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之地,物華天寶,到底人傑地靈,有多廣東以其獨特的广东地理位置與文化底蘊,孕育了豐富多彩的茶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茶葉加工技藝更是加工璀璨奪目,承載著千年的到底智慧與匠心。
在這片土地上,有多每一道製茶工序都蘊含著深厚的广东文化底蘊和匠人的精湛技藝,綠茶、茶叶紅茶、加工烏龍茶、到底白茶、有多黃茶,這裏的茶葉品類豐富多樣,在國內外均享有盛譽。
梅州市大埔縣西岩山。
一壺佳茗,源自山川之靈的滋養,更需曆經多道匠心獨運的製作工序,方能成就其獨特韻味。
千年技藝,源遠流長
廣東茶葉加工技藝的曆史脈絡可追溯至千年前,在悠悠古韻之中,製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世代匠人的不懈追求。嶺南大地不僅孕育了豐富的茶葉品種,更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茶葉加工技藝體係。
采摘、曬青、搖青、涼青、揉撚、發酵、幹燥......製茶的每一個流程飽含了製茶師的辛勤汗水與匠心獨運。他們憑借著對茶葉的深刻理解與熱愛,在每一個環節中傾注心血,精心操作,隻為將大自然的饋贈轉化為那一杯杯香醇的茶湯,讓人們在品味中感受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魅力。
製茶師在進行“揉撚”步驟。
在製茶的過程中,茶葉在陽光下緩緩褪去青澀,吸收自然的精華,更在發酵的過程中激發出獨特的香氣,達到最佳的色香味狀態。
在眾多品類的茶葉中,潮州單叢茶便是代表性茶品之一。其憑借“形美、色翠、香鬱、味甘”的四大特色聞名遐邇,吸引了無數茶客與愛好者的青睞。英德紅茶也憑借馥鬱的香氣令人沉醉。衝泡之時,茶湯紅豔明亮,宛如琥珀流光;輕啜一口,更是回甘悠長。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進步,廣東的茶葉加工技藝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發展,既保留了傳統的精髓,又融入了現代科技的力量。如今,通過不斷鑽研和創新,廣東的製茶師們不僅保留了傳統工藝的精髓,還引入了現代科技手段,如機器殺青等,提升了茶葉的品質和生產效率。
然而,工業化生產茶葉的快速發展對手工製茶的定位和生存造成了一定壓力。一方麵,年輕一代對傳統製茶技藝的學習和傳承興趣不高,製茶人才稀缺也稱為難題。另一方麵,茶葉產業鏈條短、品牌建設薄弱等問題也製約了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廣東各地也紛紛“亮招”。
2022年,清遠市設定目標將英德紅茶培育為百億級農業支柱。隨後,英德市發布實施方案,以科學前瞻布局茶業,促進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不久前,紫金縣也開始全力推進茶產業發展,通過“紫金蟬茶”品牌工程的“五個一”戰略及省級農業園引領,轉型升級茶產業,鞏固“中國蟬茶之鄉”地位,其茶葉種植麵積達7.5萬畝,品牌價值突破35億。
此外,連山稻菜茶產業園於2022年6月入選廣東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該園種植麵積超13萬畝,2021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4.63億,稻菜茶產業貢獻12.52億,帶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至1.93萬元。
從英德紅茶的百億產業目標,到紫金縣“紫金蟬茶”品牌的崛起,再到連山稻菜茶產業園的省級認定,廣東不僅在傳統茶業上深耕細作,更在茶產業轉型升級、品牌建設及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些努力不僅提升了廣東茶葉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力,也為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鞏固了廣東作為中國重要茶產區的地位,引領著茶產業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
英德積慶裏紅茶穀。
技藝創新,文化引領
未來,廣東的製茶技藝將在不斷創新與融合中煥發新生。隨著消費者對健康和品質的追求日益增加,手工製茶因其獨特的口感和品質而備受青睞。廣東的茶農和製茶師傅們將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對傳統製茶技藝進行改良和優化,不斷提升茶葉的品質和附加值。
此外,茶產業與旅遊、文化等產業的融合發展也為廣東製茶技藝的推廣和傳承提供了新的機遇。例如,潮州正推動茶旅融合新模式,鳳凰山茶旅走廊總長25公裏,精選13公裏線路,串聯特色景觀、古跡、鄉村,如鳳凰穀、棋盤穀、單叢茶博物館、天池及叫水坑村等熱門景點,不僅吸引遊客,還促進了產業興旺與民眾增收。
在人才培養方麵,廣東省也在從各方麵大力推進製茶人才隊伍的培養。9月12-14日,廣東茶葉加工技能大賽將在清遠英德市盛大舉行。作為2024廣東省首屆農事運動會的係列賽事之一,此項比賽是對茶葉產業人才培養成果的一次“大檢閱”。大賽匯聚了來自廣東各地的茶葉製作高手,他們將以匠心獨運的手法,將一片片嫩綠的茶葉轉化為香氣馥鬱、滋味醇厚的佳品。通過比賽的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參賽者對於茶葉加工技藝的極致追求,更能在無形中傳遞了茶葉文化的精髓與傳承的重要性。
加工中的新鮮茶葉。
未來,廣東茶葉加工技藝的發展將緊密圍繞技藝創新與文化傳承的雙輪驅動戰略展開。其中,廣東茶葉加工技能大賽便是重要載體。通過比賽,製茶師傅們能夠交流心得,切磋琢磨,共同探索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融合之道,推動茶葉加工技藝的不斷創新與發展。讓我們共同期待更多優秀人才在茶葉加工領域綻放光彩,共同推動中國茶葉走向世界,續寫千年茶韻的新輝煌。
撰文:張璠
攝影:柯學潛 吳秒衡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