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海風夾雜著鹹腥的氣息輕輕拂過晨洲村,年逾五十的晨洲黃叔早已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蹲在蠔田邊,蚝出左手握住蠔殼,亿元业汕右手用蠔刀的大产刀尖精準地插入隱秘的縫隙中,隻輕輕一撬,尾鲜飽滿鮮嫩的撬蠔肉就此呈現。伴隨著他麻利的晨洲動作,撬開的蚝出蠔殼漸漸堆成小山,“最忙的亿元业汕時候一天能開將近兩千個!”黃叔驕傲地說。大产
自打記事起,尾鲜黃叔就跟著長輩們學開蠔。撬像他一樣勤勞耕海、晨洲跟蠔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蚝出,還有晨洲村1630個常住居民。這個位於汕尾市城區紅草鎮的小漁村,正因為晨洲蠔產業的蓬勃發展,翻湧出鄉村振興的澎湃新動能。
小生蠔,大美味
“像15厘米這樣罕見的大蠔,在我們這裏都可以找到。”晨洲村黨支部書記黃智明告訴記者,晨洲村地處長沙灣南岸,匯三江淡水,而當地距離入海口又尚有5公裏左右的直線距離。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不僅帶來了豐富的浮遊生物,也能避免沾染海水的腥氣,造就了晨洲蠔“肥碩珠圓、肚白耳黑、酥甜無粕”的特點,使其迅速成為各大食肆的“金字招牌”。
汕尾人吃海鮮,重在一個“鮮”字。生吃,就是品嚐到晨洲蠔鮮味最直接的吃法。而它們從海裏撈起來,就可開殼食用,得益於當地水質的純淨。據悉,生蠔養殖過程不需要投喂飼料,但它們對水質要求很高。為此,村裏建起了村級汙水處理站,引進30多台智慧蠔場風險監測係統,實時監測水質溶氧、水溫、pH、鹽度等數據,對水質變化帶來的養殖風險進行實時預警管理,保證水質安全。
彭駿 攝
鹹菜豬腳蠔、薑蔥炒大蠔、香煎蠔仔烙、脆炸晨洲蠔、粉絲蒸大蠔、油焗大蠔,這6道特色晨洲蠔菜式,被納入廣東“粵菜師傅”工程首個“幸福菜譜”。無論煎、煮、焗、炒、燜、炸,晨洲蠔都均呈現出不同的風味。此外,它還能化身成蠔豉、蠔油、罐頭等高端食品,也能做成護膚品、保健藥品,就連蠔殼,都可以做成建材、工藝品,可以說“渾身是寶”。
小蠔田,大產業
遠眺萬畝蠔田養殖基地,陽光映照在水麵,成群的白鷺時而嬉戲覓食,時而飛向遠方。回溯三百年滄海桑田,晨洲蠔曾走過漫長的傳統粗放型生產曆程。
柯學潛 攝
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晨洲養殖生蠔多以石頭為附著物,收獲周期一般為3-4年,且都是個體養殖戶養殖,不成規模。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高品質海產品需求日益增長,這種粗養模式逐漸難以適應市場。後來,當地逐漸摸索出水泥柱立體投放、浮排吊養等方式,提高了單位麵積產量和質量。
除了育苗、養殖方麵下的苦功,近年來,晨洲蠔的深加工產業也得到不斷發展。晨洲村已成立多家規模較大的蠔產品加工公司,並成立汕尾晨洲蠔業協會。“1個蠔產業生態園+12家蠔業發展有限公司+N名養殖戶”的蠔養殖產業化聯盟,以“公司+基地+股民”產業模式,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經營,讓生蠔產業鏈條更加完整。
柯學潛 攝
從“小散亂”的傳統養殖,蛻變成“高精尖”的現代化產業,晨洲蠔發展規模越來越大,每年有50%的生蠔被製幹後,會發往全國甚至海外地區。目前全村海域養殖麵積約1.8萬畝,蠔年產量可達1.8萬噸。2024年,晨洲村預計實現蠔產值6.31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近200萬元。
小漁村,大變化
漫步在幹淨整潔的環村道路上,不僅可以觀賞以蠔為主題的房屋,也能看到很多農房牆體上繪製有生蠔和白鷺元素的壁畫;嶄新的黨群服務中心內,遊客盡情遊覽觀賞晨洲蠔的發展曆史,隨處可見的蠔殼也為村莊增添了獨特的色彩。
晨洲蠔產業的蓬勃發展,讓昔日的小漁村發生了大變化。晨洲村按照“築牢生態底色、繪就蠔鄉美景”的設計理念,劃分為生活居住、萬畝蠔田和濕地觀光三大功能區,以新業態帶動新經濟。此外,利用蠔產業熱度和萬畝蠔田風光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打造白鷺公園、環島健身康養步道、特色海島餐廳、情景商業街等景點,成功獲評國家3A級旅遊景區、廣東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中國蠔鄉”的招牌越擦越亮。
彭駿 攝
近年來,前來品蠔、觀光的遊客越來越多,當地居民也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晨洲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惠。“每年冬至到清明期間,就是蠔最肥美的季節,很多外地的私家車都會排著隊進村。像春節的話,我們餐廳每天要消耗一千斤左右的晨洲蠔。”返鄉創業青年、“小島蠔情度假餐廳”店主黃俊龍如是說。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歐曉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