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擴增獲得不同菌株的16SrDNA片段,經序列比對,减菌剂对菌效由MEGA軟件構建的鲜切細菌係統發育樹及序列距離見圖11-圖17,從而確定細菌種屬。芫荽從鮮切芫荽中分離純化得到的不同7株細菌,可分類為致腐菌、减菌剂对菌效致病菌與普通菌。鲜切從圖11-圖17依次鑒定為歐文氏菌屬、芫荽假單胞菌屬、不同氣單胞菌屬、减菌剂对菌效不動杆菌屬、鲜切拉恩氏菌屬、芫荽根瘤菌屬和腸杆菌屬。不同
根據上述比較3種減菌劑對鮮切芫荽減菌效果的試驗得知,二氧化氯在質量濃度60mg/1、鲜切處理時間10min、水菜體積質量比8m1:1g的條件下,減菌效果最好,因此采用二氧化氯來研究對鮮切芫荽中菌屬種類的影響。不同處理方法下鮮切芫荽表麵菌屬的種類見表14。實驗表明,二氧化氯處理可減少根瘤菌屬、不動杆菌屬和氣單胞菌屬。
新鮮芫荽經自來水衝洗後的菌落總數均明顯低於清水洗前的芫荽,水洗操作的減菌範圍在(1.30~2.07)1g(CFU/g)。單因素試驗中,所有處理均顯著降低了芫荽表麵的微生物數量(P<0.05)。隨處理質量濃度的增加,3種殺菌劑的殺菌效果呈不同趨勢;次氯酸鈉呈先下降後上升再下降,二氧化氯呈先下降再上升,過氧乙酸呈先上升後下降再上升。3種趨勢中都存在一段隨處理質量濃度增加,菌落總數先下降再上升的變化,表明各種殺菌劑都有最適殺菌濃度,而並非濃度越高殺菌效果越好,這與王玉麗等、張丙雲等的研究結果相似;濃度過高會破壞芫荽的組織結構,降低芫荽自身的抵抗能力,並為微生物生長繁殖提供營養物質。過氧乙酸的殺菌速度較次氯酸鈉和二氧化氯更快。3種殺菌劑對大腸菌群的控製效果與對菌落總數的控製效果相似。次氯酸鈉、二氧化氯、過氧乙酸3種殺菌劑的減菌範圍分別為(1.43~2.29)1g(CFU/g)、(2.08~2.79)1g(CFU/g)、(0.64~0.99)Ig(CFU/g),最大減菌率分別為55.08%、82.69%、31.88%,殺菌效果由強至弱依次為:二氧化氯、次氯酸鈉、過氧乙酸二氧化氯減菌最徹底,對大腸菌群的殺菌效果明顯;次氯酸鈉也可顯著降低菌落總數,但效果次於二氧化氯,對大腸菌群的抑製效果不明顯:過氧乙酸的特點是作用速度快,用水量少,但殺菌效果較差,低濃度的過氧乙酸對菌落總數和大腸菌群均無作用效果。本試驗結論與其他關於鮮切蔬菜減菌的報道相符合,譚玉霞用75mg/1的次氯酸鈉處理菠菜10min和15min後,菌落總數分別降低141g(CFU/g)和1.81g(CFU/g);梁冬妮用0.2g/1的次氯酸鈉處理大白菜3min後,降低菌落總數0.61g(CFU/g);A11ende等用200mg/1次氯酸鈉溶液對芫荽葉消毒1min可使菌落總數下降(1~1.3)1g(CFU/g);徐斐燕分別用50、75mg/1和100mg/1的二氧化氯處理西蘭花15min,使菌落總數分別降低2.001g(CFU/g)、2.521g(CFU/g)和2.971g(CFU/g);Si1veira等用質量濃度68mg/1的過氧乙酸溶液處理鮮切甜瓜,能有效降低菌落總數21g(CFU/g);王少丹用200mg/1的次氯酸鈉、10mg/1的二氧化氯和801g/1的過氧乙酸處理青椒,菌落總數分別降低2.41g(CFU/g)、2.61g(CFU/g)和2.719(CFU/g)。
二氧化氯正交試驗中,最大減菌組為質量濃度60mg/1、水菜體積質量比8m1:1g處理10min,減菌量為2.101g(CFU/g),減菌程度優於單因素實驗中相同操作條件的處理組。二氧化氯對芫荽的殺菌效果與許多報道相似,Chen等用100mg/1二氧化氯水溶液處理鮮切萵苣6天後,好氧菌、乳酸菌、酵母菌和黴菌這3個指標分別降低了3.601g(CFU/g)、1.201g(CFU/g)和1.401g(CFU/g)。
代小梅研究不同質量濃度與處理時間的次氯酸鈉、二氧化氯和過氧乙酸對香蔥菌落總數的減菌效果。結果表明,次氯酸鈉對香蔥減菌能力最弱,所有處理質量濃度下菌落總數的減少均<1.001g(CFU/g);過氧乙酸和二氧化氯對香蔥減菌能力相當,分別達(1.68~2.22)1g(CFU/g)和(0.99~2.85)1g(CFU/g)。與本試驗對芫荽減菌效果相比,次氯酸鈉對芫荽和香蔥減菌效果差異較大,可能由於兩種蔬菜微生物組成不同,使得次氯酸鈉對芫荽的減菌效果好而對香蔥的減菌效果差;過氧乙酸對香蔥減菌範圍較寬,表明過氧乙酸的減菌能力不穩定,對香蔥的減菌效果好於芫荽是因為香蔥外部光滑,不像芫荽具有繁茂的葉片,使微生物更易溶於溶液中,而過氧乙酸具有對懸浮的微生物效果明顯,而對緊緊吸附在表麵的微生物作用不明顯的特點;二氧化氯對芫荽與香蔥減菌能力相當且效果顯著,更說明二氧化氯是高效廣譜的殺菌劑。
芫荽多以生食為主,為保障其安全性,微生物的控製尤為重要。本試驗從鮮切芫荽中分離純化得到的7株細菌可分類為致腐菌、致病菌與普通菌。
歐文氏菌屬和假單胞菌屬是蔬菜中常見致腐菌,是新鮮葉菜類的主要微生物組成成分,在芫荽中分離得到不足為奇。這兩類屬內的菌種可引起芫荽葉片出現斑點、腐爛並產生不良氣味,導致貨架期縮短,商品價值降低。由於歐文氏菌屬和假單胞菌屬可在低溫環境下生長,又增加了鮮切芫荽在低溫貯藏期細菌控製的難度。氣單胞菌屬和不動杆菌屬是致病菌,可引起人類腹瀉等多種疾病,若帶有氣單胞菌屬和不動杆菌屬的鮮切芫荽產品未經高溫加熱而被人體食用,將產生嚴重後果。拉恩氏菌屬、根瘤菌屬、腸杆菌屬未見致病報道,可將其歸類為普通菌。其中腸杆菌屬廣泛存在於人和動物的腸道以及土壤、乳品和汙水中,一般不致病或為條件致病菌,但是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容易發生感染。因此,在嚴格控製致腐菌與致病菌的同時,應加強控製其他一般性菌屬的數量,進而降低菌落總數,延長鮮切芫荽的貨架期並增強食品的安全性。
室溫條件下,次氯酸鈉、二氧化氯、過氧乙酸對芫荽均有顯著(P<0.05)的減菌效果,對大腸菌群也有一定作用。次氯酸鈉對芫荽的最適減菌條件為質量濃度150mg/1、處理時間10min、水菜體積質量比8m1:1g,菌落總數降低(1.43~2.29)1g(CFU/g),大腸菌群降低約1個數量級;二氧化氯對芫荽的最適減菌條件為質量濃度60mg/1、處理時間10min、水菜體積質量比12m1:1g,菌落總數降低(2.08~2.79)1g(CFU/g),大腸菌群降低1~2個數量級;過氧乙酸對芫荽的最適減菌條件為質量濃度150mg/1、處理時間2min、水菜體積質量比4m1:1g,菌落總數降低(0.64~0.99)1g(CFU/g),大腸菌群降低小於1個數量級。綜合比較3種減菌劑的減菌效果,二氧化氯殺菌效果最好且安全無毒,過氧乙酸對芫荽減菌效果最弱。
作者從鮮切芫荽中分離純化得到的7株細菌分別為歐文氏菌屬、假單胞菌屬、氣單胞菌屬、不動杆菌屬、拉恩氏菌屬、根瘤菌屬和腸杆菌屬。二氧化氯處理可以減少根瘤菌屬、不動杆菌屬和氣單胞菌屬。
綜上所述,適合芫荽鮮切加工的減菌方法是二氧化氯質量濃度60mg/1、水菜體積質量比8m1:1g處理10min。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二氧化氯,次氯酸鈉,菌落總數,大腸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