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寶雞隴縣下涼泉村因泉水噴湧而得名,坐落於平坦川塬間,体增土壤肥沃,收广实践適宜種植小麥。地丨種的乡村糧食多了,如何變成真金白銀成了問題。振兴
“務工不愁家種田,宝鸡田塊年底還分錢”,多元经营這是开辟阔天下涼泉村村民近年來的美好生活。2017年,村集下涼泉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体增村集體千方百計多元經營,收广实践通過農業科技、地丨服務、鏈條延伸創新,2023年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收入達到1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800元。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
在陝西寶雞市隴縣東風鎮下涼泉村金穗麵粉加工有限公司內,多輛印有“下涼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標識的農機停放整齊,門匾上一行紅底黃字的“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醒目地彰顯著下涼泉村以農業機械化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徑。
下涼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農機。李瑞雪攝
近年來,下涼泉村在農村集體產權製度改革工作中,因地製宜,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作為保障經濟發展的“重頭戲”,采取多種經營模式,積極打造特色產業品牌,走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科學化種植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道路。
今年60歲的孫夫建是下涼泉村農機專業服務隊的一員,從1982年至今他已有40多年駕駛農機的經驗,他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這裏的農機我都會開,我們一年到頭都有活幹,農忙時根據工作量還能按每畝拿提成。”
“打工、種地兩不誤”
農機專業服務隊的背後是廣闊的土地。2017年,下涼泉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土地流轉、閑置地利用的多種方式整合土地。
“機械化作業既解放了勞動力,解決了今後地由誰來種的問題,形成了種地務工兩不誤的模式,實實在在地增加村民的收入。”下涼泉村黨支部書記葛建軍告訴記者。
具體來說,選擇土地托管的農戶可每年繳納300元/畝的托管費,將土地經營權委托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並由合作社全程機械化種植,每畝產量至少900斤,產出的糧食歸農戶所有。合作社將集體經濟組織不能外出務工的人員優先安排到生產經營中參加勞動,按勞付酬,增加收入。
目前,合作社托管土地麵積3800畝,帶動群眾560戶,小麥單產由700斤增長到1400斤。
“碗好不如麵好”
此外,下涼泉村還開展資產租賃模式,積極打造產業品牌,股份經濟合作社依托產業扶持資金,投資670萬元,建成占地11畝、日產30噸的麵粉廠,年租賃收入23萬元。
下涼泉村黨支部書記葛建軍正在介紹麵粉廠情況。李瑞雪攝
在金穗麵粉加工有限公司內,麵粉的香氣充滿整個車間,16個機組正不斷打磨出麵。“碗好不如麵好,好的麵粉,不止要原料好,還要設備好、工藝好。”葛建軍說道。
據了解,金穗麵粉廠服務範圍已覆蓋東風鎮全鎮104個網點,每個村都設有換麵點。100斤小麥可以免加工費換取75斤麵粉,因麵粉加工而產生的麩皮加工為黑麵,依托隴縣牛羊養殖業,以每斤約1元的價格作為飼料出售,形成循環產業鏈。
葛建軍告訴記者:“下一步,下涼泉村打算發展個體經濟,爭取讓每個人都有活幹。”
【記者】李瑞雪
【來源】南方農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