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丹桂飄香,村学第40個教師節如約而至。生带
(《我在鄉村當老師》,爱希時長共2分44秒)
“老師,群年轻人我還想回來上小學,江门我希望能夠再見到你。支教”2020年的奋力夏天,開平市水口鎮第三小學的奔跑黎奕媚老師兩年支教期滿,在人生分叉路口迷茫之際,村学六年級畢業學生的生带這一句話讓她瞬間熱淚盈眶,“我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我當時就下定決心,我要繼續留在這裏。”四年後的今天,黎奕媚身上的教學擔子愈加沉重,但她的內心一如從前:“我願意繼續在鄉村教育的道路上堅守。”
認真聽課的孩子們。
在“中國僑都”江門,每年都有一批意氣風發的高校畢業生懷揣著和黎奕媚相似的青春夢想,奔赴江門“三支一扶”的支教一線,如一粒粒種子般,向下紮根、向上生長,在鄉村學校播撒愛與希望。
“越來越多的青年投身、奉獻到江門的基層教育中,令人感到欣慰和鼓舞,他們的加入將進一步提升江門基層教育水平,為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推動社會進步注入全新動力。”江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黃銳樓表示。
一顆初心,所以奔赴
“趁著年輕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想把學到的知識、看到的世界都講給孩子們聽。”一年多前,24歲的江淑雅懷著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加入了江門市“三支一扶”支教隊伍,前往位於台山邊陲小鎮的北陡中學當語文老師。非師範專業出身的江淑雅坦言,在此之前自己從沒正式麵對過學生,當時特別忐忑。
江淑雅正在上課。
為了解學生需求,江淑雅經常在課後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過程中,她發現班裏很多孩子都是單親兒童、留守兒童,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故事,他們小小年紀,或要分擔繁重的家務,或要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年幼的弟弟妹妹。
“因為家庭情況複雜,這些孩子們很少有機會去外麵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麽樣的。”江淑雅表示,這讓她對支教的使命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僅要給孩子們帶來知識,更要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給予他們陪伴與溫暖,成為孩子們心靈的“一扇窗戶”。
“支教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每每想起自己對支教的初心,我就更堅定一分。”江淑雅表示,新學期新起點,她已準備好繼續全力以赴。
2024年7月,又有32名“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和江淑雅一樣來到江門鄉村學校支教,曹曦就是其中一位。
作為華南師範大學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畢業生,曹曦此前了解到,很多鄉村學校沒有專職的體育教師,體育課程往往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他們普遍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很難按照課程大綱要求上好體育課程。
曹曦的體育課堂。
“我是體育專業出身,教給他們的內容、技能是更加專業的、係統的、科學的。”曹曦談起自己支教的初心說,農村的孩子們身體素質非常好,不少都是練體育的好苗子,如果能得到專業指導,他們會成長得很快。
開學短短幾天,曹曦已經成了開平市馬崗鎮中心小學的“孩子王”。他表示,希望給孩子們營造起學習體育的良好氛圍,讓孩子們愛上體育,真正學到專業的體育知識。
一份責任,所以擔當
2022年下半年,“00後”支教老師陳曉彤剛到新會區大澤鎮沙衝小學時,她既要給幾個班教英語,又兼學校的衛生管理,令她切身體會到書本上所寫的“農村教育資源依然匱乏”這句話的分量。
彼時陳曉彤畢業不久,象牙塔裏所學還有待實踐,當課堂亂哄哄、學生不配合、難以把控上課時間等困難一個個冒出來時,她發覺一切都比想象中困難更多。
陳曉彤與孩子們上課互動。
陳曉彤調整心態,在江門市各級人社部門的培訓、指導以及學校領導、老師的幫助下,摸索出了獎章製度、課堂遊戲等帶班方法,逐漸渡過了教學迷茫期,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
“每次課前我會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小型單詞默寫比賽,調動課堂氣氛,同時通過獎章製度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隻要集夠一定數量的獎章,就可以來找我兌換文具。”陳曉彤介紹道,除管理好學生,她自己也不斷加強學習,吸收優秀教師的經驗,努力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可以說,我所有的空餘時間不是在聽課就是在聽課的路上。”
在當代網友流行討論的MBTI性格類型中,陳曉彤表示自己是“I人”,社交是她的弱項。“但我必須要和家長多多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情況,針對性地教學,所以我努力克服著自己的心理障礙。”陳曉彤表示,她每天都會向家長反映孩子的在校情況,耐心地同他們探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幫助學生進步,慢慢贏得了很多家長的信任、支持和配合。
陳曉彤課後與學生交流。
“陳老師在我心裏排第一!”兩年裏,陳曉彤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克服困難站穩了講台,所任教班級英語成績優異,深受學生愛戴。
如今,她成了“多麵手”,兼任英語、語文以及班主任,也更忙了,“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緩解鄉村小學人力短缺的窘境,為鄉村小學的孩子帶來多一分知識,送上多一分希望。”陳曉彤堅定地說到。
一個眼神,所以堅守
九月初,當開平市水口鎮第三小學的校園裏再次響起熟悉的鈴聲,在外交換學習了一年的黎奕媚老師重新回到了課堂。
很久沒和學生們見麵的她一出現在走廊,馬上被孩子們熱情簇擁起來。算下來,這已經是黎奕媚在這所小學工作的第七年了。
黎奕媚與學生們的關係亦師亦友。
2018年的夏天,剛從五邑大學畢業的黎奕媚放棄了廣州教育培訓機構給出的高薪offer,加入了江門市“三支一扶”隊伍,成為水口鎮第三小學的一名英語老師。那時,她的選擇讓很多人甚是疑惑,別人都是往城裏走,她怎麽到鄉下去?這要從一個“眼神”說起。
“大學時我曾去雲浮一所偏遠農村小學短期支教,上課時一名學生沒來,我出去找,看到他推著一輛裝滿稻穀的小推車在校門口徘徊,那個渴望知識的眼神我至今還記得。”做決定的那晚,黎奕媚重新翻看了一遍大學支教的照片,回想起當時的場景,她的心裏有了答案:“這裏不僅有學生的未來,也有我的人生。”
黎奕媚在大學時期參加短期支教。
剛到學校的一個多月,黎奕媚因為農村環境不適應、工作壓力大,幾乎每天晚上都躲在宿舍哭。“當時我是第一次做班主任,工作很多很繁瑣,有時候加班到深夜都做不完,我因此經常懷疑自己選的這條路。”黎奕媚回憶道,有天晚上她瀕臨崩潰,腦海中又浮現出了孩子們那一雙雙清澈又渴望的眼睛,這再次給予了她力量,“我要留下來,堅持住。”
農村孩子英語基礎差、口語弱,不少五六年級學生連英文書寫字母都認不準確,黎奕媚便從創建英語學習環境著手,采用雙語教學模式,逐步培養學生英語聽說習慣,並以娛帶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憤怒的小鳥”“誰的反應最快”“傳球說單詞”等小遊戲經常出現在課堂上。同時她還鼓勵基礎好的學生當起小老師,幫帶困難同學共同進步。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英語成績提升特別快,她前進的動力和信心更足了。
專心備課的黎奕媚。
在江門,還有許多像江淑雅、曹曦、陳曉彤、黎奕媚這樣的青年不斷奔赴、堅守於基層教育一線崗位上,他們把新的理念、新的知識、新的方式帶到鄉村,為基層教育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希望各位支教老師在崗為江門教育事業奉獻的過程中,能收獲更多成長,早日實現個人價值和夢想。”值此教師節之際,黃銳樓說道,“我們作為‘三支一扶’的管理部門,一定會為各位青年老師做好後勤保障,搭建起更多平台,為青年們在江門工作、生活提供更多安心、舒心、暖心的服務。”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曹童童
攝影/攝像:南方農村報記者 李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