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同形態氮肥下番茄根內銨態氮含量的不同變化由圖3知,在試驗期間,不同形態氮肥及對照對番茄根內銨態氮含量影響各異。試驗處理7天後,氮肥对番於5月30日對照的氨態氮含量下降,處理A、處理B、不同處理C均上升,氮肥对番其中,處理B的升幅最大,處理A的升幅最小。此時,不同處理B的氨態氮含量最高,而對照CK氨態氮含量最低。至第14天時,氮肥对番處理A、處理B、不同處理C的氮肥对番氨態氮含量均高於對照,其中以處理B最高,高出對照40.2%。在處理時間內,不同處理A、處理B較最初分別增長2.05%、氮肥对番14.81%;處理C及CK較最初分別下降10.64%、不同18.12%。氮肥对番說明在番茄生長過程中,不同前期主要吸收酰胺態氮肥,後期主要以銨態氮肥、硝態氮肥為主。氮肥对番
(二)不同形態氮肥下番茄莖內銨態氮含量的不同變化由圖4知,在試驗期間,不同形態氮肥及對照對番茄莖內銨態氮含量影響各異。試驗處理7天後,於5月30日處理A、處理B及對照的氨態氮含量均下降,而處理C的氨態氮含量上升。其中,對照的降幅最大而處理B的降幅最小,而處理C的升幅為50.90%。此時,處理C的氨態氮含量最高,較對照增長98.82%,而對照最低。至第14d時,處理A、處理B、處理C的氨態氮含量均高於對照,其中以處理B最高,高出對照8.81%。在處理時間內,處理B、對照較最初分別增長8.25%、0.56%;處理A及處理C較最初分別下降1.35%、40.13%。說明在番茄莖生長過程中,前期主要吸收硝態氮肥與銨態氮肥,後期主要以酰胺態氮肥為主。
(三)不同形態氮肥下番茄最大葉片寬的變化由圖5知,在試驗期間,不同形態氮肥及對照對番茄葉片寬生長的變化各異。在5月23日之前各處理都處於各自的自然生長狀態。生長較靠前的是處理B,在5月8日前,CK、處理B、處理C番茄的最大葉片寬均為增長趨勢。5月8日後CK、處理B、處理C的最大葉片寬均呈下降趨勢,而處理A迅速增加了0.77cm。而在施肥之後,各個處理的最大葉片寬呈現較為平穩的狀態。總之,各處理的最大葉片寬較最初增加了很多。但在5月29日之後,各處理均沒有明顯變化,總體上CK減少了0.11cm,處理A增加了0.23cm,處理B增加了0.16cm,處理C增加了0.03cm。這就說明,在番茄生長時,施用硝態氮肥有利於植株的葉片生長,而施用銨態氮肥和酰胺態氮肥的效用不大。
(四)不同形態氮肥下番茄最大葉片長的變化由圖6知,在實驗期間,不同形態氮肥下最大葉片長的變化差異各異。從整體來看,最大葉片的長整體是上升的趨勢。在4月24日至5月23日期間都是自然生長狀態。5月23日開始施肥,5月30日後番茄進入了生長期,對於植株整體的生長較緩慢,這點可以從CK看出,CK的葉片長生長較為緩慢,增長速率趨近於零。處理A對於葉片長的生長與處理B相比較差一些,但是處理C對於葉片長的生長不是很有效。這說明硝態氮與銨態氮對葉片長的生長較有效。
三、討論
大量施用氮肥,遠遠超出蔬菜的吸收量,造成土壤中硝態氮殘留,引起環境汙染風險。從本試驗可以看出,過量施用氮肥,莖、葉中含有的硝態氮主要集中在表層,但也有向下淋溶的風險。減少氮肥施用量降低0~70cm土體的硝態氮累積,不管是根、莖還是葉,硝態氮肥最主要的作用都在後期,殘留的硝態氮能夠被下季作物利用。如何將土壤中的硝態氮含量控製在較低水平是一個關鍵問題。首先,合理控製氮肥用量,會促進作物對土壤氮素的吸收,從而降低土壤中的硝態氮含量。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設施土壤中的硝態氮含量也會迅速增加。這時要根據設施土壤中硝態氮的累積情況適當降低氮肥用量,從而促使作物對殘留硝態氮吸收利用。考慮環保、資源高效利用和作物高產,確定合理施氮量下保持適宜的土壤硝態氮累積量是必要的。硝態氮是農田氮素淋失的主要形式,作物生育期內過量施用氮肥會導致大量硝態氮未被當季作物吸收利用而富集在土壤中,極易隨土壤水向下遷移。從實驗過程中來看,我們在本次實驗過程中施用的硝態氮、銨態氮、酰胺態氮都是每隔7天澆1次水,且對實驗有效的施肥也僅僅是兩次的累積。但在組員輪流澆水的過程中會由於澆水方式的不同而對肥料的是否淋失有重要的影響。
四、結語
我們可以通過本次實驗得出結論:在番茄不同的組織部位,對不同形態氮肥的敏感程度不同,番茄的葉對硝態氮更為敏感,易吸收;番茄的莖也對硝態氮肥更為敏感;而番茄的根則對銨態氮肥較敏感。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於萬方數據,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氨態氮,硝態氮,國家標準物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