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始載於《神農本草經》並列為下品。川乌古籍中對川烏炮製方法記載較多,炮制現在主要有淨製、历史蒸或煮製。沿革用研目前對川烏炮製前後化學成分變化的及现究进研究主要體現在生物堿類、揮發性成分以及無機元素、川乌微量元素這幾個方麵。炮制川烏的历史藥理作用主要表現在強心、抗腫瘤、沿革用研抗炎鎮痛、及现究进免疫調節等方麵,川乌臨床上主要用來治療痹症。炮制本文主要對古代本草、历史醫籍,沿革用研現代藥典、及现究进地方中藥飲片炮製規範等進行查閱、分析、整理,同時對炮製沿革、炮製前後化學成分、藥理作用以及臨床應用等展開論述,以期為川烏的後續研究提供參考。
川烏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幹燥母根,常用於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等症。川烏生品毒性大,古今臨床運用中,常以炮製品的形式入藥,如蒸或煮製川烏,古籍中還記載有薑汁煮製、醋煮製、鹽蒸製等方法。川烏化學成分主要包括生物堿類、黃酮類、多糖類、苷類以及其他成分,具有一定的強心、抗炎、鎮痛、抗腫瘤等作用。
川烏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因其有毒,列為下品。在漫長的用藥曆史中,川烏的炮製方式與炮製輔料逐漸趨於多元化,漢代以前主要為浸漬法;漢代采用蜜製、煎煮法炮製;晉代開始采用火製法,比如煨法;南北朝時期沿襲了蜜製法、火製法,並且出現了炮製法;唐代首次使用了薑汁、醋、糯米等輔料以及炒製法;宋至元時期,輔料形式以及炮製方式更加多樣化,輔料炮製技術發展迅速;明清時期增加了多輔料配合炮製,單一輔料或多種輔料同用的炮製方法運用更加普遍,具有解毒作用的生薑、甘草使用也更加廣泛。
川烏的現代炮製中輔料的應用逐漸減少,炮製方式也趨於單一化,主要可以概括為淨製、潤製、煮或蒸製、切片幹燥這幾個步驟。目前國內炮製規範主要有《中國藥典》《全國中藥炮製規範》和各省、市、自治區的中藥飲片炮製規範,在《中國藥典》以及各地地方標準中,成品性狀的評判標準比較統一,對於炮製品形狀、顏色、表麵性狀、質量、斷麵、氣味等方麵進行了規定。另外,《中國藥典》中川烏炮製運用蒸煮法,沒有輔料添加,各地地方標準中對於炮製輔料的選擇方麵各有不同,大多選擇甘草、金銀花、皂角、黑豆、生薑、醋、鮮薑、豆腐、白礬中的一種或幾種作為輔料(見表1)。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南藥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生物堿,黃酮,金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