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调度植保無人機以其噴霧效率高、系统適用性好、试点節水、初显成效節藥和省工等優點在農業種植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标准作用。據統計,引领2023年我國植保無人機數量超過20萬架,高效广东作業麵積達21.3億畝次。服务
然而,其快速發展的背後,仍然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農民需求與飛手供給之間的不對稱,如何精準高效調度飛防農藥、肥料等農資產品,如何提前做好病蟲害的預防等問題,仍困擾著行業發展。
廣東省植保無人機水稻標準化作業與調度係統試點項目在韶關開展,天禾股份工作人員認真記錄飛防作業情況
在廣東省韶關市,一場植保無人機飛防變革正在悄然上演。2023年9月,廣東天禾農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禾股份”)聯合華南農業大學在韶關市開展的廣東省植保無人機水稻標準化作業與調度係統試點項目,經過一年多時間的驗證,在植保無人機標準化作業上取得了一係列令人矚目的階段性成果。
規範流程,精準調度
廣東以山地、丘陵地形為主,兩者麵積約占廣東省總麵積的60%,粵北韶關山地丘陵占比更高,可達80%。已在南雄市界址鎮進行無人機科技幫扶2年的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李繼宇介紹,由於地形原因,韶關很難有連片的大麵積種植,無人機標準化作業與調度係統試點項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了解決廣東田塊零散、山地丘陵植保無人機作業與調度困難的問題。
“在服務啟動之前,我們會對轄區內水稻的作業麵積進行詳細統計,依據各站點的作業任務量與飛手的作業能力,精確計算飛手基礎需求量,讓人員調配更加有效合理。”南雄市供銷雄禾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錦鈿介紹。若某站點有 1000畝水稻待作業,而每位飛手平均作業量為200畝,理論上需5名飛手。若實際該區域僅有3名飛手,便會提前從其他區域調配人手,確保作業人員充足。不僅如此,試點項目還製定了飛手綜合考核製度,從被投訴率、服務滿意度、服務曆史作業麵積等多維度對飛手進行全麵評估。天禾股份會以此為依據,將飛手合理分配到不同作業區域,實現人崗精準匹配,保障高效和優質作業。
植保無人機作業
在飛防病蟲害防控方麵,華南農業大學和天禾股份專家團隊對水稻的病蟲害發生規律開展了長期監測和研究,在實際作業中會根據不同病蟲害的種類、嚴重程度以及水稻的生長階段,確定農藥的配方和使用劑量,減少配藥過程中的浪費,以達到農藥減量增效的目的。
作業有章,安全高效
要操控好一台植保無人機,背後需要大量的實操經驗積澱。“當地很多田地形狀並不規則,有高有低,加上天氣、溫度、風速等外部環境影響,都會影響作業的效率。”謝錦鈿指出,在植保無人機作業過程中,標準化、有章法的操作非常重要。因此本次的試點項目,也對植保無人機飛手作業前、中、後的標準化管理進行了規範。
作業前,飛手需明確自身任務與作業區域,並按照手冊指導,對作業環境進行細致評估,對設備進行全麵安全檢查。從地形地貌到天氣狀況,從無人機的零部件到飛行係統,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確保作業環境適宜、設備狀態良好,為安全作業築牢第一道防線。
作業過程中,飛手需嚴格遵循標準操作手冊中的路徑航線規劃和飛防作業要求。植保無人機在空中按照預設航線精準飛行,按設定參數均勻噴灑農藥,確保每一株水稻都能得到有效防護。無論是飛行高度、速度,還是農藥噴灑量、噴灑範圍,都有明確的標準規範,有效避免了漏噴、重噴等問題,提高了農藥利用率,保障了作業效果。
作業完成後,飛手需依照要求,認真進行藥液回收和設備清洗工作,防止農藥殘留對環境造成汙染,同時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此外,通過植保無人機飛手滿意度調查表,廣泛收集農戶對飛手的服務評價,以此作為飛手作業效果的重要考量指標,形成了作業質量評價的閉環管理,激勵飛手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農戶稱讚,成果斐然
截至目前,該試點項目在韶關水稻生長期間已成功推行標準化操作流程,並取得了一係列令人矚目的階段性成果。
在降低作業成本方麵,通過優化藥物分配流程,有效減少了藥物分裝成本。謝錦鈿介紹,與去年同期相比,藥物畝均成本降低了5元。公司通過合理調度飛手作業,畝均勞務成本降低2.7元。
在提高作業效率方麵,通過對飛手信息的精確統計和科學調配,也讓無人機使用率顯著提升。2024年早造期間,單架無人機提升作業量最大可達1000多畝,大幅縮短了作業周期,使水稻種植在農時把控上更加精準。
天禾股份服務人員查看水稻長勢
“我種了510畝水稻,在種植管理過程中需要打藥、施肥,這些工作如果完全靠人工來完成的話,成本非常高。”南雄市珠璣鎮種植戶王芳清是這次項目試點的參與者,在天禾股份團隊的幫助下,他從種到收都不需要自己管理,一季水稻下來,每畝純利潤能有200-300元,一季純利潤有十多萬元,他對效果非常滿意。
該試點項目的成功實施,為廣東省乃至全國的水稻種植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它展示了植保無人機在水稻種植領域的巨大潛力,也為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智能化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模式的持續創新,植保無人機有望在更廣闊的農業領域大顯身手,助力我國農業向著現代化、高效化、綠色化的方向加速邁進。
作者:梅遠君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