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夕陽的餘暉下,細長而柔軟的清城区全鰻魚在水麵上翻滾嬉戲,銀色的链条鱗片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耀眼,時而閃爍著銀色的培育微光,與周圍的为乡水麵光澤交相輝映。這一畫麵出自清遠市清城區石角鎮的村振景盛農業養殖基地,這裏不僅是兴添水產養殖業的先鋒陣地,更是智赋新農人引領鄉村振興的鮮活例證。
夕陽下,景盛農業養殖基地鰻魚收籠
向“質”飛躍,掀起水產養殖“金浪花”
清遠市景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景盛農業”)成立於2021年,链条主要經營場地在清城區石角鎮,培育現有水塘麵積約300畝,为乡重點養殖鰻魚、村振鱖魚等名優淡水魚品種。兴添
景盛農業創始人陳景文對記者說,大學畢業後,他經多方了解到工業化、集約化生產對行業變革的推動,尤其是水產養殖集約化、產業化升級的重要性。於是他於2020年放棄原有的行業,返回家鄉專注水產養殖。
據陳景文介紹,經曆了數年的摸索,景盛農業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有限合夥(分紅型)投資養殖”和“技術輸出”三種合作模式。其中“技術輸出”的模式是由公司向農戶們提供種苗、養殖技術、水質管理、銷售渠道等全程保姆式的技術輸出,為養殖戶減少試錯成本,隻需要5-6個月即可銷售,還實行兜底回收,保證養出來就一定能賣出去。
目前,景盛農業合作範圍已覆蓋清遠市“三連一陽”地區及廣州、佛山等多個城市,成功帶動超過300戶農戶參與養殖,盤活各地超過10000畝可用養殖場地,為農戶帶來超過330萬元收入。
“未來,景盛農業將持續加強與‘百村千戶’的合作,引領更多農戶與養殖戶投身水產養殖事業。我們計劃在2025年申報省龍頭企業,並著手規劃建設、申報自然科普基地。此外,我們還將著力於特色養殖領域的發展,特別是鰻魚與桂花魚的養殖,做好產品延伸,提振消費,為集體經濟與村民生活帶來實質性的改善與提升。”陳景文滿懷信心地向記者闡述了他的願景與計劃。
向“景”而生,繪就鄉村旅遊“新畫卷”
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走進清城區橫荷街道沙塘村,仿佛置身綠幕中。村裏有一處火爆的打卡點叫作“珍珍小院”,青磚外牆、瓷瓦屋頂,還有別具一格的園林小院,為遊客提供了獨具特色的住宿體驗。
從“空心房”到“珍珍小院”,改變源於橫荷街道的沙塘月景灣鄉村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劉詠琪,她采用“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在橫荷街道和村委的大力支持下,成功整合了沙塘村約650畝土地,推動了集“黨建+團建+民宿”於一體的沙塘月景灣鄉村旅遊田園綜合體蓬勃發展。在劉詠琪的帶領下,鄉村迅速煥發了活力,村集體每年可得到超過100萬元的增收。今年11月,該民宿還被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評為銀宿級鄉村民宿。
向“純”深耕,打造土豬品牌“新高度”
在綠意盎然的養殖場內,一群群土豬在陽光下悠閑地覓食,這裏是韓淑娜和她的團隊用心血澆灌的鄉村振興希望之地。
一群群土豬在陽光下悠閑地覓食
清遠市瑤家花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的韓淑娜,自2019年進入養殖行業以來,始終堅持打造廣東純種土豬第一品牌。她以活體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的方式對粵東黑豬和梅花豬進行保護、提純複壯,同時與中國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科貿學院等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對種豬生長性能和肉質風味進一步優化。據了解,企業已成功帶動農戶養殖地方品種豬數量5000餘頭,產值高達2000萬元。除了養殖外,企業還積極帶動農戶種植番薯葉、南瓜、牧草(巨菌草),產能達800噸,並被用於瑤家花土豬的飼喂,基本實現國家環保種養結合要求。
全鏈條培育,點亮鄉村振興“新引擎”
新農人的培育和發展正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清城區圍繞服務“百千萬高質量發展工程”建設需求,堅持“新農人”建設與“三農”工作同步謀劃、同步推進、持續強化隊伍建設。
在“育”字上見實效。清城區大力推進鄉村人才培訓體係建設,全維度打開“新農人”成長通道。通過農技培訓,為清遠麻雞等產業提供人才支持,累計培訓超680人次;針對性地對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進行高素質農民培訓,2017年至今累計培育952名。健全“新農人”創業孵化體係,依托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搭建交流平台,累計開展服務交流活動212場次,服務覆蓋超9.6萬人。用活用好專家送技下鄉,引導專家下沉96人次,服務覆蓋7024人,促成15個產業對接和項目合作,有力推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
在“引”字上下功夫。清城區圍繞清遠雞、生豬以及觀光水果等產業所需種養技術,結合典型村培育,挖掘和認定一批有特色技能、有帶富潛力的鄉村技術人才。建立鄉村振興人才庫和鄉村運營雁歸庫,截至目前,納入清城區鄉村振興人才庫人才883名,納入清城區鄉村運營雁歸庫人才59名。積極開展鄉村工匠評審,引導農村從業人員參與鄉村工匠人才、鄉土專家評定,今年申報人數達193名,全區累計評選鄉土專家109名,並納入鄉土人才信息庫。以“雁歸計劃”為契機,麵向返鄉大學生發起“招賢令”,通過公開招聘儲備村級後備幹部814名。
在“留”字上求突破。清城區持續完善“新農人”工作機製,確保人才“引得來”也要“留得住”。清城區通過構建“新農人”全鏈條工作機製,推廣“專業技能人才+合作社+農戶”模式,成功創建省級標杆合作社9家、省級標杆家庭農場10家,帶動產業興旺、農民增收。持續完善服務機製,落實農業農村產業項目獎補、人才一次性創業資助、創業租金補貼、廣東大學生誌願服務山區計劃、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貼息貸款等一係列扶持政策,支持新農人返鄉創業。健全評價激勵機製,發放補貼、組織申報激勵補助等,突出實際貢獻,激發“新農人”工作熱情,拓展其發展空間,讓事業更有前景。
今年以來,清城區圍繞“百千萬高質量發展工程”,全力推進新農人建設。通過念好“育、引、留”三字訣,挖掘並培育了一批有特色技能、有帶富潛力的鄉村技術人才,不斷壯大新農人隊伍。同時,成功引入鄉村運營理念,以新農人為核心,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基層治理和文化繁榮。未來,新農人隊伍將會成為引領鄉村運營、驅動鄉村發展的生力軍,以人才“美”業賦能鄉村振興,為清城區的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和動能。
來源:清城區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