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春佳節之際,江門台山在大年初一盛情上演的巡游浮石飄色春節巡遊,總能吸引無數目光,祈福以其精湛的迎春技藝、別具一格的飘色人物造型以及絢爛多彩的服飾,成為眾人矚目的巡游焦點。這項源自明末清初、祈福曆經三百餘年傳承的迎春藝術瑰寶,不僅展現了深厚的飘色曆史底蘊,更在不斷的巡游發展與創新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南方+記者楊興樂 攝
浮石飄色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廣泛的迎春讚譽。早在1996年,飘色台山鬥山鎮浮石村便榮獲廣東省文化廳授予的巡游“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飄色之鄉”稱號;1999年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飄色之鄉”。2008年6月,祈福台山浮石飄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彰顯了其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
飄色,亦稱擺色,是巡遊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人們肩抬裝飾精美的“色櫃”,其上“飄”著由兒童精心裝扮的戲劇故事或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諸如“趙子龍救阿鬥”、“嫦娥奔月”、“穆桂英掛帥”、“木蘭從軍”等經典橋段,讓人仿佛穿越時空,領略古今交融的奇妙景象。
那麽,為何這項集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於一體的古老民間藝術會被稱為“飄色”呢?原來,“飄”寓意著脫離地麵,展現出淩空之美。孩童表演者站在色台的支架“色梗”上,宛如淩空而立,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視覺效果;“色”,則白話音同“飾”,指的是精心巧妙的裝扮與裝飾。孩童們被打扮成蓮花童子、哪吒、觀音等曆史故事、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他們被親切地稱為“色仔”“色女”。
南方+記者楊興樂 攝
“色仔”“色女”要求長相俊美、意誌堅定、精靈乖巧,且具備一定的表演天賦。選拔過程遵循自願原則,挑選身高不超過1.3米、年齡在8至10歲之間的男童女童。經過精心培訓後,他們將依據需要和各自特點,學習並掌握多套造型動作,為巡遊表演增添無限精彩。
那麽,“色仔”、“色女”究竟是如何“飄”於空中的呢?這背後離不開色梗的巧妙運用。色梗是一條精心鍛造的纖細鋼枝,安裝在色櫃上,用以支撐“色仔”、“色女”的身體。通過捆紮固定、戲服遮掩等手段,色梗得以“隱身”,讓觀眾絲毫看不出破綻,從而營造出表演者真的淩飄於空中的神奇效果。
為色仔裝扮戲服。圖源:台山發布
在過去,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浮石村便會舉行盛大的飄色巡遊活動。巡遊隊伍前有旌旗、羅傘、鑼鼓、瑞獅、色標開道,後有八仙賀壽、八音管弦相隨,場麵蔚為壯觀。龐大的隊伍從村中北帝廟出發,環遊浮石全村後,再回到北帝廟中,以此祈求人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浮石飄色曆史源遠流長。據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浮石族譜記載,相傳當時浮石村舉人趙家璧赴京會考期間,恰巧目睹了北京和各地陝西會館為鬧元宵而表演的高蹺藝術。趙舉人深受啟發,在掌握其奧秘後,將其帶回家鄉台山浮石推廣,並結合當地的民風民情加以改造創新,使之成為台山趙氏廟會慶典上獨具特色的一項民俗節目。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浮石村民對飄色藝術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才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浮石飄色這一藝術瑰寶。
丨非遺名錄丨
台山浮石飄色
台山浮石飄色始於明末清初,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浮石族譜已有正式記載,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現主要分布於廣東省台山市鬥山鎮浮石村。台山浮石飄色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台山浮石飄色共有10個色櫃,各以一個曆史故事命名,其造型多來自著名的神話、傳說和戲劇,如“趙子龍攔江截鬥”“嫦娥奔月”“牛郎織女”“呂布貂蟬”“平貴別窯”“穆桂英掛帥”“楊金花爭帥印”“木蘭從軍”“劈山救母”“白蛇青蛇”等,反映出村民對傳統美德的追求。
台山浮石飄色設計上的獨特之處是人物的左足固定,右足可以淩空自由搖動,令人有奇、險之感。每台飄色由兩個8-10歲的兒童(俗稱“色仔”)扮成曆史故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櫃”抬著出遊,是當地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北帝誕”廟會巡遊的主體。
【整理】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