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張曄
在江蘇南京濱江的最强大脑一個電子車間內,卡件測試線上的南京機械臂正在忙個不停,這個按照工業4.0標準建設的驱动智慧工廠,全麵采用自動化產線、制造字化转型自動檢測設備、业数智能倉儲設備、最强大脑智能物流設備、南京車間環境與能源自動監控優化係統,驱动智能設備數量已占總設備數量的制造字化转型90%以上。
臨近年末,业数許多企業正在為年後的最强大脑用工荒製訂預案,但是南京在南京科遠智慧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濱江智能工廠裏,卻沒有這樣的驱动煩惱。“以往需要兩三百名一線生產人員的制造字化转型工廠,現在隻需五六十人,业数大多為設備管理人員,負責複查產品等等。”科遠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近年來,智能製造概念火遍大江南北,但是許多中小企業卻還是摸著門道,為了回應產業界關切,促進製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南京聚焦數字化轉型、培育“智造”人才,培育一批“智造向服務轉型”的典型企業,以智慧服務驅動智能製造。
智慧工廠“樣板間”為中小企業立標杆
“以前,製造整輛地鐵車廂需要1個月,現在有了智能製造,僅需1周就可以生產出一輛地鐵。”江蘇中車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修俊介紹,江蘇中車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一流智能製造全麵解決方案的專業化企業,向傳統製造業輸出智能製造整體解決方案。目前,中車數字產品及解決方案已應用於軌道交通、機械製造等多個領域。
“智能製造和傳統人工相比,一是大大縮減了生產周期,二是生產出的產品質量也大大提升,更加精細。”徐修俊說。
江北新區智能製造產業園具有深厚的軌道交通生產製造基礎,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蘇中車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建構了工業製造多業務協同係統,從“智能製造+業務協同”入手,結合工業互聯網技術,形成了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與企業業務融合的完整製造體係,軟硬件聯動,滿足了高端裝備複雜零部件的個性化定製需求。
與中車數字不同,南京科遠則可以為電力、化工、冶金企業再造一個“智能工廠”。
南京科遠副總裁沈德明表示,電力、化工、冶金等企業的共同特點是連續運營。這些行業的自動化、信息化水平相對較高,根據采集的基本信息,就能夠提供較為完善的工業互聯網服務。目前,南京科遠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工廠建設和運營解決方案,並在廣泛推廣應用。
近年來,化工行業的安全、環保問題屢屢見諸媒體,智慧化工園區已經成為工業4.0時代的必然趨勢,在南京科遠精心打造的智慧園區綜合監管平台上,園區各類信息與平台對接,安監、環保、應急救援等板塊互通融合,實現實時監控預警與過程跟蹤。立足數據融合,創造新業務價值,促使傳統化工園區向未來演進。
聚合力量培育智能製造最強大腦
智能製造時代,“智造”人才的培養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簡單來說,就是要把服務智能化做起來,向服務要效益。”在南京東奇智能製造研究院費樹岷教授看來,智能製造向服務業轉型就要提高製造的智能化水平,包括製造過程的智能化、製造裝備本身的智能化,以及管理上的智能化。
高精尖的技術服務需要高精尖的人才支撐。專注技術服務的東奇智能研究院即由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費樹岷教授等10餘名專家發起創辦,研發人員占比達66%。近年來,研究院圍繞工程建設智能化、工業製造與機器人、水環保、農業信息化等多個板塊,開展了大量的成果落地以及試點示範。形成了前瞻技術研發、科技企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人才集聚為一體的智能製造產業生態圈。
而在另一家以高校背景的企業——南京工大數控科技有限公司,則通過與南京工業大學共建江蘇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等產學研合作,為行業輸送了大量智能製造專業人才,在新品研發和生產製造等崗位發揮重要力量,有效提高了綜合服務能力。
在南京東郊的麒麟科技創新園,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30多所高校分布在園區周圍,為智能製造發展提供豐富的科技和人才支撐。麒麟科創園管委會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虞行表示,園區擁有豐富的科教資源,以南京麒麟科技城為發展載體,以中科院南京分院“一院四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學院為核心,集聚中科院係統科技創新資源,已初步形成中科院“1+N”(國科大南京學院+多家中科院研究所)創新發展體係,並努力引進省內外知名高校的科研機構,打造“一院多校”科技創新布局。
智能製造為產業發展賦新能
二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走過20年曆程的南京六合數控機床產業園從零起步,現已集聚了56家數控機床企業,涵蓋了PCB成型機、PCB鑽孔機,專用機床、立臥加工中心、立式龍門導軌平麵磨床、數控車床等。
“產業初步形成集群化發展態勢,加工鏈條也相對完整,形成了覆蓋模具—鑄造—機加工—熱處理—研磨—機床整機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南京市六合數控機床產業園管委會辦公室主任李廣田說,園區成立了由區長擔任組長的六合區數控機床產業推進工作組,定期謀劃調度落實數控機床發展中土地、人才政策等要素配套。
在南京江北新區,圍繞智能製造產業園聚焦電子信息和大健康兩大產業,園區正一步步壯大產業能級。據了解,圍繞產業布局,江北新區支持、鼓勵企業加強算力研發,打通關鍵堵點,提升軟件適配能級,打造硬件、軟件聯動的發展格局。
“對南京來說,發展智能製造有很好的基礎,因為南京既有很好的軟件信息技術基礎,也有很好的裝備製造基礎。”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陳柳表示,智能製造本身是一個重要的產業,它一方麵涉及信息技術、軟件、人工智能等軟件技術,另外一方麵涉及傳感器、智能裝備等智能硬件。
在數字經濟時代,智能製造可以為產業發展賦能。陳柳表示,以智能製造為基礎,對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將一係列的雲技術、信息技術等用於發展、延長各類產業的產業鏈,提高自動化水平。同時,智能製造還可以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一個相對低成本、高效的技術共享平台,為廣大中小企業服務。
在陳柳看來,對於南京來說,智能製造要優先對南京的重要主導產業進行賦能,例如信息技術產業、化工產業等。“未來,隨著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前沿技術在智能製造的使用,智能製造會有一個更光明的前景。”陳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