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选择據湖南省考試院發布的高职信息,湖南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高職專科批普通類第一次投檔分數線顯示,也种高職院校招生成績“搶眼”,理性共有119個高職院校專業組達到或超過本科線,回归數量相比去年的选择52個高職專業組翻了一倍。其中,高职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2024年共計錄取超本科線考生1727人,也种占普通高考計劃(2646人)的理性65.27%,較2023年增長了近20個百分點。回归
類似情況在全國多省的选择招生中都存在。今年高考招生季,高职選擇報考職業本科、也种高職的理性學生越來越多。這很大程度在於他們看中了這些院校的回归就業潛力。如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教育質量報告顯示,2023屆畢業生對口就業率高達88%。
在一些人看來,一些學生因為看重就業而選擇高職,並不理性,甚至還有些功利。不過,從學生的成才選擇與高校的辦學定位看,出於就業考量選擇職業院校接受職業教育,本身也是理性的。這某種程度上也是自身發展選擇與學校辦學定位的適配。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大學的辦學定位大致分兩類。一類進行通識教育,這類大學以能力為導向,關注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與素質。對於這類大學來說,需要警惕的是辦成職業培訓所。
另一類進行職業教育,這類高校以就業為導向,根據社會、職業對人才的需求,關注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對於這類高校來說,需要警惕的是偏離職業教育定位。後者主要包括地方本科院校、職業本科與高職高專。
因此,如果學生報考進行通識教育的大學,應該關注大學有怎樣的辦學資源、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培養學生怎樣的基本能力與素質。
選擇這類大學,就不能隻盯著畢業後的就業。這也是近年來這類大學在新生開學典禮上,一再告誡學生不要圍著就業學習,要重視做學問的原因。
對於大學開設的課程、舉行的活動,假如學生以是否與就業相關來衡量,將它們分“有用”“無用”,就會發現往往是那些看似“無用”的課程與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質、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與進行通識教育的院校不同的是,職業院校必須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最好做到學校對學生的技能教育與社會對職業人才的需求無縫銜接。為此,職業院校必須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所以,當一些學生為了就業選擇高職,這其實是教育回歸理性的表現。2022年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將職業教育定位為與普通教育平等發展的類型教育,這是完全有別於層次教育的定位。在類型教育的定位下,每個學生要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才,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
發展職業教育,在國家層麵要進一步消除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性政策,而在學校辦學層麵,職業院校要堅持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辦出類型教育的特色,培養就業對口的高素質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