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酒風險監測分析模型應用案例
本研究以2014年9月3日-2016年12月9日全國蒸餾酒抽檢樣本(抽檢數據來源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本級和省級局39612批次蒸餾酒抽檢任務產生的白酒數據,其中不合格產品共2114批次,质量合格率94.66%)為例,安全對白酒風險監測分析模型運用進行說明,风险分析防范結果見表2。白酒選取抽檢中常見的质量下列質量安全指標用於模型的驗證:N-[N(-3,3-二甲基丁基)]-L-α-天門冬氨-L-苯丙氨酸1-甲酯(紐甜)、阿斯巴甜、安全安賽蜜、风险分析防范苯甲酸、白酒二氧化硫、质量鉻、安全甜蜜素、风险分析防范甲醇、白酒菌落總數、质量鋁、安全黴菌、酵母菌、鉛、氰化物、三氯蔗糖和糖精鈉。根據檢測數據計算各風險項目,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由於流程中風險有害物質產生攝入量F均高於限額(F=3)。忽略環境/氣候因子的影響,計算各風險項目可能性P,甜蜜素、氰化物、糖精鈉P值高於其他檢測指標,其中甜蜜素的P值約為最小P值的760倍。根據專家評估的各風險項目的危險值計算其汙染指數Imi,除了甜蜜素的Imi值>0.5,其餘的汙染指數Imi值較小,其中苯甲酸、菌落總數及三氯蔗糖的Imi值遠<1,說明白酒中這幾個檢測指標的汙染程度較小。根據各風險項目的攝入對人體的危害影響,評估其危害程度D值。忽略社會影響因子Wi,計算各風險項目的損失度S值,其中二氧化硫和甜蜜素的S值較高。經過風險項目計算,將P與S進行量化,帶入風險矩陣中,得到白酒的風險等級為風險矩陣白色等級(見圖2),即白酒風險可能性為低,風險的危害性為中。
三、白酒抽樣檢測狀況分析
2016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白酒產量達1358.36萬kL,但是各地生產分布不均勻(見表5),其中四川、河南、山東、江蘇位列前四名,均超過1×106kL。白酒生產企業10798家,四川和貴州位列前兩名,均超過1000家企業。
2016年規模以上白酒生產企業產量的比例(兵團和天津未能查到企業數量和產量,未能計算不合格樣品的占比),除了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無不合格樣品數據,重慶市最高,達到26.0個(/年·萬kL),其次為浙江省,16.9個(/年·萬kL),最低的是北京,僅為0.014個(/年·萬kL);按照企業數量來計算,重慶最高,為1.2個(/年·企業),最低為雲南省,僅為0.0045個(/年·企業)。
將抽樣地點分為城市、景點(城市)、景點(鄉鎮)、鄉村四類,2014年-2016年全國白酒抽樣檢測不合格產品抽樣地點類型結果見圖3。由圖3可知,抽樣檢測不合格樣品在鄉村較多,超過51%;城市略少一些,達到46%;景點(鄉鎮)、景點(城市)分別為2%、0。不管是城市的景點、還是鄉鎮的景點,抽樣監測不合格樣品均較少,可能與景點經營、消費白酒相對較少有關。
2014年-2016年全國不同產業鏈環節白酒抽樣檢測不合格指標分布情況見圖4。由圖4可知,生產環節抽樣檢測不合格的比例較高,占57%;其次為流通環節,占21%;餐飲環節較少,為10%。在生產環節,不合格的情況發生在成品庫已檢測區域占88%,成品庫待檢區占5%,原輔料庫占4%,生產線占2%,半成品庫占1%;在流通環節,75%的抽樣檢測不合格發生在超市,其次是農貿市場占16%,批發市場占5%,商場占4%;在餐飲環節,超過81%的抽樣檢測不合格發生在小雜食店,中、大、小型餐館分別占7%、5%和4%,雜食店、特大型餐館、學校/托幼食堂占比較小,均隻有1%。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食品添加劑》,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α-天門冬氨,二氧化硫,阿斯巴甜,三氯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