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谱好壮大村集体经济“四部曲”,中山奏响“百千万工程”新乐章

来源:时间:2025-04-21 20:45:35

譜好壯大村集體經濟“四部曲”,四部曲中山奏響“百千萬工程”新樂章_南方+_南方plus

踏入修舊如舊的祠堂,觸摸曆經滄桑的工程蠔殼牆,感受時光的四部曲流轉;體驗紮染技藝,領略舞獅風采,谱好感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壮大章獨特魅力;步入路邊的咖啡館或小飯店,品味一杯香醇的村集拿鐵,享受一桌美味的体经農家佳肴……隨著深中通道正式通車,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正迎來鄉村旅遊的新熱潮。

如此充實而美好的旅遊體驗,得益於強村公司的“精心策劃”。近年來,雍陌村成立了雍匯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負責資源整合、景點串聯、客流引導等工作,提升了文旅產業的品質,為村集體新帶來了超40萬元的年收入。雍陌村的發展,正是中山市積極培育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一個生動例證。

“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中山市立足鎮村資源稟賦,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倍增行動,推動農村資源資產集約化利用、加快推進低效工業園改造、培育和發展強村公司,推動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村(社區)的集體經濟總收入穩定增加,城鄉收入比持續縮小至1.42:1,夯實了共同富裕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

近年來,中山市立足鎮村資源稟賦,已探索形成強村公司、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三資一體化平台等一批有特色、可推廣的典型做法。  受訪者供圖

 發展強村公司 

激活農村各類要素潛能

“如今我們的塘敢蘿卜,遠近聞名,不少廣州、佛山的遊客都慕名而來!”看到“土特產”還沒出村就已經售罄,三鄉鎮塘敢村黨總支副書記馬誌賢的喜悅都寫在了臉上。

得益於當地鬆軟的沙質泥土和五桂山順流而下的山泉水灌溉,塘敢蘿卜具有清甜可口、爽脆無渣的特點,平均每根就有四五斤重,但此前由於個體種植、銷售模式,長久以來名聲不顯,收益有限。如今,塘敢蘿卜遠近聞名、成了大家口中強村富民的“香餑餑”,都得歸功於村內的強村公司——中山市塘敢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稱“塘敢農業”)。

“別小看這片300畝的蘿卜田,我們從農戶手裏將土地流轉過來,將每畝租金從1000元提升到了1500元,將其打造成一個集觀光、農事體驗、研學的蘿卜基地,通過舉辦蘿卜節、‘花田喜事’旅遊文化月等一係列活動,光是2023年就賣出了超過30萬斤蘿卜,年營收超48萬元。”塘敢農業負責人鄭海榮介紹。

由村出資51%、私企出資49%的塘敢農業,除了帶動鄉村遊、親子遊等業態發展,還提供塘敢蘿卜選種、施肥、澆水等全過程服務,並以合理的價格統一收購再銷售,蘿卜每斤的價格從過去的1.2元左右提升到了2.5元至3.5元。“我們計劃繼續延伸‘蘿卜+’產業鏈,一方麵開發塘敢蘿卜副產品,另一方麵組建研學團隊,打造‘塘敢研學’品牌。”鄭海榮說。

強村公司的成立,帶動了“塘敢蘿卜”出圈,也促進塘敢村鄉村遊、親子遊等業態發展。  受訪者供圖

如今,在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的背景下,類似塘敢農業等一批“強村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山湧現。據統計,中山市現有強村公司143個,涵蓋全市19個鎮街,形成村集體獨資,村集體與鎮街、國資公司合資,村集體通過項目合作聯合出資等多種組建模式,遍布資產經營、社會服務、生產銷售、工程承攬、資本投資等多個領域,帶動富民興村成效明顯——2023年以來,中山新成立“強村公司”27家,對應的24個村(社區)2023年集體經濟收入為7.79億元,較2022年增加2億元,增幅達34.59%。

每天清晨和傍晚時分,雍陌村村民鄭合超、許貞貞夫婦都會來到位於鄭觀應故居附近的雍義堂,帶領村民開展舞獅、洪拳等一係列南派武術訓練。雍義堂是他們於2023年6月返鄉後在村內租賃而起的醒獅工作室。“回到‘家門口’開店,看中的正是強村公司成立後村裏越來越好的文旅發展前景。”鄭合超說。

越來越多村民返鄉開店,看中的正是強村公司成立後村裏越來越好的文旅發展前景。  受訪者供圖

坐擁鄭觀應故居、岐澳古道、中山溫泉等特色景點,雍陌村雖然有著豐富的文旅資源,但長期以來,以土地、房屋等物業為主要資產形態的租賃經濟仍為村集體經濟的主導。如何盤活村莊資源,改變對傳統地租經濟的依賴?

文旅產業是發展關鍵詞。但若缺乏統籌主體,鄉村文旅或許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成立強村公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由專業的人來運營統籌村內閑置資源,讓鄉村產業發展從‘輸血’到‘造血’轉換。”雍陌村第一書記阮鋼輝告訴記者。雍陌村文旅資源的有效開發推廣,就是強村公司發揮重要作用的一個縮影。

“我們盤活村內閑置民居、古舊建築,將村內5間閑置民宅改造為12間客房、庭院、茶室。”雍匯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經理鄭金祥介紹,其所在的公司是由中山市中匯集團、鎮屬資產公司、村集體共同出資1000萬元成立的文旅公司,以打造“美宿·雍陌”民宿項目為核心,引入職業經理人進行專業化運營,並由職業經理人團隊開展實操培訓,逐漸培養形成本地專業化民宿運營隊伍。與此同時,通過“民宿+”模式,強村公司與雍陌村合作,統一改造了沿街建築,引入餐飲店、藝術工作室等業態。如今,雍陌村不僅有了網紅餐廳、茶室和咖啡館,還有不少曆史文化打卡點和民俗研學機構。

中山市三鄉鎮雍陌村的古街巷。

“現在來到村裏的遊客越來越多,不少人經過都會來問有沒有紀念品可以出售。”許貞貞說。如今,一走進醒獅工作室,就能看到門口的玻璃櫃台裏擺滿了舞獅擺件、橫幅等等周邊產品。

許多中山市民與外地遊客都來到雍陌村逛一逛,挑選一些紀念品或伴手禮。

強村公司的成立,是雍陌村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的一劑良方。一連串的數據證明了此舉的有效性:2022-2023年“美宿·雍陌”連續兩年入選中山市特色民宿,是當地入住率最高的民宿,同時帶動就業創業116人。除民宿以外,全村的新業態達到14家,賦能村集體每年增收超44萬元,村民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7萬元。

 乘“工改”之風 

拓展集體經濟發展空間

“嘉隆置業科技園投產後,預計年產值15億元,納稅將突破4000萬元,帶動村集體收入從550萬元增加到1260萬元。”眼看著一片低效益鋅鐵棚變成受市場青睞的高標準廠房,原來的村級老廠房蝶變為科創園,古鎮鎮海洲村黨委副書記袁錦明信心滿滿地說,“目前一期的10棟廠房已經全部被企業預定!”

海洲村是中山市最早開發工業的村之一,早在20世紀80年代已建有工廠,生產出古鎮鎮第一盞商品燈。然而時過境遷,老舊、狹小的廠房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工業生產需求,土地資源開發到達了“天花板”,發展空間受到擠壓、經濟增長受限,這也讓海洲村前些年的工業物業租金收入逐漸走低。破解土地瓶頸難題、拓展發展空間成為海洲村等中山先發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

海洲村的變化源於一場在全市村鎮層麵開展的“工改”。從完善用地手續、給予補償到拆舊建新、招商引資引進優質企業,“工改”是一場為新產業騰空間的“二次創業”,通過對低效工業園進行“騰籠換鳥”,推動實現“土地再解放、產業空間再造”。近兩年來,中山超過3.4萬畝低效工業用地得到整備,大批用地手續得到完善,老舊鋅鐵棚蝶變為現代化廠區,為全市打造現代化產業體係提供了高質量的空間支撐。

與此同時,為“工改”配套的一係列更開放、完善的政策,以及項目所引入的產業、資金、人才等要素,也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打開了更多創富增收的思路,不再局限於傳統單一模式的物業收租,能夠在更大範疇內吸納“工改”釋放的紅利。

海洲村的蝶變並非個例。走進五桂山街道,首個村企合作的“工改工”項目正在火熱開建中。對於桂南村而言,這是一項促進村集體收入提升的“民心工程”。通過村企合作“工改”後,桂南村不僅能獲得土地補償款,還能讓低效廠房變身為6萬平方米的高標準廠房,廠房麵積翻了3倍,年租金也隨之翻番。

來到中山沙溪鎮,超8萬平方米的思諾得智能製造工業園已經正式落成。該項目地塊上曾是一片單層低矮鋅鐵棚,通過“工改”,從過去年產值不足8000萬元的低效用地迎來了年產值超5億元的“鳳凰”企業,實現從破舊荒涼的鋅鐵棚到生機蓬勃的高標準現代化廠房的“華麗蝶變”,帶動該地塊的年集體收入由60萬元大幅提高至超300萬元。

 打造“三資”平台 

首創市級統管共治模式

“海洲村有4000多宗村集體資產,過去村裏配備了3個資料員,負責資產信息管理,所有的資產租賃信息都存放在村裏的檔案室,要找一個物業的信息,就像大海撈針一樣,物業管理非常煩瑣,甚至有些物業租期到了,也會忘記續約收租,還有不少物業被遺忘閑置,造成資源浪費。”海洲村黨委副書記袁錦明告訴記者。

袁錦明的煩惱並非個例。農村集體“三資”作為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關乎廣大村民的切身利益。在中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多達2136個,農村集體資產價值逾600億元,守住、管好農村集體“三資”,是推動中山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重要一環。

近年來,中山緊扣資產底數、資產交易、資產監管三大環節,打造農村集體三資和財務監管一體化平台(以下簡稱“三資”平台),首創了農村集體“三資”和財務監管市級統管共治新模式,實現集體資產的高效能管理、高效率運營、高質量發展,全力打好集體經濟牌。

中首創了農村集體“三資”和財務監管市級統管共治新模式。  受訪者供圖

隻要打開中山市“三資”平台,全市各地商鋪、倉庫、廠房、地塊的出租信息一目了然。這些掛在網上的交易公告中明確顯示了權屬單位、交易底價、占地麵積、資產地址,並附上清晰的照片,農村集體優質資源資產通過市場機製得以發揮最大價值。“交易上平台後吸引了市內外的商家投標,有意向的人隻要動動手指就能參與公開競投。”袁錦明說。

截至目前,中山23個鎮街100%的村組集體經濟組織全麵納入一體化平台進行管理,借助平台農村集體資產財務“一張圖”係統功能,對集體所有的資源、資產、資金全麵清查摸底,統一資產編碼和數據標準,進一步理清資產存量、結構、分布和使用情況,逐步實現農村資源資產動態化、可視化、智能化管理。

“自從使用三資平台以後,所有的資產交易數據都在係統存放,並且非常便捷就能查找到曆史物業信息,村裏有多少資金、資產、資源,盤活利用情況一目了然。”袁錦明表示。

2024年上半年,全市經一體化平台完成交易的農村集體資產產權交易3365宗,成交金額30.7億元,網上競投交易平均溢價率18.2%。除此,增加掛牌交易方式,簡化交易流程,大幅提升集體資產的經營效率,目前通過掛牌成功交易138宗,交易金額超6200萬元,農村集體資產效益大幅提升。

 鎮內強弱結對 

推動城鄉區域均衡發展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中山也不例外。為破解這一難題,作為中山深化改革的“先鋒”,小欖鎮率先發力,啟動黨建引領結對幫扶促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依托2家鎮屬集體企業和11個經濟較強社區組成6個幫扶小組,每年投入100萬元,結對幫扶勝龍、坦背、太平等6個經濟薄弱村,從基礎設施、產業規劃等方麵進行幫扶,實行駐點部門單位跟蹤指導的工作機製,致力打造全省“百千萬工程”先行先試、改革創新的樣本。

“以前我們村的收入在全鎮屬於中下水平,日常保潔等支出壓力大,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小欖鎮益隆村黨委委員何健章說。在小欖鎮結對幫扶項目的引領下,竹源、績東一、九洲基三個社區每年向益隆村提供100萬元幫扶資金,從公共場所升級、道路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綠化美化建設、人才振興等方麵進行了幫扶。

在小欖鎮結對幫扶項目的引領下,益隆村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綠化美化建設、產業振興等方麵都有了顯著提升。  受訪者供圖

位於益隆村村口的益隆農貿集市最初是一處自發形成的鄉村集市,自結對幫扶項目啟動以來,竹源、績東一、九洲基三個社區對市場進行改造,打造規範化的鄉村農貿市場,也有效提升了市場的產值。“提檔升級後的農貿市場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150萬元,而且解決了一大批村民就業問題。”何健章介紹說。

推動集體經濟均衡發展,一個村都不能落下。如今,行動實施踏入第三年,幫扶成效初顯,為“百千萬工程”先行先試提供“小欖實踐”。據統計,2021年,6個被幫扶村的村一級集體經濟收入合共2637.48萬元,僅占全鎮29個村(社區)總量的1.15%。2023年,6個被幫扶村的村一級集體經濟收入合共約3384.19萬元,同比增長12.4%,相比2021年增長約28%。結對幫扶成效顯著。“村裏最顯著的改變是營商環境提升了,更多人願意留在益隆,村民的幸福感也大大提高。除了資金幫扶,我們還學到先進社區的管理經驗和方法,在一些工作上少走了很多彎路。”何健章感慨道。

 相關閱讀 >>>

【撰文】林伊晴

【來源】南方農村報

編輯 段鳳桂 謝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