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智能猪数字在論壇上

来源:时间:2025-05-04 23:39:23

智能養豬新變革:AI養豬 “數字指揮官” 引領行業新潮流_南方+_南方plus

3月22日,2025第七屆中國規模豬場智造論壇在華中農業大學開幕,养猪I养引领這一盛會再度聚焦智能畜牧業前沿,新变行业新潮為行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挥官

論壇現場。智能猪数字

在論壇上,养猪I养引领業界知名專家濟濟一堂,新变行业新潮圍繞 “十四五” 豬業主要技術成果、挥官“十五五” 豬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與變革以及養豬產業鏈創新與智造等關鍵議題,智能猪数字各抒己見,养猪I养引领碰撞出智慧的新变行业新潮火花。他們共同謀劃著加快豬業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致力於推動豬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AI養豬 “數字指揮官” 亮相發布。

其中,深圳數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影科技”)發布的 AI養豬 “數字指揮官” 成為了全場焦點,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一創新性成果宛如一把鑰匙,開啟了智能技術深度融入傳統養豬業的大門,為行業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思路與變革動力。

從傳統到智能:AI運籌千裏豬場

智能養豬行業自2017 - 2018年逐漸興起,目前仍處於自動化與數據化階段,雖然在個別單點場景已展現出智能化的曙光,但整體而言,養殖場管理依舊高度依賴人員經驗。養殖管理決策難、異常情況發現難、員工管理難、養殖能力複製難等問題,如同一座座大山,橫亙在行業發展的道路上,使得智能化養殖模式的需求愈發迫切。

AI養豬 “數字指揮官” 亮相發布。

而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智能畜牧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從畜禽的麵部識別、姿態識別實現精準個體管理,到智能診斷技術輔助疫病防控,全方位提升了畜牧生產的智能化水平。數影科技正是敏銳地捕捉到了行業痛點,開發出“數字指揮官”這一AI養殖生產管理係統。數影科技FPF產品總監劉昭介紹道:“我們打造‘數字指揮官’,旨在助推行業實現共享共創,重構養豬效率,真正做到一人一機,運籌千裏豬場。”

據了解,“數字指揮官” 具備強大的智能化自動決策能力,能夠廣泛應用於母豬發情鑒定、精細飼養技術、生豬和產品追蹤及溯源、母豬淘汰等關鍵工作環節。在過去,依靠場長派工,常常出現信息傳遞不及時、不準確的情況,員工對工作目標模糊不清,導致工作效率極為低下,派工響應時間平均長達 0.5 小時。劉昭表示:“如今,通過‘數字指揮官’的自動任務派發,派工響應時間縮短了30%,極大地提高了豬場生產任務的執行效率,有力保障了生產流程的順暢進行。”

不僅如此,“數字指揮官” 還能科學計算母豬綜合性能,適時調整生產節律。與傳統養殖方式相比,其優勢盡顯,傳統方式中繁殖卡信息匱乏,很難察覺生產性能低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數影科技發布的FPF未來豬場Pro同樣備受矚目。這一版本標誌著自2018年首次推出智能化畜牧養殖平台以來的第二次重大技術升級。相較於之前版本,FPF Pro集成了獨立的空間導航功能,通過真實還原線下欄舍布局,實現了空間真實在線,員工借助空間導航可快速完成作業,生產效率顯著提高;豬隻實時在線功能從嘀電子耳標升級到碰一碰智能欄位卡作業,通過手機 APP 和智能欄位卡,實現一碰一點現場快速作業,確保了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

數字引領養豬未來:實現全程可追溯

在科技的強勁驅動下,數字智能養豬正以雷霆萬鈞之勢重塑傳統養豬業的格局。廣州影子科技有限公司CEO石廣霄指出:“智能養豬模式下,千頭母豬人效可達4 - 5人,萬頭肉豬人效為 3人,PSY(每頭母豬年斷奶仔豬數)可達30 - 32頭。”

以揚翔豬場為例,該豬場采用全域數智育種體係,對豬隻生命周期各環節的數字信息進行智能收集、整理,並通過大模型算法高效利用這些數字信息,對種豬進行精準遺傳評估,成功實現了生豬育種數字化和智能化,大幅提升了育種效率。石廣霄認為,智能養豬的核心價值在於生產、管理效率的提升。例如,精喂儀能夠依托品種品係個性化設置飼喂模式,自動決策下料,改善背膘情況,提高關聯指標,既節省人力又節約飼料。

論壇現場。

在眾多數字智能養豬帶來的變革中,全程可追溯體係的構建尤為引人注目。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和品質要求日益嚴苛,數字智能養殖生產出的豬肉憑借全程可追溯、品質穩定等顯著優勢,在高端市場展現出巨大的潛力。這一全程可追溯體係借助先進的物聯網、大數據以及區塊鏈等技術得以實現。消費者隻需借助手機應用程序或掃描產品二維碼,便能清晰了解豬肉從仔豬到出欄的養殖全過程,包括飼料來源與使用、疫病防控措施、生長環境等詳細信息。這種透明化的產品信息展示,極大地增強了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

展望未來,在技術創新與專業人才的雙重驅動下,我國智能畜牧業中的豬業必將迎來更為輝煌的發展階段,實現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智能養豬的時代已經來臨,AI養豬“數字指揮官” 等創新成果正引領著行業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撰文:楊智明
來源:《農財寶典》新牧網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龍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