變為學生最喜愛的践让課程;設計跨學科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鍛煉創新思維;深入校園的学生每一個角落,尋找勞動教育的爱上基地,讓學生在種植體驗中養成勞動習慣……從教的生物35年,全國優秀教師、跨学科实课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践让於淵始終站在講台上,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学生認真對待每一堂課,爱上用自己的生物經曆傳遞著一個優秀教師的責任與堅守。
堅持從學生需求出發研究教法
於淵向北京青年報記者透露,跨学科实课她選擇生物學科是践让受到高中生物老師的影響,那位老師講課生動有趣,学生同學們都愛聽。爱上因此,生物在報考師範院校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生物學,盡管它是一門“小科”。畢業後站上講台,於淵也希望傳承老師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愛上生物學科,從而提高生物成績。
“生物是對生命的詮釋,我希望我的課堂能傳遞出對生命的熱愛。”在教學中,於淵堅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研究教法,注重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從激發興趣出發,讓學生們在熱愛中學習生物學科。“我當班主任的時候,從來沒有給我的學生補過任何一節課,同學們成績的提高就源於每一堂課的認真聽講。”
這些年,生物學科的考察方式不斷變化,於淵也不斷調整教學方法,適應新的教學目標。從2025年起,生物科目將成為考察科目,不再計入中考總分。沒有了分數的製約,如何激勵同學們繼續上好生物課?
於淵給出的答案是跨學科的實踐活動。她所在的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開發了校本課程,通過跨學科實踐讓學生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生物學科和地理學科聯合,教學生們給小鳥搭建鳥巢。在課堂上,學生們用藤條、羽毛為小鳥搭建鳥巢,讓它們在城市中找到棲息之所。
“學生們對實踐課特別感興趣,他們會想出各種辦法讓鳥巢更美觀、更實用。”於淵說。不隻是學到了知識,在實踐中,學生們創新思維也得到了培養,原先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識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係統,不隻是生物學、地理學,還有工程學等學科知識融合在一起,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全麵提升。
“見縫插針”尋找勞動教育基地
從任課教師、班主任到年級組組長、學生處主任,這些年,於淵有了多種身份。擔任學生處主任時,於淵還負責學校勞動教育的設計工作。要開展勞動教育,首先就要尋找合適的基地,但學校位於市中心,場地有限,為此她跑遍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將目光投入一處堆放建築垃圾的場地。於淵帶領著學生,從清理建築垃圾開始,一步步將這裏改造為學校的勞動教育基地。
於淵告訴北青報記者,勞動教育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勞動習慣,也讓同學們在勞動中培養了創新思維,大家會開動腦筋去想在這塊地種哪些農作物,該怎麽種植才能收獲果實。“從春耕到秋收,孩子們體驗了種植的整個過程,還收獲了玉米、胡蘿卜、辣椒、向日葵、甘薯等果實,當拿到這些成果時,大家才真正體味到勞動的樂趣和成就。”於淵說。
“副科”老師也能當年級組組長
在一次次身份的轉換中,於淵也遇到不少挑戰,但她秉持的信條是“不能盡力而為,而是迎著挑戰全力以赴”。她回憶,最初當班主任時,她教授的生物還被稱為“副科”,有些家長不理解,認為應該由“主科”老師擔任班主任。“我把家長的意見當作動力,不斷去學習、探索,如何去當一名好的班主任。”
很快,這位生物班主任獲得了學生和家長的稱讚,學校便又讓她擔任高一年級組組長。那時,高一並沒有生物課,她還在教初中生物,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為了盡快適應,她早上7點10分和高一的同學一起到校,晚上同學們走了她才下班,時刻和同學們在一起了解他們的需求,幫助年輕老師成長,最終她所帶的這屆同學在高考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
於淵的付出也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曾有一名男孩在初中時特別調皮,以至於有老師形容“有他在的地方就有麻煩”。然而,於淵並不這麽看,她經常鼓勵他,隻要他表現良好,她就會及時給予表揚。當這個男孩升入大二時,他回到母校,特地來到於淵麵前深深鞠了一躬,感激地說:“我小時候不懂事,給您添了很多麻煩,但感謝您從未放棄過我。”
這樣的故事貫穿了於淵整個教師生涯。在講台上的35年裏,於淵始終認真對待每一天的工作、每一個學生、每一節課。去年,她本可以退休,但她選擇了延期退休。“我真心熱愛教師這份工作,雖然年紀大了,但和學生們在一起,我感覺自己依然年輕。我會堅守崗位,繼續為教育事業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