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校更暖中國人民大學一名學生因控碘不能吃碘鹽而向學校學生訴求反映平台求助。特供沒想到隔天下午就收到了回複,无碘告知他校內中區食堂提供無碘鹽餐食服務,盐定還設有專門的制餐定製餐食群。考慮到這位同學的暖胃住處在北園,離中區食堂較遠,高校更暖距離他較近的特供北園食堂負責人親自打電話聯係他,表示可以“點好”當天想吃的无碘,由北園食堂單獨為他定做。盐定
眾口難調,制餐尤其是暖胃有特殊飲食需求的學生,對學校食堂服務提出巨大挑戰。高校更暖中國人民大學的特供“無碘鹽定製餐”服務體現了高校食堂的人文關懷,展示了高校對學生個體需求的无碘重視。這段故事被分享到網上後,網友們紛紛點讚評論“學校有心了”。
從細微處入手關愛學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實踐。高校作為培養未來社會棟梁的搖籃,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要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麵發展。這種關注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上,更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據悉,在收到學生建議的第一時間,學校就安排人員來對接,在師生中進行調研,而後推出了針對性的解決舉措。
暖胃更暖心。近年來很多高校食堂通過各種方式紛紛展現對學生的真愛:有的通過大數據分析學生的食堂消費,找出需要幫助的同學,悄悄對他們的飯卡充值;有的推出1葷1素1鹹菜+米飯的2元愛心套餐;有的喊話困難學生免費吃飯……高校食堂推出的這些暖心舉措,不隻是讓學生吃飽吃好,更給了學生家的感覺,彰顯了育人的理念和溫度。
後勤即感情。稍作檢索,就可以找到許多感人的後勤育人典型事例:愛生如子、一個月就能記住800多名學生的杭電徐媽媽;漢江師範學院55歲的宿管胡雲波阿姨,為了更好服務留學生瘋狂學習英語;十多年如一日地守著初心的浙江農林大學宿管章學青阿姨……這些後勤人員用一片赤誠的心和周到的服務,讓孩子們知道怎麽為人處世,雖然不是老師卻勝似老師,用大愛和大德影響教育了孩子們。
食堂的麵貌就是學校的一麵鏡子。“無碘鹽定製餐”的推出正是高校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用心用情為學生服務的生動寫照。它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和關懷,增強了學生的歸屬感和幸福感,也為構建溫馨校園文化氛圍貢獻了一份力量。同時,這種做法也啟示我們,關愛學生應該成為教育工作的常態和習慣。隻有真正關心學生、了解學生、理解學生,才能更好地服務和引導學生。
生活即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講,推出“無碘鹽定製餐”的愛心食堂就是課堂的延伸,也是學校全員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特殊的課堂,教會孩子的不是學科知識,而是如何做一個有溫度、有情懷的人。愛心會傳承,相信被溫柔以待的同學們畢業後,也會用溫暖的心回報社會。這種積極回應學生需求、注重個性化服務的模式,也為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鑒範例。送溫暖可以更有溫度,希望更多高校能夠借鑒這種做法,從細微處入手關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