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過山車"式波動的中國種豬進口市場,正悄然改寫全球育種版圖。全球全国2020-2024年間,育种法國超越傳統種豬強國,版图首次成為中國最大引種來源地,近年进口這場"洋豬選秀"背後,种猪种源藏著中國生豬產業轉型密碼。头中法係種豬雖高產但“嬌貴”,如今養殖企業競相引進,不僅是非洲豬瘟後產能重建的迫切需求,更暗含著一場正在升級的養殖管理革命,這場靜悄悄的"豬圈革命"正在重塑萬億級市場格局。
國內育種技術突破帶動進口需求減少
中國種豬進口市場正上演驚心動魄的五年劇變。從2020年創紀錄的3.2萬頭進口高峰,到2024年近乎腰斬的斷崖式下跌,這場涉及數十億元的"洋種豬"爭奪戰,折射出中國養殖業的深層變革。
2020年的引種狂飆至今仍是行業談資——非洲豬瘟陰霾初散,麵對嗷嗷待哺的生豬市場,國內豬企以破紀錄的3.2萬頭進口量瘋狂補欄,法國、丹麥兩國種豬占據貨機八成倉位,我國種豬結構就此發生大變革。
這場"跨國搶豬"持續至2021年,即便當年進口量微降,但也在2萬頭以上,仍處於種豬進口高峰。這一年,從美國進口種豬量開始回升,而丹法兩國則有所下降,但丹法仍撐起五成市場份額。
轉折點在2022年猝然而至。年度進口量暴跌84%僅剩3522頭,是我國近五年內進口量最低的年份,美國、法國種豬“平分”進口貨艙。行業變局開始顯現,國內能繁母豬存欄量已突破4300萬頭警戒線,市場悄然進入產能調整期。
2023年出現倍增式回暖,美國種豬進口暴增60%撬動行業神經。但“回暖”很快在2024年回降下來。
2024年,我國種豬進口量降至3891頭,同比下降48%。共進口5批種豬,其中,從美國進口了2396頭,有1912頭來自美國本土育種公司,484頭來自PIC;從法國進口1495頭種豬,均來自於法國本土育種企業,其中從Nucleus進口745頭,從CG進口750頭。
傳統四年引種周期失效,進口量同比腰斬的背後,是國內育種技術的不斷提高與突破,提升了種豬遺傳穩定性,使得對進口種豬依賴度降低,同時政策支持本土豬種的保護和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外來豬種的需求。
法國超越傳統強國成最大引種來源地
從2020年到2024年,我國共進口種豬69373頭,其中法國、丹麥和美國是主要來源國,三國合計占總進口量92%。其中,法國以2.3萬頭居首,占比33%;丹麥進口量為2.2萬頭,占31%;美國緊隨其後,共進口1.9萬頭,占28%。荷蘭、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家貢獻了剩餘8%的進口量。
與2020年之前相比,有兩個顯著特點。
首先,進口來源國發生了變化。2020年前,我國主要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種豬,兩國合計占總進口量的60%。然而,進入2020年後,法國和丹麥成為進口的主力國,分別以2.3萬頭和2.2萬頭領先,取代美國和加拿大的地位。
其次,進口總量大幅增長。2020年前六年,我國共進口種豬37780頭,而2020至2024年五年間,這一數字接近7萬頭,翻倍增長。這一變化主要受到非洲豬瘟疫情後生豬市場複蘇的驅動,國內養殖業急需通過進口種豬填補生產空缺,推動產業恢複。
法國和丹麥種豬以高產著稱,在非洲豬瘟後時代,引進這些高產種豬有助於快速恢複我國生豬生產力,加速產業升級的步伐。
丹法種豬品牌引領進口市場
近五年來,我國共從11個不同的育種公司或種豬出口組織進口種豬。其中,丹麥Breeders公司位居進口量之首。Breeders(全稱Breeders of Denmark A/S)是丹麥一家知名的種豬出口公司,代理著丹麥本土多個優質品種,包括DanBred品牌種豬。值得注意的是,Breeders的種豬幾乎全部集中在2020和2021年兩年內進口,再次反映出疫情後恢複階段我國養殖業對高產種豬的迫切需求。
(注:圖中Breeders、AgWorld分別是丹麥、美國的種豬進口公司;NSR全稱“美國國家種豬登記協會”,通過其成員企業提供種豬出口服務,其成員包括:Compart、Cedar Ridge、Whiteshire Hamroc、Waldo Genetics、Shaffer Genetics、Acuity、ACUFAST;其餘8家企業均為種豬育種公司)
緊隨其後的是法國的兩大育種公司——Nucleus和AXIOM。Nucleus隸屬於法國COOPERL集團,作為法國最大種豬基因公司,其豬群體量龐大,具有強大的基因優勢。而AXIOM則是法國的老牌種豬育種公司,經過2016年與ADN的合並,並在2024年收購了CG(Choice Genetics),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法國乃至國際市場的領先地位。
不論是丹麥種豬還是法國種豬,這些品牌的共同特點是高繁育能力,但對飼養管理的要求也極高。隨著我國進口大量丹法種豬,不僅可以看到生豬養殖水平的提高,也意味著未來競爭的焦點將轉向養殖管理水平的提升。這一趨勢表明,我國養殖業正逐步向高效、精準的管理模式轉型。原創聲明
撰文:張藝倩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