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寒風料峭。华②淩晨1點,阳江合山陽江市陽西縣織篢鎮東村茅元山自然村,百年歐彬輪和父親清點當天準備運往陽東區合山鎮合山牛圩販賣的牛圩牛隻。
合山牛圩每逢公曆以1、4、7為尾數的日子開市,早晨6點正式開始交易。從事養牛業已有二十餘年的歐彬輪嚴格遵守這一時間,每逢圩日,雷打不動,將牛運去合山牛圩,爭取賣個好價錢。
歐彬輪和父親仔細檢查了牛的狀況,給牛喂食喂水,確認每頭牛都吃飽喝足,精神抖擻。接著將牛隻一一牽上車廂。15頭牛首尾交錯被固定在車廂兩邊,待最後一頭牛被固定綁好,歐彬輪啟動引擎,將車輛駛出村道,開始了一天的生計。
淩晨2點30分,歐彬輪將準備運去合山牛圩的牛趕上車、一頭頭栓牢。
(趁墟!邂逅百年牛墟,時長共3分35秒)
淩晨交易
合山牛圩位於陽江市陽東區田畔鎮和合山鎮交界處,是一個買賣活牛的市場,也是粵西最大的生牛交易市場。合山牛圩傳承百年,每至圩日,周邊城市的牛販子都會來到這裏交易,從6點開市到收市,隻有3個小時。
“每頭牛的出入都有記錄,最多時有三四百頭牛在這裏交易,平時一兩百頭。”合山牛圩負責人鍾運龍介紹,以前牛圩在鎮上,但隨著鄉鎮發展、市場擴張,為避免堵塞交通、影響周邊村民生活,牛圩搬遷至豐垌村,交易品種也從以耕牛為主變成以肉牛為主。
合山牛圩能夠延續至今,並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離不開市場近百年來的經營曆史、客源積攢。各色牛販及牛中匯集在合山牛圩交易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且共同遵守著一套約定俗成的規則和習慣。這些規則不僅包括了交易的流程和方式,還涵蓋了對牛隻的健康和質量的嚴格要求。
“外地很多牛商都拉牛到合山來賣。”養了二十多年牛的韋國富近年轉型做經銷商,“現在市場越來越大,越來越好,賣牛比養牛更能賺錢。”韋國富經手的牛最遠賣到了河南。
淩晨4點,天還黑沉,合山牛圩外就排滿了大貨車,有些滿滿當當載滿牛,有些則空空蕩蕩。來自粵西地區甚至江西、河南等地的交易商們,早早就在這裏候著等待開圩。“要真是等到6點才來,品質好的牛都被買走了。”淩晨2點驅車從台山趕來的黃宗毅說,“這裏的牛販子都是淩晨三四點就來了,有的甚至更早。經常是在市場外麵排隊的時候就在看牛了。”
黃宗毅是經驗豐富的牛商,來合山牛圩既買牛也賣牛。他通常會提前幾個小時到達,以便有足夠的時間挑選最好的牛隻,也能早早為帶來的牛找到好買家。“早到的牛販子可以先挑選,而且價格也相對公道。等到市場正式開張,很多好牛已經被挑走了。”黃宗毅的貨車後視鏡上已經捆上了幾頭小黃牛,他計劃再買幾頭大的回去,可以賣給餐飲店立時宰殺。
早上6點,合山牛圩開市,車隊排著長龍進入圩市。
淩晨6點,牛圩市場準時開門。交易商們開著貨車陸續進場,賣家們牽著牛群聚集在交易場中。黃牛、水牛、壯牛、小牛等等品類多樣,“哞哞”的牛叫聲響徹這片土地。交談協商的聲音此起彼伏,現場瞬間沸騰了起來。
牛隻的買賣在喧鬧中有序進行。買家們圍著牛群仔細觀察,一旦相中了,馬上上前揪住牛繩細細查看,用手觸摸牛的肌肉,檢查牙齒,評估其年齡和健康狀況。賣家則在一旁介紹牛隻的特點,試圖說服買家。價格的談判在買賣雙方之間來回拉鋸,最終在心照不宣的默契中達成共識。
歐彬輪熟練地穿梭在人群中,對前來看牛的買家偶爾介紹幾句,若是遇到談不攏價格的,便拉著牛繩往旁邊一側,走遠幾步,等著新來的買家來相看。
牛中選牛
除了賣家和買家,穿梭在交易場中還有一類人。他們憑著“閱牛無數”的慧眼以及伶牙俐齒的巧嘴,關照著買賣雙方的利益。他們是牛市中的“大媒人”——牛中。一名資深牛中隻要掃上一眼,就可以大概判斷出牛的重量和品質。
市場上最好看、最熱鬧的場麵莫過於牛中選牛。牛中在接到客商委托購買的任務後,便熟練地打開戴在頭頂的照明燈,在交易區不斷穿梭,眼神犀利地來回掃視,需得做到眼明心亮,下手快準狠。商談價格,你來我往,鬥智鬥勇。
在市場上,往往是牛中看中了牛,給出一個數字,不等賣家反應便要牽牛走人。若是賣家不滿金額,則死死拽住牛繩,堅持自己的價格底線,不肯輕易讓步。
在合山牛圩,牛販子和牛中打著電筒進行交易。
在這樣的拉鋸戰中,牛中的經驗和智慧顯得尤為重要。他們必須迅速判斷出牛的實際價值和市場行情,給出一個既能讓賣家接受又不至於讓買家覺得吃虧的價格。而賣家則要依靠自己的直覺和對市場的了解,來決定是否接受牛中給出的價格。如果雙方僵持不下,牛中會利用自己的口才和談判技巧,試圖說服賣家降低價格,或者找到其他買家,以期達成交易。
整個過程緊張刺激,雙方在拉扯中嬉笑怒罵,亦引得圍觀的人群笑聲不斷。
張叔是一位有幾十年相牛經驗的資深牛中,從不落下任何一次圩日。“我做牛中也有幾十年了,過去也曾經是養牛賣牛的牛商,現在就專門給老板們相牛,根據需求幫他們挑選、估價。”說到如何看牛,他侃侃而談,“可以通過觀察毛色、外形、牙齒來判斷一頭牛的價值。看牙齒就能判斷年份,一般5年到8年的牛肉肉質更好。”
市場上有十多名專業牛中,他們有不同的相牛技巧和經驗,共同點是都對牛的生理特征和市場行情非常了解。這些牛中在圩日裏穿梭於人群之中,總能在牛群中迅速鎖定那些潛在的“金牛”。他們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但同時也相互尊重,彼此間經常交流心得,共同提升相牛的技藝。
對於新手來說,跟隨這些經驗豐富的牛中學習,是快速成長的捷徑。
應變求變
以往,商販們都遵循開市時間前來交易。現在,牛圩已有數家企業入駐,非開市交易時間也可以進行交易。
進駐的企業有來自陽江本地的和外省的。“外省的有新疆、河南、安徽、內蒙,都是近幾年入駐的,現在也不時會有企業來看場地。”合山牛圩運營人員秀秀告訴記者,這裏有陽江本地牛,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牛,還有進口牛。每年,都有相當數量來自泰國、緬甸和老撾的進口牛,跋山涉水來到合山牛圩。
一位來自外地的買家正仔細檢查著牛的健康狀況和體格。
“我們在全國各地都有基地,在主要的銷區市場會布點。合山牛圩是我們重要的交易點之一,不僅因為這裏交易曆史悠久,更因為這裏的市場活躍度高,交易量大。我們在這裏設立基地,可以更好地服務客戶,同時也能及時掌握市場動態,調整我們的銷售策略。”廣東熱拉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吐爾洪江·阿克木說。
企業的到來為合山牛圩帶來了新的活力和機遇。這些企業的加入不僅增加了市場的交易量,也提升了品種的多樣性。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促使價格透明化,保障了買賣雙方的利益。此外,還給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現在我們市場還可以代管。有些外地來的老板提前一晚就把牛拉到我們這裏,第二天開市的時候他們再來賣。有些沒賣出去的也可以放在我們這裏寄養,遇到看中的買家可以直接買走。”鍾運龍說。
合山牛圩6點正式開市,所有牛隻被拉到一片空地上統一交易。
除了企業入駐,越來越多年輕人也加入到這一行。入行六七年的梁子豪今年23歲,除了自己買賣牛隻,還會通過拍攝視頻等方式幫客戶選牛。年輕人的加入讓傳統的牛圩更具活力。每次趁墟,梁子豪都會提前在抖音等社交平台發布牛圩的最新動態和牛隻信息,吸引不少業內人士關注。年輕人利用互聯網平台和社交媒體,拓寬了牛隻交易的渠道,提高了市場的效率。
梁子豪入行接近7年,除了來合山牛圩賣牛,他還會拍一些短視頻在網上尋找買家。
卷哥則專注於改良牛隻品種。“開市的時候我基本上都會來,看看有沒有合適的買回去配種。”卷哥在抖音上的昵稱十分直白,叫“陽江牛改良,中介服務”。36歲的卷哥剛入行一年多,他看好市場前景,“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者對優質牛肉的需求會越來越大”。他計劃通過科學的育種方法,培育出更適應市場需求的牛種,以滿足消費者對肉質和口感的更高要求。
延鏈聚財
“我們不斷改進和完善牛圩的設施,讓合山牛圩逐漸成為一個現代化的交易平台。”鍾運龍說,合山牛圩正逐步引入電子交易係統,讓買賣雙方能夠通過網絡平台進行交易,這樣不僅提高了交易效率,也拓寬了市場的覆蓋範圍。此外,牛圩還計劃建立牛隻健康檔案和質量追溯體係,確保每一頭牛的來源和健康狀況透明化,讓買家更加放心。“還準備建一個屠宰場,將市場交易和肉牛屠宰進行一體化管理。”
以合山本地小黃牛為原材料做成的係列牛肉菜品是合山鎮的著名美食,當地曾舉辦過“合山小黃牛美食節”“全牛宴”等活動。合山鎮副鎮長吳仁彬早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合山鎮將以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為契機,大力發展牛產業,通過良種選育、規範飼養推動合山牛產業提質增效。同時,進一步挖掘和豐富合山“百年牛圩文化”內涵,將百年牛圩文化及鄉村文化特色結合起來,打造牛圩文化品牌,讓更多遊客體驗到這份獨特的圩市文化。
從早上6點開市到9點,至多3個小時,交易便進入尾聲。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唐瑞謙
攝影:南方農村報記者 李卓然 柯學潛
設計:王舒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