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發展有機循環農業應采取有效舉措
(1)強化科技創新。因地有机重視與強化國家層麵有機農業的制宜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研究,設立重大科技攻關專項,推动組織科技人員協同創新與創業,循环促進有機農業技術突破,农业有效引領有機農業產業化高效開發與持續發展。发展
(2)強化人才培養。干思涉農高校或者農業專科學校要注重培養有機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因地有机特別是制宜強化科技普及培訓,培養鄉村技術人員。推动
(3)強化融合發展。循环協同創新體係或者聯盟建設,农业強化有機農業相關替代技術的发展攻關研究與集成推廣,包括優良品種選育、干思高效有機生物肥料研發與機械設備及其關鍵技術、因地有机高效生物農藥及其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以及各類生態循環化技術集成應用,以區域有機農業規模化發展,形成產業鏈,促進鄉村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融合發展。
(4)強化優勢互補。促進國際有機農業技術交流,特別是亞洲國家之間有機農業技術的交流合作,學習先進經驗,揚長避短。
(5)強化統籌協調。要充分發揮農業、環保等部門的有機農業技術引導與推廣職能,聯合建立不同層次的行政監督與技術推廣管理機製,並協調相關科研院校機構,聯合創立技術創新研發與集成推廣支撐體係。
(6)嚴格過程認證工作。近年來,以“過程認證”替代“產品認證”是國外先進國家發展有機農業的主要經驗,其核心是對場地選擇、作物耕作、病蟲防控、產品處置、加工過程、倉儲運輸等過程運作進行嚴格核查,不僅檢驗有機食品是否符合標準,而且核查生產過程是否符合標準。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要在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基礎上,力求將有機循環農業作為先導產業,在技術創新上有新突破,產業發展上有新機製,鄉村家庭農場建設上有新舉措。
(7)打破傳統慣性思維。在現代化學農業的生產管理與技術推廣體製下,仍以常規農業原有框架體係為藍本而提出發展有機循環農業方案顯然是有缺陷的。目前國內現有的有機農業生產基本上屬於化學農業改良版模式,尚未形成獨立或者有特色的生產標準體係,大多數僅是將原來模式中的投入物由化學物質改為生物物質,采用“換方式”和“打補丁”的措施。要因地製宜創立有機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依托區域資源與潔淨場地優勢,構建並形成具有較高生產力的有機循環農業產業化模式,達到效率和效果、產品與產能、高產與優質的統一。
(8)學習借鑒先進經驗。生產企業一方麵從源頭上預防可能出現的汙染問題,從根本上保障有機農產品質量;另一方麵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加強有機農產品品牌建設,讓更多人認識與使用有機農產品。當前的農產品市場競爭,不但體現在產品質量與銷售價格上,而且更加注重以知名品牌為主導的綜合實力的競爭。實際上,就有機農產品而言,我國擁有比其他國家更大的消費群體,也擁有更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未來有機循環農業將會贏得更大的發展機遇。我們要注重學習借鑒外國先進經驗,更好地推進富有中國特色的有機農業持續發展。
3.3發展有機循環農業應創新管理機製
一是創新生產經營模式。有調查資料顯示,日本城市消費者願意為高質量有機產品付出高於常規農產品20%~30%的價格。有機循環農業產業化發展,除了技術創新與應用之外,還需要在組織管理層麵創新,加快技術、市場、信息的整合和聯動,鼓勵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有機農場之間統籌協作、有機生產者和消費者密切合作,建立有機農業創業聯盟和產業經營平台。
二是創建利益驅動機製。要統籌協調關聯技術和投入物效的內在關係,當替代技術和產品效能達到正向效應之時,才能避免生產成本高、效率低下的被動局麵。同時需要產品銷售模式創新,例如構建買賣雙方相互提攜的經營模式,創立社區售賣有機農產品網絡,根據居民購買意願而自行商定合適價格等方式,維持有機食材的長久、穩定供應,不僅讓消費者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也盡可能避免生產者受到市場價格波動的衝擊,讓農民可以專心生產有機農產品。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於《海峽科學》2020年5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
相關鏈接:技術,體係,產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