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延长研究于拿國內多所高校在其發布的生学时间研究生招生考試調整通知或招生簡章中,明確提出將延長研究生學製。换成此舉引發了廣泛的绩新關注。
比如,闻科廣西師範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於今年7月底發布公告,学网將教育學部和文學院的延长研究于拿多個學科教學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學製從2年調整為3年。與此同時,生学时间沈陽理工大學、换成西安外國語大學、绩新內蒙古師範大學等多所高校也宣布,闻科將校內多個專業的学网碩士研究生學製延長至3年。
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延长研究于拿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生学时间基本修業年限為2~3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换成基本修業年限為3~4年。非全日製高等學曆教育的修業年限應適當延長。高校根據實際需要,可以對本學校的修業年限作出調整。
根據上述規定,高校對於本校研究生進行學製調整屬於對其辦學自主權的合理使用,外人無權幹涉,但由於學製問題事關研究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乃至日後發展,對於此次研究生學製的調整原因以及影響,有必要加以明晰。
行之有效的“對症之策”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高校對於研究生學製的大範圍調整並非起始於今年。事實上,早在去年乃至前年,高校延長研究生學製的新聞便已經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是時,包括上海體育大學、陝西理工大學等在內的多所高校宣布,將部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學製延長至3年。
但不管具體年份,本輪被延長學製的幾乎全部是高校內部的專業碩士研究生。
這並不奇怪。目前,國內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學製已經基本固定,大部分學術碩士研究生的學製也早已確定為3年,隻有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製長期保持在2年~2.5年,這給了高校延長學製一定的空間。
然而,“有空間”並不代表一定要這樣做。各高校紛紛延長碩士研究生的學製背後,有著更深一層的考慮。
具體而言,當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製固定為兩年時,學生實際的受教育時間是很有限的——他們往往隻能在第一年係統接受研究生教育,第二年,麵臨畢業壓力的他們需要將更多時間放在求職和完成畢業論文上。這樣的時間安排,一方麵使學生難以打牢專業基礎,另一方麵也使他們缺乏足夠的專業實踐機會,從而影響學生的畢業質量。
這種影響的一個直觀表現便是研究生延畢率的持續提升。
一項針對教育部發布的曆年教育數據的統計顯示,2013年,我國高校碩士研究生的未按期畢業率為11.28%,至2022年,這一數字已經增至28.02%。這其中雖未劃分“專碩”與“學碩”,但依然能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專業碩士研究生“延畢”已成普遍現象。
在我此前的調研中,也能明顯感覺到,目前國內高校專業碩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實踐環節缺失的問題,其畢業論文在抽查環節出問題的比例高於學術碩士研究生。
既然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時間不足,在很多高校眼中,延長其學製便成為一個行之有效的“對症之策”。正如有評論所概括的,“該做法有利於強化授課教學,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無論是寫論文,還是找工作,學生的時間都更加從容,擁有更多‘試錯’機會”。
不可否認,延長學製有其合理之處,但這並不代表著對於提高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而言,這種“拿時間換成績”的做法就是一服百用百靈的“良藥”。
提質不能僅靠延長學製
需要注意的問題是,研究生教育的學製本就不該是“一刀切”。我國早在上世紀末,就開始探索高等教育的彈性學製。尤其是在本世紀初,國家更是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及《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先後提出“推進和完善學分製,實施彈性學製”以及“探索建立適應彈性學習、學分製和主輔修製的教學管理製度”的要求,這說明彈性學製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在國際範圍內,對於應用型碩士學位的學製也沒有一定之規,很多學校乃至名校的學製並不算長。
比如,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製為3個學期,衛生政策與管理學位的學製為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工程管理碩士的學製也隻有18個月。在英國以及我國香港地區的一些高校,其課程碩士隻要學生修滿足夠的學分就可畢業,學生的實際學習年限通常也隻有一兩年。
當國內高校普遍延長學製,而其他國家,特別是我國周邊國家的學製相對更短時,可能造成的一個結果是那些希望早日拿到學位的學生,會在“性價比”的考慮下,放棄在國內讀研的機會,選擇出國或出境。
特別是相較於學術碩士,專業碩士的學費往往較高,多學一年就意味著要多付一年學費,對於某些經濟條件並不算好的學生而言,這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
學製的延長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額外負擔,對於學校來說,也意味著教育成本的增加。但更重要的是,學製的延長隻能給研究生培養,特別是專業研究生培養提供“提質”的空間,並不意味著能從根本上改變某些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學習效率低的現狀,也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某些學校教學方式的陳舊,甚至使專業研究生教育的固有問題邊緣化。
說得再直白些,提高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不能僅僅依靠延長學製,而應在延長學製的基礎上,改變目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某些固有做法。
必須補齊的短板
與學術碩士研究生相比,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最大特點便是與實際生產實踐的關係要近得多,這就天然決定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必須要有行業、企業和產業方的介入。
正如前文所言,在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學製隻有兩年時,學生與生產實踐的接觸往往不足,而當學製延長後,這塊“短板”必須補齊。
在這方麵,有些專業是具有天然優勢的。比如,很多綜合類院校擁有自己的附屬醫院,這就給醫學類專業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實習和實踐場地。也正因如此,相關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往往可以得到很好的實踐機會。
然而,類似這樣的專業在高校中畢竟屬於少數,更多專業的實習與實踐必須依靠校外機構以及企業的幫助。這就要求高校必須做好學生實踐環節的協調、溝通工作,采用校企聯合培養、雙導師等方式,保障專業碩士研究生有足夠多的實踐機會。
在這方麵,國內很多高校已經有所實踐。
比如根據媒體報道,江蘇大學研究生院在2022年發布的《江蘇大學研究生雙導師工作辦法》中,鼓勵教學科研團隊合作指導研究生,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由校內指導教師和校外實踐指導教師共同指導。上海交通大學則遴選一批重點單位共建聯合培養基地,采用1+1.5的培養模式(第一學年在學校學習,其餘學年在聯培基地學習實踐),共同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此外,根據我們的調研,在對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評價方式上,目前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論文評價的方式,其評價的標準主要是學生論文的學術性或學理性。這與學術碩士研究生的考核標準並無本質差別,但兩者的培養目標顯然不同。
在我看來,對於專業碩士的考核方式和標準要更貼近產業實踐,其形式上也應更加多樣,從而引導學生擺脫對學術性的過分追求,回歸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
在這方麵,國家已經有所關注。2023年底,教育部有關人士就曾公開表示,鼓勵碩士專業學位實行多元學位論文或實踐成果考核,比如專題研究類的論文、調研報告、案例分析報告、產品設計/作品創作、方案設計等,都有可能作為學位論文和實踐成果的考核內容。
總之,在國家大力倡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大背景下,高校延長研究生學製對於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有其積極意義。但我們不應僅止於此,而要在平衡處理招生規模與培養質量之間關係的基礎上,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適當調整,以適應新的產業和科技形勢變化,培養出更多適應當前產業發展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作者係天津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本報記者陳彬采訪整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係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