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证券网市场财经网首页

星巴克:霸王茶姬,就你叫东方星巴克啊?

来源:时间:2025-04-21 21:38:07

霸王茶姬赴美賺刀樂

早在成立之初的星巴星巴時候,霸王茶姬就頻頻被吐槽和星巴克“撞臉”。克霸克

最開始,王茶大部分人把霸王茶姬稱為“東方星巴克”,姬叫多少帶著幾分嘲諷意味——星巴克的东方logo用綠色主色調,霸王茶姬就把紅色作為主題色;星巴克以西方海妖為標誌,星巴星巴它就換上中國傳統戲劇臉譜;甚至,克霸克門店設計中刻意複刻的王茶"第三空間"概念,也頗有幾分向巨頭"抄作業"的姬叫痕跡。

霸王茶姬vs星巴克的东方LOGO對比

直到霸王茶姬的CEO張俊傑提出"我們要成為東方的星巴克",這個外號才有了正麵的星巴星巴含義。在2024年的克霸克國際茶日論壇上,霸王茶姬首次將"成為東方星巴克"升級為戰略目標,王茶提出"通過標準化、姬叫全球化路徑,东方讓中國茶飲成為世界級消費品"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直跟在星巴克身後抄作業的霸王茶姬,居然還真抄成學霸了。


圖片來源:霸王茶姬官網

霸王茶姬的崛起速度,可以作為消費品牌的典範。2022-2024年,霸王茶姬全球門店數量從1087家,暴增至6440家,年複合增長率達143%。2024年,霸王茶姬的財務指標尤為突出,GMV同比增長173%至295億元,營收124.05億元,淨利潤25.15億元,把蜜雪冰城、奈雪、喜茶等同行都遠遠甩在後麵。

2025年3月6日,多家媒體報道,霸王茶姬已經獲得證監會境外上市備案,將成為首個衝擊美股的中國新茶飲企業。

中國新茶飲走出國門固然是好事,但是,對於全球化的霸王茶姬來說,"東方星巴克"的名號,究竟是金招牌還是緊箍咒呢?

100個人華人消費者和100個消費者

茶飲企業出海的第一步,往往是結合當地市場,為自己進行全麵的本土化改造。這一點連星巴克也不能例外。但霸王茶姬卻偏要反著來,帶著濃濃的中國味兒闖世界。

在馬來西亞的門店裏,不僅能喝到和中國一模一樣的原葉鮮奶茶,還能看到榫卯結構的房梁、來自傳統文化的京劇臉譜裝飾,連杯子都是和故宮聯名的限量款。

"對外輸出中國文化"的策略,在華人文化濃鬱的東南亞確實很奏效,甚至讓霸王茶姬在東南亞的占有率一度超過了國內;可到了北美市場,這套方法突然不靈了。

對出海的新茶飲企業來說,東南亞市場隻是新手村,北美市場才是真正的地獄模式。

東南亞各國氣候炎熱,水果種類豐富,茶飲需求旺盛,當地又受華人文化影響較大,有著悠久的飲茶習慣,市場也並未飽和,對新茶飲企業來說是當之無愧的淘金天堂。

可北美市場的遊戲規則卻完全是另一回事:遍地都是運營成熟、根基深厚的本土咖啡品牌。習慣了喝咖啡的老外們,本就不習慣喝茶,對霸王茶姬的低糖健康款,人家更是壓根不買賬。這就意味著,霸王茶姬在產品出海的同時,還要麵臨消費者教育的問題。

一名中國消費者曾經在小紅書上描述,美國爾灣的喜茶門店裏,90%的顧客不是華人就是華裔,而霸王茶姬多半也會是同樣的情況。以為出海之後可以贏得老外的青睞,結果或許隻能期望華人消費者反複購買。

相比之下,在出海領域混得風生水起的蜜雪冰城,顯得接地氣得多。雪王在泰國唱著泰語版"你愛我呀我愛你",在越南頭戴越南鬥笠跳舞,產品定價也充分考慮了當地的消費水平,一杯茶飲的價格和路邊小攤相差無幾。

反觀霸王茶姬,既要高姿態地打著"東方美學"的招牌,又要擠進海外市場,往往落得兩頭不討好。

霸王茶姬在越南的地圖標注問題引發爭議

而出海之路的麻煩,還遠不止市場接受度的問題。

在越南,霸王茶姬因地圖標注問題引發抵製浪潮;在日本,消費者也在社交網站上質疑包裝設計"模仿奢侈品"。為此,霸王茶姬緊急啟動"文化大使"培訓計劃,試圖通過本地化團隊化解矛盾,但效果仍有待觀察。

日本網友指出:霸王茶姬和Dior的包裝過於相似

霸王茶姬通過加盟高速擴張的模式也暗藏隱患。

證監會曾經指出,霸王茶姬"日均新增7家門店"的速度,對品控體係是巨大考驗。對於赴美發展的霸王茶姬來說,在國內尚且能依靠完善的供應鏈和管理體係支撐,而在海外市場,品控問題可能影響品牌口碑,更可能演變成合規風險,想要讓北美消費者真正為東方茶飲買單,複購全靠文化?

擂台變了:抄星巴克,還是做自己

霸王茶姬這些年的發展劇本,一直在複刻星巴克的成功模式。從2019年馬來西亞首店開業,到2025年衝刺納斯達克上市,它沿著星巴克上世紀70年代的擴張路徑亦步亦趨。

然而,時代變了。

不可否認的是,曾經的星巴克,確實是品牌全球化的教科書案例。1971年,它借著日本經濟騰飛的東風出海,1999年又搭上中國消費升級的快車,在全球化的助推下迅速擴張,最終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

但輪到霸王茶姬出海時,難度直接上調成了地獄模式。逆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市場消費疲軟、貿易摩擦不斷,市場環境複雜得多。這時候還按星巴克的套路玩,就像用諾基亞打王者,硬件再好,也跟不上新時代的遊戲規則。

事實已經證明,星巴克的作業不好抄。截至2024年底,霸王茶姬海外門店僅156家,而星巴克當年僅僅用了10年,就把全球門店開到了上萬家。

而如今的星巴克,也已經不再是昔日的王者。它在海外市場已經風光不再,甚至在中國本土還遭遇了慘烈的滑鐵盧。

2024年,星巴克同店銷售額跌了8%,三線城市客單價直接縮水4%。曾經引領都市白領消費的“第三空間”,如今被瑞幸、庫迪們的9.9元咖啡撕開防線,在下沉市場幾乎無力招架。更尷尬的是,連搞促銷降價,消費者也不買賬,吐槽它"不夠真誠"、"端著架子打折"。

霸王茶姬想走星巴克的老路,但這條路,已經走不通了。

想當年,星巴克之所以能在出海之路上順風順水,是因為它的崛起,依靠的並不僅僅是咖啡,而是一整套美式生活方式。借著全球化的浪潮,它成功地將這種“咖啡哲學”推向世界。

那麽,霸王茶姬呢?它同樣希望借“東方茶飲”的概念打開國際市場,但在此之前,它必須先直麵一個尷尬的問題:為什麽外國消費者對它的第一印象,不是“中國茶”,而是“包裝像Dior”?

在國內市場,霸王茶姬最初出圈,靠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蹭大牌”的產品包裝。當“大牌元素拚盤”的設計風格引發熱議後,它又很聰明地調整營銷策略,將自己包裝成“奢侈品包包平替”。

在國內,這種策略幫它巧妙地回避了抄襲爭議,甚至成為品牌風格的加分項。但在海外市場,這套打法恐怕就沒那麽有效了。對老外們來說,霸王茶姬的包裝不僅沒能給品牌形象加分,甚至可能又強化了“中國企業愛山寨”的刻板印象。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國內的成功經驗,放在國外卻可能變成品牌發展的爭議點。

更重要的是,霸王茶姬想用"東方茶飲"對陣"咖啡哲學",但文化溢價是一把雙刃劍,北美消費者又真的願意為"東方美學"的文化溢價買單嗎?畢竟,在他們眼裏,一杯打折的星巴克拿鐵也才5美元,又有什麽理由花更多的錢,去嚐試一個文化背景陌生的茶飲品牌呢?

數據或許已經給出了答案。霸王茶姬北美首店非華裔顧客占比僅35%,且複購率遠低於華人群體。這種文化認同的鴻溝,可能比價格壁壘更難跨越。

現在的霸王茶姬,就像一名帶著中國功夫闖好萊塢的選手:標準化流程、資本運作這些“硬功夫”已然到位,但要讓老外真正理解並接受"東方茶文化"的價值,擂台變了,它還能把"中國故事"講成"全球故事"嗎?


热点文章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