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證券網市場財經网首页

田变在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

来源:时间:2025-04-21 08:41:16

冬閑田變動力源!冬闲动力 紫雲英綠肥養地護糧安_南方+_南方plus

綠肥壓三年,薄田變肥田。冬闲动力1月13-15日,田变在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源紫云英养地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辦的绿肥廣東農技大講堂紫雲英綠肥綠色高產種植培訓班在肇慶舉辦。來自全省的护粮70多位市級推廣機構負責人、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等代表參會。冬闲动力通過培訓授課、田变現場觀摩、源紫云英养地政策解讀等形式深入交流紫雲英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绿肥致力於保障糧食安全、护粮推動廣東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冬種綠肥是我國傳統的重要有機肥源之一,是土壤改良的重要方法。其中,紫雲英是一種越年生草本植物,適合生長於溫暖濕潤環境地帶,是水稻產區最主要的冬季綠肥作物之一。眼下正是冬種的黃金期,廣東利用冬閑土地栽培紫雲英,力求降低全年農業生產的化肥用量,提升農產品價值,助力“冬閑田”變成春耕的“肥力田”“動力源”

拍攝:吳秒衡。

小肥換大肥

地力提升有新招

要真正實現“藏糧於地”,首先要有高質量的耕地。實踐證明,僅靠化肥難以實現耕地質量和農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綠肥作物的種植利用是用地與養地、培肥地力、改良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增加作物產量的有效途徑。據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係信息,種植過綠肥(紫雲英)的地塊再種植水稻或其它作物,可以按照原計劃減少20-40%的化肥用量。

廣東省良種引進服務公司總經理助理、高級農藝師楊俊崗回顧了綠肥種植曆史、介紹了廣東紫雲英種植關鍵技術、強調了綠肥在改良土壤、提升地力、促進生態平衡方麵的重要作用。

廣東省良種引進服務公司總經理助理、高級農藝師 楊俊崗。

“紫雲英翻壓還田(1500公斤/畝),可替代下茬作物10%~30%的氮肥,減少次年早稻施用複合肥5~15公斤/畝。增產幅度平均可達10%以上,增產稻穀40~45公斤/畝。”省農科院農業副研究員盧鈺升,詳細介紹了紫雲英生長習性、種植技術要點及綠肥利用。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 盧鈺升。

華南農業大學譚誌遠教授講解了紫雲英根瘤菌接種和培育技術,分享了不同根瘤菌與紫雲英品種的匹配性研究成果。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 譚誌遠。

華南農業大學唐湘如教授就水稻高產栽培技術進行詳細講解,提出通過增密增苗、中低田增肥增密、一噴多促等措施,可有效提高水稻單產。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 唐湘如。

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鍾旭華研究員分享了華南機收再生稻高產穩產栽培技術要點,展示了近年來各地取得的顯著成效。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 鍾旭華。

總結、展望

提質增效護糧安

各地市就紫雲英綠肥綠色種植示範推廣項目工作推進情況和2025年農技推廣重點等進行了交流匯報。各地總結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亮點、經驗,提出普遇到幹旱、播種時間、施肥等問題。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先進經驗和優秀做法引起大家爭相交流學習。

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種種部相關負責人詳細匯報了紫雲英綠肥綠色種植示範推廣項目的工作推進情況,展示了項目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和未來的發展規劃。提出2025 年技術推廣工作要以“圍繞主線、抓住主線,緊密技術服務與體係建設雙融合,提升行業顯示度”為總基調。

以“糧食安全”為主線,推動糧食作物全省技術推廣大聯動,以“優服務”促進“提單產、穩麵積”。以開展“技術為根,落地為魂”為主題,以單產提升為目標,合理密植為引領,以農事服務為抓手,對接典型村為考核,建設一批全省“百千萬工程”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水稻農事服務示範基地。

以“提質增效”為主線,推動全省園藝經濟作物技術大提升。抓好“土特產”技術服務建設,重點圍繞果菜茶,以荔枝、柑橘為載體,先行先試,統一謀劃、統一方案、統一調度、統一宣傳,聯動全省開展園藝作物“提質增效”大行動。

建立係統“塔尖”人才體係,引領各項工作向前向實推動。在全省農技推廣係統內,按作物品類劃分,每個品類選拔 3-5 名技術拔尖人才,構建全省“塔尖”人才庫,加強“火車頭”建設,發揮“榜樣”力量。

交流活動後,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針對項目資金管理進行專題培訓,確保項目資金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監管,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堅實的財務保障。

觀摩、學習

助力農技推廣落地生根

培訓班期間,學員先後前往肇慶農林科學院食用菌科研基地、肇慶市糧食作物區域性品種測試評價站、肇慶市甘薯新品種選育與栽培技術研究基地參觀學習。

在肇慶農林科學院沙浦基地,學員們現場考察紫雲英生長情況,直觀了解紫雲英種植的各個環節和關鍵技術。通過實地觀摩,學員們對紫雲英從種子選擇處理、播種期選擇、播種方式與密度的把控、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楊俊崗講解紫雲英種植注意事項。

據了解,廣東已經啟動紫雲英品種培育行動,通過加快各地紫雲英優良品種的培育,爭取選育一批適合在廣東種植的本地品種。並提出廣東各地要大力推動紫雲英連片種植,利用冬季農閑改善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為後續農業生產創造良好的環境;要深度挖掘紫雲英的種植新模式,有效發揮“蜜蜂經濟”,將綠肥與冬蜜相結合,提升紫雲英經濟價值;要進一步探索“綠肥+”發展之路,打造農文旅消費新場景。

拍攝:吳秒衡。

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對糧食高產創建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明確指出當前的工作重點是在穩定糧食種植麵積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單產提升。同時強調,不僅要關注主糧作物,還需加強對特色優質作物的重視程度。

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強調農技推廣係統要堅持創新發展,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推動紫雲英綠肥種植和再生稻栽培技術在全省的廣泛應用,為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此次培訓班搭建了一個分享經驗、探討問題、共同進步的平台,不僅增進了各地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為紫雲英綠肥的種植和推廣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人才儲備。通過此次培訓,廣東省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實現糧食安全方麵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為全省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指明了方向。

采寫:南方農村報、南方+記者 徐建杭

來源:南方農村報社

編輯 葉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