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緊密相連,土文基層社會組織作為鄉村建設的表达中堅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村晚活力肩負起文化自信、鄉村振興和促進社會和諧的广东多重多重使命。以英歌舞、出圈场岭潮語講古、走红自信潮劇以及非遺展等“村晚”活動,南乡不僅巧妙融合了源遠流長的土文嶺南文化和現代家國情懷,更以群眾的表达獲得感、幸福感、村晚安全感為核心,將粵味粵情與人民的喜悅、家的溫暖貫穿晚會始終。
1月份以來,粵治·粵美“村晚”迎新春活動在全省範圍內10多個“村晚”示範點陸續展開。以濃厚的地域特色、濃鬱的文化氛圍、喜慶的節日氣氛,展現著嶺南文化的深底蘊和自信態度,彰顯了嶺南人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與認同,也傳遞出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2月2日(大年初五),粵治·粵美“鳳村村晚”迎新春鳳村鎮2025年春節文藝晚會在鳳村鎮熱鬧上演,現場吸引了眾多村民層層圍觀。
溯源:從百越古地到文化瑰寶
廣東,簡稱“粵”,其名源自古代百越之地。這片土地見證了從原始部落社會到現代文明的漫長演變曆程。在曆史長河中,百越族的獨特的文化習俗與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共同孕育出底蘊深厚、絢麗多彩的嶺南文化。從先秦時期的南江舊石器地點群,到秦漢時期雄踞一方的南越國,再到唐宋時期建製的廣南東路,宛如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千百年來滋潤著這片土地的每一寸角落,為後世留存下無盡的精神財富與文化瑰寶。在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南粵大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璀璨星辰,將嶺南文化的天空點綴的格外璀璨。
1月29日,大年初一下午,“粵治·粵美‘村晚’迎新春暨湛江市一小時民俗文化精品展演”在遂溪縣黃略鎮龍灣村文化廣場盛大啟幕,活動現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遂溪醒獅亮相村晚舞台。
英歌舞、潮語講古、粵劇、廣繡、客家山歌等非遺項目,不僅是廣東人民世代傳承的精神財富,更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耀眼明珠。它們承載著廣東人民的曆史記憶與文化認同,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堅固橋梁,在時代的浪潮中彰顯著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強大生命力。
傳承:鄉村春晚的文化底蘊
廣東作為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在基層組織的策劃推廣下,以潮汕、廣府、客家等地區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村晚”的基層文化活動中得以生動呈現。英歌舞以其雄渾的氣勢、激昂的節奏和獨特的裝扮,展現潮汕地區人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村民們手持英歌槌隨著鼓點起舞,步伐矯健有力、氣勢磅礴,仿佛將觀眾帶回了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潮語講古以潮汕方言為載體,通過獨特的語調、豐富的表情和幽默的敘事風格,將潮汕人民的曆史與傳統娓娓道來。
1月21日晚,潮州市湘橋區橋東街道社光村“村晚”舞台上,湘橋區青少年英歌隊帶來豪邁、剛勁的英歌舞表演。董遜 攝
廣府地區的鄉村春晚通過融入粵劇、醒獅、廣繡等非遺元素成為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舞台,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佛山剪紙、廣州欖雕等製作技藝,盡顯廣府文化的獨特魅力,使村民和遊客能近距離領略指尖上的精巧技藝,感受曆史沉澱的文化溫度。
客家地區鄉村春晚的節目安排獨具匠心,將客家山歌、廣東漢劇等非遺項目原汁原味搬上舞台,以悠揚曲調、精彩唱段傳遞文化韻味,身著傳統服飾的演員展示著古老技藝,讓觀眾沉浸於非遺魅力之中。這種將非遺文化融入鄉村春晚的形式,不僅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更激發了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自信與傳承熱情。
守正:非遺展的傳承創新
非遺展覽作為鄉村春晚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當地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傳統的工藝品、地方特色的美食,還是曆史悠久的民俗活動,盡顯本土文化的深厚特色與無窮魅力。
湛江木偶戲以杖頭木偶為載體,表演者需要根據故事劇情,搭配有粵劇、白戲、黎戲、厓戲等唱腔。
竹編細膩如絲,剪紙靈動飄逸,粵劇臉譜栩栩如生,每一件展品都訴說著嶺南的古老傳說。基層組織在傳承過程中,既是“文化守門人”,也是“創新推動者”,其策劃和舉辦非的遺展推動了非遺的創新與活化,通過“非遺+科技”的創新融合,佛山剪紙非遺藝術煥發新生。非遺傳承人精心創作的祥雲、繁花、樓宇等剪紙作品,借助XR技術與CG特效,巧妙融入鄉村春晚節目之中,讓非遺文化以更加鮮活、現代的形式展現,更加貼近當代人的審美與需求。
在“村晚”的非遺展覽中,村民們不僅是熱情的觀眾,更是積極的參與者。他們親手體驗傳統工藝,深切感受文化的獨特魅力。這種互動式的展覽方式,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創作激情,增強了村民們的文化自信。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不僅豐富了鄉村的精神麵貌,也為鄉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基層組織的推動下,廣東鄉村春晚正成為一場文化的盛宴,助力鄉村振興,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活力。
引領:基層文化活動的社會效益
以鄉村春晚為表現形式的基層文化活動,不僅是文化傳承的載體,還在激發群眾自治自創、提升社會凝聚力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村晚的籌備過程中,基層組織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共同策劃,通過自編、自導、自演的方式,居民們將鄉村的生活場景和民俗風情搬上了舞台,讓觀眾感受到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文化魅力。
1月17日晚,粵美村晚迎新春——2025年浸潭鎮六甲洞村村晚活動在風景如畫的六甲洞村下逕小華山風景區鄉村大舞台熱鬧舉行。村民自發組成的舞蹈隊在“村晚”大放異彩。
這種自下而上的文化創新模式,不僅激發了居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增強了歸屬感和凝聚力,還培養了他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通過參與村晚的籌備和演出工作,村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鄉村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他們開始更加珍惜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並積極參與到鄉村文化的建設和保護中來,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尚和文明鄉風。這種文化自創和自治的精神,是鄉村振興中社會資本積累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鄉村振興和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生動力。
展望:文化自信照亮鄉村振興之路
廣東“村晚”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廣泛的群眾參與成為了展示粵地文化自信與鄉村振興成果的重要窗口。在這裏,我們欣賞了英歌舞的激昂、潮語講古的韻味、潮劇的深情以及豐富多彩的非遺展覽,領略到居民自治自創的熱情和智慧,感受著文化自信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和美好前景。
“民星”站C位,“村晚”才有鄉味。1月19日晚,在東莞麻湧鎮的“村晚”舞台上,婦女們組建的舞蹈隊演繹鄉土情懷。
展望未來,“村晚”等文化活動將繼續成為展現鄉村文化風采的重要窗口。基層社會組織將繼續深挖和展現鄉村文化資源來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結合,強化基層組織工作創新力度進一步激發群眾的文化自信和自治能力,以文化自信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事業不斷深化,繪就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
作者:戴勝利,暨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
馬王榮,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圖片:部分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署名除外)